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放心,此事就交给我们几个了。”李成林朝着薛洋郑重行礼之后,带队开始登船。文德元年十二月二十一,大规模的船队在广州港开始启程,当水师船队抽调出来七艘已经被薛洋正式定名为远航级的四千料战船率先开出港口之后,身后,十一艘福船,二十一艘大型沙船组成的后勤供给船编组成这次水师护航船队在海上船帆云动的时候,无数海商自行组建的船队也纷纷启程,整个广州港的海面上密密麻麻都是一片船帆,无数的海螺声此起彼伏,在呼唤各船迅速编组成船队,跟在水师战船后面开始起航。
得益于宋哲城送出来的宋家在南洋完整的海图,以及这个时代已经比较成熟的海上行船的技术,所有人都对这一次大规模下南洋充满了信心。而且除了广州港的商人之外,几乎与此同时,紧急返回冈州的刘隐也组织起了冈州附近的船队也开始从冈州海湾出发,准备在海上和南洋船队汇合,然后一同下南洋。
“夫君,他们真的能找到那种高产的稻谷吗?”陈潇潇四女站在薛洋身边,看着对方远远的目送船队出海,良久没有出声,在旁边低语道。
“应该能找到。”薛洋点了点头,按照他的记忆,占城稻第一次被引入国内应该是在宋代,据此时间并不远,而且宋哲城那些人也说曾经见过类似的稻谷,只不过出现的地点和史记记载并不一致。不过这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就算是找不到传说中的高产稻种那也没关系,这一次海上船队出海,更多的是一种意义,是代表着东南商人主动出海贸易的一个起点。从前岭南一带的商人出海都是民间举动,而从今日开始,水师护航船队的出发,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保障,是一种支持。而对于自己而言,这是大唐往南迈出的第一步,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南进方略至此才算是有了新的拓展和补充,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必然也会因此而变得越发繁荣,成为真正的黄金之路。特别是在西北边陲被割断百年之后,相信随船南下的这些中原物产一定能够为自己带回来无数的财富。
“大相公久居岭南,对于海上贸易想必有许多可以见解,不如我们回府,也好赐教一二,往后成为海上市舶司的具体操作方略,更好的管理海上贸易。”薛洋拉着陈潇潇转身,和刘崇龟一点头笑道。
“主公虚怀若谷,为百姓为家国不辞辛劳,子长愿效犬马之劳。”这一刻的刘崇龟身上傲气全消,对着薛洋恭敬行礼,两人相视而笑,随后共同返回广州刺史府。
“主公所撰写的市舶司方略臣已看过,不仅内容详细,而且对于海上贸易也是有张有弛,臣以为可以照此执行,并无多大疏漏。”回到府中之后刘崇龟见到薛洋并不避讳陈潇潇众女,而且李稚妍还亲自烹茶,顿时急忙行礼之后道:“而且主公所言的桑蚕种植的那个办法,臣以为很好,这几日已经和常浚商议,打算在广州附近先行推广,然后可以让刘隐在冈州一带呼应,只要这两地能够形成种植,有了好的收益,足以带动整个岭南百姓大力发展。”
此前陈潇潇的提点让薛洋想起了后世在岭南广州一带发展的红红火火的桑基鱼塘的模式,所以这几日是连夜将自己还能记得的细节全都撰写了出来,送到常浚那里让人专门去研究,这是他记得为数不多比较清楚的农业发展模式了。后世的经验,在岭南一带发展这种经济模式,确实有比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小农经济盛行的如今,必然刺激经济基础再上一个台阶,而且桑基鱼塘一旦和海外贸易结合在一起,也一定会促使当前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所以在刘崇龟这边也点头之后,薛洋几乎是好不停留的直接让常浚组织人手开始就地实验,准备一旦成功立即往外推广。而在前者的建议之下,此前大规模迁居平原地带的哩人也开始在广州各地城镇外面建立村落,由各地官府负责派专人指导他们尽快适应汉人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种植模式,促使他们在岭南加入农业生产之中,为东南各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出来。
刘崇龟的这一招确实弥补了大量的人手进入工商行业之后,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缓慢推进步伐,而且他本人对于农业很熟悉,甚至于在见到各地的农具之后,还直接萌发了改进农具的想法。
而此时伴随着广州和冈州联成一体,常浚坐镇广州逐步将岭南东部的循州、广州和冈州等地全部稳住之后,岭南道最精华的这一部分地区终于开始恢复如初,而且在更大的刺激之下,繁华程度更甚。岭南各地的商人对于土地并没有中原那么强烈,而且地广人稀,算上哩人等少数部族,尚且无法支撑开发岭南的重任,所以常浚在和刘崇龟商议之后上报薛洋,打算将此前的新政稍作改动,在岭南各地以改良的方式推行。
具体而言就是让世家大族和大商户让出部分肥沃土地,特别是他们根本用不到这么多土地的情况下,这些地方一旦分给百姓或者是迁居而来的哩人的话,必然会迅速恢复生机。
所以在制定出了相关的细则之后,常浚和刘崇龟联手在先期沟通了宋家为首的广州大豪商之后,开始正式对外公布。这也是开元王府的新政第一次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温和的色彩,改变了以往特别是在江南各地推行的时候几乎是举着屠刀强逼世家大族放弃土地的做法。这这也让岭南各地的大家族和大豪商甚至于有一种得到眷顾的感觉,所以一时之间广州附近,以宋家为首,迅速开始主动将自家的田地地契送到官府备案,然后切分出足够的数量交给刺史府统一调度,发放给各地百姓。
虽然对于他们而言,一来土地不如中原重要,岭南的荒地太多了,只要他们需要,加派人手去垦荒自然就能获得土地,二来让出去的田地品质也不如保留下来的那部分精华,但是对于百姓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看到了希望,特别是那些拿着新式户籍之后又得到了新的地契的百姓更是激动的热泪盈眶,全都纷纷前来刺史府门口叩谢薛洋和南平王府。这种情形伴随着新政逐步铺开,在各地纷纷上演。
此时的这些百姓尚不清楚,岭南各地的特殊性导致了土地问题不是最主要的社会矛盾,而最切切实实的却是他们手中的户籍,也就是南平王府颁布下来的户籍制度。这个才是薛洋为了百姓,也是为了经济大规模发展之后所需要的大量的劳动力所提前埋下的伏笔。这一点甚至于在此时此刻,连那些世家大族都未曾明白过来。
第四百一十五章 下南洋(下)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
启明1158、
抚宋、
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
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重生后嫁给废太子、
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