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的新阶梯教室,是京城现在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
里边为了能保证坐下上千人,并且不影响学生的观看角度,采用了全新的设计方式,没有用到一根立柱!
后世,类似的设计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情,几千人的宴会厅,随便就没有一根立柱,而且还是多层建筑,不只一层。
在大明来说,多层难度很大,不过解决无立柱单层,相对需要克服的困难小点。
即便如此,在工部建造师眼里,是不可能办到的事。
千百年来,没有柱子,如何做到支撑?
但是,方书安等人做的,自然是惊掉下巴的事情。
无论如何,他们做到了,并且事实摆在眼前。
泰昌并不甘心放弃金丝楠木的形式,但是,省钱两个字,实在是太具有诱惑力。
大明有钱不假,可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可能将钱财都花在修建三大殿之上。脸面重要,百姓吃饱肚子同样重要。
何况,金丝楠木为主体的木制结构建筑,存在着先天缺陷,不耐水火,容易虫蛀腐蚀,已经先后被烧掉两次。
虽然有时候说是天灾,泰昌却不止听到一个声音提起过,或许那些火灾,真的是有人刻意为之,想要在重建当中牟利。
对此类说法,他一点都没放在心上。
三大殿建设的计划,每次不知道要间隔多少年。等到下次修建的时候,最开始放火那些人,说不定已经黄土埋了,于他们而言,没有任何价值。
这几日,三大殿的选择,如芒刺在背,让他十分纠结。
除了涉及到他自己以外,还有万历的因素在其中。
毕竟万历对自己的定位不低,当年嘉靖能修建完成,他自我感觉不差,也想要完成同样的事情。
可惜啊,时间不等人,钱财不等人,最终是抱憾离去。
万历皇帝虽然对他一般,但最后能将大位给自己,还是舐犊情深。
泰昌如此上心三大殿,固然考虑到那是大明的脸面。
可是,真要是跟务实比起来,泰昌宁愿用几百万量去干别的,在修筑大殿之外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当年隆庆朝,并不和万历皇帝一样好大喜功,办了不少实事,本质上,泰昌更像他爷爷。
另一个关键因素,也就是万历心心念念。
当年,在万历最为光辉的时候,三大殿倒在火灾当中。所以啊,他就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修好。
可惜,失去张居正这个开源节流的理财能人之后,大明的国库再也没有能恢复,六百万两存银巅峰状态一去不返。
想到此处,他看看手边内阁递上来的条陈,那是对于张居正平反的看法。
虽然有些许阻力,但是问题不大。
最大的担忧,就是要给张居正孙子荫封的事情,能不能成功,还很难说。
一边是官员反对,另一边是他的而后人会不会拒绝。
此事,现在谁都说不准。
“王安,如你是张居正孙子,现在荫封你,会不会接受?”
王安听闻,心里一凛,陛下这是要做决定的时候了。
“朝廷有赏赐,那是为人臣子的荣幸,自然是要感恩戴德。“王安恭恭敬敬的回答。
泰昌愣了片刻,随即摆摆手,“那是你的想法,张居正家人,和一般人不同,他们极有可能,不会接受。“
“那样做,不识抬举啊。”王安和张家后人素不相识,不可能与之站队,他效忠的目标只有泰昌,余者,不是操心的对象。
“他们家也是受过委屈之人啊……”泰昌叹息一声,拿起折子,旋即又放下。
看的出来,他的内心是真的纠结。
皇帝也就是皇帝,不会在一件事情上一直纠结下去。“罢了,左右是先帝对不起他们,即便是拂了朕的面子,又如何。”
最后,他终于做出决定,“批红,让内阁去执行。”
“可是,陛下……”王安话没有说完,便被泰昌伸手制止,“朕心意已决,无需再劝。”
太监不得干政,皇帝要是问一些问题,他自然能答话,要是做出决定之后,他们在唧唧歪歪,那性质可就不一样了。
王安知道孰轻孰重,便闭口不言,将那奏章用印。
既然此事都做出决定,泰昌也不再纠结,“走吧,摆驾去学院,看看那里。”
人最艰难的时候,是做选择的过程,结果才不是最难的部分。
决定去学院,毫无疑问,就是要去参观那些水泥铸造的建筑,看看在恢弘程度上,是否能和金丝楠的建筑相提并论。
……
……
方书安得到消息的时候,刚好也学院处理事情。
听说陛下要来,他高兴的一蹦三尺高。
能来看,也就意味着,对混凝土结构感兴趣,对于三大殿钢混结构代替木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要是能替换,省钱省大发了!
