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宫边上划一大块地方修别墅区,别墅修好后部份拿出来赏赐给宗室功勋大臣们,余下的出售,价高者得。
度假区则属于出租收费的。
至于书院,也是配套设施,凡是买了行宫别墅的或是行宫赞助商、原料商,以及山东兖州的官员豪强地主们的子弟,达到一定级别,都可以进来读书。
书院甚至挂靠到洛阳国子监名下,学成后码也能获得为吏的资格。
这些都是吸引人的地方,招进大量官吏士族地主的子弟进来后,读书也是收费的,况且招上几千学生进来,这些人的消费水平也不会低,能带动这里修建的街市。
皇帝修的街市又能出售出租店铺了。
总之这么一套操作下来,表面上这个行宫总花费了几百万贯,但实际上李民却不但没掏钱,反而赚了。
甚至因为整个行宫所有项目的建设都采取的是出钱雇佣模式,甚至皇帝还要求最低工钱标准,使的行宫修建的这三年间,泰山附近州县百姓在农闲时都过来做工赚钱了。
有皇帝的要求,工钱不低,而且基本上没人敢拖欠。
再一个,这么大一个项目干了三年,无数人在这里做工生活,吃喝拉撒,也带动了地方消费,附近百姓养的猪羊鸡鸭不说能多卖钱,就是种的蔬菜打的鱼,都比过去多赚许多。
所以这三年,附近的百姓,几乎家家都因此提高了许多收入,一年是过去几年。
这种情况下,哪个百姓会反对?
以前杨广行宫殿挖运河,搞的人人跑路甚至砍手砍脚逃避,那是因为杨广那时是免费的劳役,大家还得自带干粮,到了工地上吃不好住不好的。而大唐两税法下,早就折钱代役并摊入田亩了。
百姓没有免费服役的义务了,因为交过钱了。
而李民修的行宫,本质上来说不是朝廷项目,是皇家项目,因此他是自掏腰包,从内帑拔钱。
只是修行宫时又顺带多开发几个地产项目,别墅区、度假区、书院区、街市区等一干,圈地几乎没成本,没什么拆迁补偿、征地补偿款这些,毕竟本来就是在山里圈的地,更不需要给地方钱。
再一个李民的这些项目,通过招商竞标,商人们来干,都要垫资的,李民派出监理团队,工匠、民夫们的工钱,是商人出的,不是李民出的,因此他严格要求商人得给大家吃好了,住好了,工钱及时到位了,反正别人掏钱当然得高标准严标准。
这一套本就是多年前秦琅从修大明宫时开始搞的,早就成熟完善了,因此李民的监理团队也是相当熟练的。
那边别墅、商铺还在建,这边已经开始拿着效果图在开卖了。
没人买?根本不用担心。
这么大一座行宫摆在这,泰山这风景本来也好,有机会买当然不会错过,毕竟这是跟皇帝做邻居的机会。
地位高的勋戚们不缺钱,地位低不缺钱的商贾豪强们更不想错过这种机会。
所以李民玩的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戏码,那边人家开发商垫钱帮他建,这边他直接拿着图纸,指着空地就开始卖钱,项目刚开工,李民就已经赚的贫满钵满了。
三年来,定期验收分批付款。
到最后完工,李民很满意,各个承包商们也很满意,原料供应商们也很满意,就连做工的工匠民工们也非常满意,连这附近的百姓也都满意,大家都赚了不少。
没有什么强征百姓做役,骚扰附近乡民,压迫商人等的情况出现。
所以这个几百万贯的大项目,搞了三年,还成了有名的善政,既拉动了内需,又促进了消费,还增加了百姓的收入。
行宫还是行宫,修的方式不同,带来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杨广修了几十座行宫,结果搞的天怒人怨,至今都被人喷,可皇帝这些年到处修行宫,有时一年同时上马好几个项目,结果不但没人喷,甚至还深得大家赞同。
说到底,还是模式的不同,没有疲民累民害民,而是益民益商的。
这些年不说别的,就是那些挂名国子监名下的各行宫的书院,就有几十所之多,除了贵族官员子弟,李民是放宽招生比例,地方上那些有钱的都可以进。
学费收的多,但肯进来读书的依然挤破头,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些行宫书院被称为行宫国子监,是那些没资格进两京国子监的小士族以及地方豪强商贾们不错的机会。
毕竟比州县学,这些行宫书院的配套设施等还不错的,尤其是给出了政策上的一些优待,比如毕业后能获得做吏的资格等,甚至优秀的也能选送两京国子监,甚至直接授官等等。
这些年李民搞这个都搞出甜头来了,所以到处修行宫,名山大川好山好水旁边,都要圈地开发。
赚的是盆满钵满。
老李堪称这时代最强的地产开发商,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皇家行宫这个品牌经营的非常不错,品牌效应很好。
每年光搞地产开发,老李就能赚几百万贯,加上这些年皇家也开始在一些建筑设计、承建甚至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入手,所以老李现在搞这个很有劲。
秦琅对于这套是心知肚明的,毕竟他是始作俑者嘛,门清。
对此也没什么反对的想法,倒觉得这种事情确实比较好,反正这钱又不是全建了行宫,书院和商街这些也都是对地方和朝廷有好处的。
朝廷财政收入这么高,但朝廷也明白这些钱不能烂在国库里,所以朝廷每年做预算的时候,都会想着如何把钱花出去,取之用民,用之于民,只有钱在社会上流通,才是健康的。
