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荆楚帝国 第七十九章 筑城

第七十九章 筑城

    水泥摆在一个小陶碗里,青灰青灰的颜色一如后世。熊荆用手捏了捏,很细,有摸面粉的感觉,再捏捏碗底的,又感觉磨得有些粗。

    水泥如果没有磨细会怎么样?他不知道,没人知道,但不细的水泥总是不对,说不定房子造起来就塌了。可再想想,难道人没有使用火的时候就不是人吗?青霉素没有发明就不能生孩子吗?根本不是。水泥,确切应该叫做硅酸盐水泥——

    这是苏联的叫法,后人因袭。一切高科技产品,如坦克、导弹、飞机、电报、计算机等等等等全是俄国人发明的,只是因为沙皇政府的腐朽和无能,这些发明统统都留在了图纸上。不过水泥很幸运,‘苏联的历史研究工作者,根据确凿可靠的资料揭露了历史的真实性,已证实水泥是在1824年以前由俄国人发明的……英国人阿斯丁只是在1824年取得了专利权罢了……’

    ——更确切的说法应该叫做波特兰水泥,不是没有300目筛子就造不成的。

    这是熊荆后世的记忆,当时忘了为什么会去了解水泥。但这种回忆让他有些不适:楚人也好、秦人也好、天下各国都好,吃饭前总要祭食。何谓祭食?祭食就是将一些粟米、肉菜置于案上一角,表示自己不忘前人制食之恩德,故而每次用膳都要祭奠一下。

    先人纯朴,后人无德,熊荆念及此有些不适,又感觉沉重——他要祭奠的人估计是全人类。

    “大王?”大王的手在碗里面捏呀捏,半天都不说话,陶述不得不低声想问。

    “恩。”熊荆回过神来,“有些磨得不细。”

    “确实不细。”陶述重重点头,“然臣等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更好的办法……”熊荆是来看水泥的,也是来想办法改变生产工艺的。“带我去看看磨盘。”

    磨盘在混凝府内的一个工棚里,实际就是豆腐磨的放大:两个直径约一米二左右的石磨彼此重叠,捶碎的生熟料通过上端的喂料口喂入石磨,以牛驱动。可能是水泥生熟料的硬度远胜于菽豆,一个稍小一点的石磨拆开放置在一旁,上面刻磨齿已经磨得很浅很浅了。

    陶述道:“禀大王,石磨石质需坚,不坚便会如此。”

    “一天能磨多少公斤?”熊荆不关心石质,他只关心效率。

    公制度量衡已经在造府内部使用了,陶述答道:“一日天或有六十公斤?”

    “六十公斤?!”熊荆先惊讶后如常。牛驱石磨,一天能有六十公斤已经不错了。

    “敬告大王,臣已使人遍寻溪水以建水磨,水磨定数倍于牛磨。”大王视察混凝府,工尹刀自然要陪同,玉府府尹也在,另外还有封人以及司徒。封人主管筑城,相对于后世的建筑师,负责绘制图纸、计算物料,司徒则组织施工。

    “数倍于牛磨?”水库还没建起来,熊荆尚不清楚水力的效率。

    “然也。”工尹刀似乎做过了试验。“水冲石磨,其速六七倍于牛磨。磨粉全在转次,转次多了磨得便多了,故臣以为水磨一日可磨七八百公斤。”

    “能磨细吗?”熊荆还是觉得水泥要细,但他暂时没有办法定义要多细。“去拿游尺来。”

    游标卡尺的精度能达到0.05mm,那就以0.05mm来定义水泥的粗细。卡尺很快就送来了,然后面面相觑的臣吏和工师傻愣看着大王用卡尺去量那些水泥粉末。

    “生熟料都必须在0.1毫米以下。”熊荆凭借自己的手感判断标准。这种做法与19世纪判断水泥质量完全一样,那时候也只能靠手指捻水泥粉末。

    “唯!”陶述等人立刻答应。一切皆有定制是造府自去年以来的规矩,事情做不成做不成是另一回事,可规矩就是规矩。

    “我以为,可以用风吹来筛选粉末。”熊荆再道。

    造府木作区今年又新造出两件东西:其一是独轮车,其二是风谷车。风谷车根据重量去除稻谷中的杂质、瘪粒和秸杆屑,那以同样的原理,小于0.1mm的生熟料粉末可以被风吹走,剩下大于0.1mm的粉末则会进入下一个磨盘继续磨粉,直到被风吹至合格的通道,送去煅烧或者包装为止。在熊荆的想象中,这是一个三磨甚至是四磨的筛选体系。

    只是即便是这样严苛的标准,水泥细度也不过在60平方—120平方/千克(0.1mm-0.05mm)之间,大约是19世纪末期的水泥细度标准,二十世纪初粗磨水泥的细度达到了200平方/千克,后世中国普通兰水泥的细度标准则为300平方/千克。