世界主流建筑形式当中,分为几个流派。
木质结构,石料结构,混凝土结构。
木质结构兴起最早,考证的万年以前,已经有木质结构的存在。华夏历史更是将木结构登峰造极,三大殿之类的建筑,几乎就是木结构巅峰。
石料为主的结构,历史稍微比木结构晚一些,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而进化,甚至于在新世纪,依然有石料结构的建筑物在产生。
几种建筑形式比较的话,毫无疑问,木质结构是最快的。
完成前期准备以后,在现场组装,花费的时间很少。
当然了,因为木质结构受限于榫卯结构的精细和对木匠手艺的要求,所以,木质结构的速度并没有甩下混凝土结构多远。
石料结构速度奇慢,尤其是人手不够的时候,一个建筑物的完成,需要几十年。
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大教堂,因为使用石料,他们的修建周期,往往几十年起步,上百年,几百年工期的也不少。
不过,他最大的好处俱是保存时间久。
因为古巴比伦河古埃及很多建筑采用石料,所以他们能保存几千年而不朽。
至于混凝土的发源,有人说是在古埃及,有人说是古巴比伦,反正算是三种当中最晚的一个。他结合和石料耐久和木料方便修建的特点。尤其是在钢混结构产生以后,依靠着工业带来的巨大原材料优势,和集约化操作方式,竟然具备了超过木质结构的速度。
虽然说,在持久度上,钢混无法与天然石料相比,但在建筑速度优势明显,而与木料比起来,耐久度和大的空间跨度也成为现实!
泰昌来的时候,阶梯教室已经基本完成清场,闲杂人等已经全部清理出去。
现在,制高点和主要门户,已经有锦衣卫看守,防止出现意外。
陪同泰昌查看的,除了方书安和宋应星这两个设计师,也就是徐光启。几人都是懂技术和原理,便于现场解释。
大阶梯教室的挑高也很高,因为要求无柱设计,没有设计成平顶,设计了一个大大的尖顶。
虽然尖顶很大程度上没有什么用,但是方便实现理学支撑。
以现有的材料,要求无柱并且平顶的话,技术还达不到。
虽然进门并没有三大殿高,但是泰昌已经被震撼了。
将近十丈高的尖顶,没有一个柱子!
十余丈的方圆,那空旷的感觉,谁看见不吃惊?
尤其是顶棚上错落有致的玻璃,将阳光洒向地面,透亮的感觉可比三大殿明亮多。
这是继暖棚之后,泰昌又一次见到透亮的建筑。
“书安,你来给朕解释解释,为何要用水泥?”
方书安看看徐光启和宋应星,既然皇帝点名问他,也只有上去了,想给宋应星的机会并没有。“陛下混凝土的好处便是,干的块,硬度高,耐火性好。若是采用水泥浇筑,第一天施工完毕,五日之后,便能达到设计的硬度的八成,此时便能进行后续的工作。
水泥一次浇筑成型,短时间内即可进行,无需像是木料一样,一点点的刻画榫卯,也无需像是石料一样,还要一点点琢磨石料。另外就是,取材便宜,现在大明已经实现水泥钢筋以及石灰的大批量加工,短时间能即可汇集大量的原料,而无需动用金丝楠木等贵重木材。保守估计,造价是金丝楠木成本的一成到两成。”
一成到两成?