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但这些财政收入如何花,也很考验水平,毕竟这笔钱太多了,用的方向不对,是会出大问题的。
而皇家自己的内帑也不少,皇帝的钱也不能就都躺着发霉吧?更不能只买奢侈品啊建行宫这些,要不然奢侈品这些东西也只会越来越贵,所以搞搞地产开发,不仅既满足了皇帝到处圈地盖新房的欲望,又能带动地方上的经济,促进内需消费,增加百姓收入等等,使之良性流通来。
这些年朝廷都会拿出不少钱来,对于许多基础的民生物品,比如说粮食啊布匹啊这些东西把控,粮食的保护价逐年上调,就是为了避免谷贱伤农。
本质上来说,粮食布匹这些最基本也是最大宗的商品,其价格如果过低,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如何使之维持到符合社会整体形势,是很考验管理者水平的。
所以这些年朝廷通过转运司、常平仓,逐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红线在不断的提高,不说再也见不到斗米二三钱的情况,甚至斗米十钱以下都不可能了。
正是因为有转运司控盘,把这些粮布盐等基本的大宗商品的价格稳定了,才使的整个社会的总体物价比较平稳。
但是在重商政策的当今,其实农产品价格始终是比较低的,这也就导致了农民的收入其实比不过其它的商人、工匠等。
特别是在兴盛的海贸和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刺激下,如今就算进厂打工,哪怕是在城市里摆摊,其收入都远比地里产出要高。
粮食布匹等价格虽稳,但却也没有什么涨动,斗米十钱,一亩地也就最多二三百钱的收益,但在那些大城,城市里的工人一天收入都有五六十最少,甚至稍有点技术,或是出力气的力夫等,一天也都能赚上百钱了。
这么对比下,农民其实就是在这个重商的政策下被割韭菜了。
所以这些年,朝廷也鼓励百姓干些副业,农闲的时候进城做工,或者是年轻子女去做产业工人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也鼓励百姓发展家庭养殖业等。
要不然光靠种地,收入跟不上整体发展。
更别说那些商人们通过贩卖,能够赚取更多的利益。
如今朝廷的政策,已经开始是从过去主要靠从农民靠从地里征税获取财政,慢慢在转变如何保护和提高农民的收入了,因为农民是基本盘,是国家稳定的根本。
工商富了,也必须还得保证农民也能跟上。
“你觉得承乾会是个好皇帝吗?”
皇帝突然问道。
秦琅瞧了瞧左右,发现不知何时,这湖小岛上已经只剩下了他们君臣爷俩,其它的近侍内臣等全都已经撤到了湖船上,远远相隔。
“臣以为太子殿下志向高远,雄心勃勃,这些年在陛下的看护下监国摄政,处理国政也非常了得。大唐将来在太子殿下的统领下,必然能够继承贞观盛之局面。”
李民却只是摇了摇头。
“你可知道,朕这些天其实脑一直在想一件事情,朕想废承乾储位,另立新太子。”
秦琅大惊。
李民既然说自己要死了,可为何临死却要废太子易储,这是糊涂发疯?
“圣人难道认为四皇子更合适为储?”
结果李民却摇头,“朕如果废承乾储位,不立李泰。”
这下秦琅更摸不着头脑了。
“朕有想过立皇九子李治。”
“为何?”
秦琅真的是搞不明白了,这种时候了,你说要换储?早几年的时候,承乾确实叛逆,你那个时候一咬牙一跺脚,换了也就换了。可如今这种时候了你要换储,你就不怕来个玄武门之变?
毕竟李民这些年亲手替李承乾剪除原来曾反对他为太子的一众朝大臣们,杀的杀贬的贬,如今朝尽是承乾的人。
不说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就是于志宁杜正伦高季辅张行成这些可都是东宫的人。
都到这地步了,想调头都难了。
尤其是皇帝身体不行了,这个时候来不及了。
“请陛下为大唐慎重。”
李民长叹一口气。
“朕又岂不知道这个时候再易储已经晚了,可朕也没想到会这样,朕实在是不太放心把大唐江山交给承乾这个逆子。”
逆子都说出来了。
秦琅估计事情真的很严重,只是不知道承乾究竟能做什么事情这般让李民愤怒。
他数年不在朝,对朝的情况也不太了解,一时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一阵沉默之后。
李民主动说出了其的隐秘。
“朕这些年放手让承乾监国,冷眼旁观,但是对承乾的为人行事更多了解。朕觉得,承乾有成为暴君的可能。”
第1264章 朕要废太子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
启明1158、
抚宋、
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
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重生后嫁给废太子、
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