    水泥细度关乎混凝土强度,但先不说熊荆没有更好的磨制工具,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水泥细度如此规定,而磨制动力可以是水力,但最好是蒸汽机,只有蒸汽机才能实现水泥的大规模生产。

    想到蒸汽机熊荆就看向工尹刀、玉尹两人,纽卡门式的蒸汽机已经在造了,瓦特式蒸汽机需要高精度镗床,据说这种镗床在加工72英寸(182cm)大小的金属工件时,其误差极限不超过‘一枚薄薄的6便士银币的厚度’。

    6便士硬币有多厚,熊荆不知道,但这必定是非常小,不然不会以此作为比喻。镗床是个难题,再就是轴承。玉府最开始用钜铁造轴承,而后又用青铜,青铜要比钜铁耐磨。制造的滚柱轴承勉强可用,只是当下没有好的润滑油。

    大王直直的看着自己,工尹刀、玉尹两人当即背心冒汗——有太多做不出来的东西了。如果大王在胡闹那他们自然是心安理得,可大王根本就不是在胡闹,所造的东西皆是国之重器,事关民生社稷,他们怎能不背心冒汗?

    “水泥磨起来麻烦,煅烧呢?”熊荆的目光终于收了回去,开始问煅烧事宜。

    “禀大王:煅烧尚未完全把握。”陶述实话实说。“类于炼铁,烧一次则需停火。每日可烧四百公斤。烧熟之后熟料结于炉砖之上,需捣碎方可取出。”

    “哦。四百公斤。”煅烧效率看来不低,最少是够用。“那要多少焦炭?”

    “大概也是四百公斤。”陶述答道。“臣自会与钜铁府商议,设法改进熟料火窖,如此烧烧停停,最是费炭。”

    “那就设法改进。”水泥窖熊荆有些印象,水泥厂长筒一样立着的应该就是水泥窑。这只是外观,里面是怎么运作的,他半点也不知道。“水泥使用如何?”熊荆再问。

    水泥生料配比不知道,没有做过泥水匠的熊荆水泥使用配比也不知道,这也要靠混凝府用穷举法试验。好在他知道混凝土不过是水、水泥、鹅卵石,还有沙子。

    “大王请。”磨房看过了,现在是看水泥成品。

    十几根半人高、一人粗的混凝土柱子立在混凝府院子里,几根配比不良的柱子根本就未能成型,敞露出里面用麻绳捆扎的钜铁条,另外几根则开裂,鹅卵石和钜铁条都若隐若现,最后剩下的几根则饱受凌辱,身上或被捶裂、或被拉弯。

    “大王请看。”陶述指着其中一根被捶裂的混凝土柱,“此或是最善者。”

    最善代表用水泥最少,也是相比于沙、石,水泥最贵。熊荆抚了抚,问道:“用水泥几何?”

    “其重不逾两成。”陶述说了一个数字,这是水泥重量比例,熊荆对此全无概念。

    “可否筑城?”熊荆问向封人和司徒,他们是筑城专家。

    “大可筑城!”封人五十岁上下,穿的是大夫服,但说话不似朝臣,极为洪亮。

    “恩。”水泥就是用来筑城的,特别是夏邑,那里必须筑一坚城,阻止秦军东下。

    “然则,臣闻钜铁八十钱一斤,”封人再道:“其以钜铁为骨,其价必昂。”

    “八十钱一斤那是老皇历了。”熊荆笑道,新式记账法下,钜铁府终于拿出了坩埚钢成本。只是,成本因为涉及到折旧和前期投入,依旧很不明确。但如果新建造一个年产500吨钜铁的新工厂,且选择在森林附近,有溪水可以鼓风,同时可以通过河流获得铁矿石或者焦炭,那么每吨钜铁的成本大概在3000钱以内,即每楚斤价格仅0.75钱。而如果贝斯麦转炉炼钢可以实现炼钢,交通条件不变,并有水力鼓风,那每生产一吨钜铁的成本不会超过1000钱,即每楚斤0.25钱。

    3吨煤=1.5吨焦炭+1.5吨铁矿石+若干石灰石=1吨生铁。

    这其中,煤是最难挖的,因为煤在几十米深的地底,但土煤窑一名工人每日能产1吨煤。包吃情况下,工人每天拿20钱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秦国那些以劳役抵偿赀赎的官奴,包吃干一天只有6钱,不包吃一天也不过8钱,那城旦的活计并不比挖煤轻松。

    每天20钱一年就是7200钱,30钱一石的粟米可以买240石。而五口之家耕种百亩,一年也不过收粮150石,减去必须要交的15石田租,只剩下135石,几乎是做矿工的一半。而这仅仅是男人的收入,女人做些手工,或者干脆就在矿上做杂工,那一家五口一年就能挣到1金,这完全是小康人家了。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