饶是泰昌有所准备,也是深深的被成本吓到。
能降低到一成,即便是七八百万两,也仅仅需要七八十万两就能完成!
实际上,就这还是方书安将一些局部采用高级装潢的费用计算在内。
比如说黄花梨或者金丝楠的一些细节装饰。
如果仅仅是钢混主体,甚至不需要那么多银钱。
水泥的产能和造价,大大降低,就算是钢筋的价格,也降低到原来的一两成,大工业化的优势太明显了。
当然,因为钢混结构的钢筋,并不需要他们的高素质钢,只需要比炼铁强一点即可,那样的炼钢成本,比原来降低太多太多。
金丝楠木可不一样,一根就要成千上万两!
两者比较,价格相差的让人无法直视。
泰昌已经深深的被低成本的优势所吸引!
随后,其他的细节参观,对于皇帝来说,也就是锦上添花,更加深入的了解钢混结构特点。
方书安看的出来,在说到价格的时候,泰昌已经动心了,那个眼神,瞒不过他。
一直到离开,皇帝的眼神都离不来那个尖顶。
硕大的尖顶,意味着他们能在上边建造复杂的形状,对于斗拱飞檐来说,都不是问题。
刚开始,人们都觉得,有柱子的大殿,才能称得上大殿。现在他意识到,有柱子说明技术差,没有柱子才说明技术的高超。
支撑越少,技术越难。
回到宫殿以后,泰昌仍旧还是心不在焉。
八百万两和八十万两,哪怕是一百六十万两,差的太多了!
按照现在岁入,一百余万两,只需要户部两三个大工厂就能做到,更不要说商税。
但是要说八百万两的话,那可就是两年的财政盈余。
为了两年税收,真的有必要利用金丝楠木么?
怀着如此的心事,泰昌一连几日上朝都心不在焉。
一直到内阁奏事的时候,他仍旧注意窗外。
现在,大朝会逼不得已都在武英殿。内阁奏事,现在的季节,基本是在紫光阁,等到冬日时候,会搬到暖阁。
紫光阁的面积不算大,仍旧用着好几根柱子,自从见识都无柱子的建筑之后,他越发觉得,柱子的建筑上绝对是个没有什么用途的存在。
有他们,建筑物只能被迫分成若干部分,也就是去大殿的意义。
李汝华的奏报,原本就是大量的数字,这让本就心不在焉的皇帝,更加容易走神。
泰昌的表情,他自然能够注意到,眼见着皇帝看着窗棂越来越入神,他明白,这是在走神了。
“陛下……陛下?”
一直到叫了好几声,泰昌才堪堪回过神。
方从哲人老成精,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
“陛下,今日就到此吧,咱们明日再议。”
泰昌见如此,便到,“也罢,明日再议。”
说完,转身便欲离开。
内阁几人和三个尚书便行礼。
只是,皇帝走了几步,忽然停住。人们好奇之下,抬头一看,只见他扶着柱子,上下仔细查看着。
“诸位卿家,你们可曾见过学院的大阶梯教室?”
泰昌没来由的疑问,让几个大臣面面相觑。
谁也不明白,为何皇帝会突然问这样的问题。
“尚未去过,陛下。”
“哦。”泰昌回答一声,自顾自的去了。
人们更加纳闷,皇帝没来由的问一句,究竟是要干什么?
别人不清楚,但是徐光启前几日此陪着泰昌在学院,人们便将目光转向他,希望获得一些信息。
“徐大人,你可知道,陛下是何意?”
“几位大人,你们莫要为难我,陛下的心意,我可不敢推测。不过,既然陛下说没有见过,为何不去看看呢?或许会有些发现。”
徐光启的话,让人们回过味来。
皇帝说的事情,自然是需要他们去现场看看,才能更有感觉。若是仅仅在这里讨论,怎能有多大收获呢?
561 巨大的造价差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
启明1158、
抚宋、
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
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重生后嫁给废太子、
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