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对竞价和份额制的喋喋不休持续升级中,之后又传出卫国怼上公良修,原因也莫名其妙。因为志国能供应金雪狄人的特产并不多,所以底线很低,并没有指望能分多少好处。
现在忽然间竞价出货,志国本就不多的物产避免了被瓜分份额的风险,仅凭价格优势,志国的成本要比晋国低,比卫国更少。公良修细心一算,已超过预期,遂又去轩亭馆与穆尼密商摸清底线后于是心安理得的窝在馆驿静待交易。
然卫国与志国物产重叠较多,卫国心知公良氏有反叛之心,遂前去以模棱两可的条件换取公良修在交易上的让步,被公良修断然拒绝。
原因也很简单,公良修并不是全权负责交易的特使,他只负责与穆尼、百里燕联络协调,最后如何交割和供货由志王派驻陔陵的使臣决定,甚至竞价他也无法左右志国的价格。
退一步说,促成更大的交易对公良氏更为有利,如若让志国太失望,国内的局势只能令公良氏更被动,于情于理公良修都没有让步和暗中勾结的理由。
事情发展到这里,当局者无一例外都已发现,卫国、歧国、燕国、陈、赵等西海国几乎无利可图,其次是徐、宋两国。
于是一言不合,卫国使臣在志国馆驿大闹半日,最后不欢而散。
第二天一早,轮百里燕去梁国公使府上请姬丰去往永兴城“参观学习”,为此还备了永兴侯府的四轮马车供姬丰驱使。
坐在侯府的四轮马车中,姬丰心里本来不是很痛快,此刻更加不痛快。一旁同坐的姬康瞧出端倪,撩开车帘向外看了两眼,确定百里燕与李懿二人在前说话,姬康放心说道:
“三叔是为这四轮马车吧。”
“嗯,传说咸国有新式马车十分精巧,此前一直不得见,本以为咸国咸王怎么也该送一辆来坐坐,却不想如此吝啬。而今百里燕这辆四轮马车走在驰道上纵横驰骋,非但没有颠簸,甚至连声响都异乎寻常的小,就连车轴也是好铁。
如此豪车,我梁国未有,天子未有,咸国连大夫都能享用此等车驾,着实令人嫉妒。”
“是啊……都说咸国辎重大车都用铁轴,此前侄儿也不相信,此番再来咸国,委实难以置信。想我梁国仿咸国四轮车不过七八年,非但不及其木车,而今咸国以用上铁轴,装货之巨大令人吃惊,我国更难以追赶。继续如此任其发展,咸国早晚要成中原大患。”
“岂是早晚要成大患,而今已成大患。你看看百里燕骑的健宝马,再看看拉车的挽马,哪一匹不是一等一的好马。想当年咸国连战马都要得向你父亲借,这才多少年过去,咸国已是中原诸强之一。若是再有二十年,形势将如何,谁也难料。”
“既如此,三叔又为何要答应支持咸国留足舍缺继续养虎为患呢。”
“唉……三叔也是迫不得已呀。你还没看出来,卫国现在已经疯啦。”
“疯了?为什么疯了。”姬康问。
“我中原列国金银奇缺,咸国推行新式耕作法后,各国粮食年年增长,许多百姓日渐富足,而咸国产力颇高,又促使志、晋、宋三国为其供应大量棉花、大豆等物,咸国则将之变成布匹等向往中原。
百姓手中有了富裕,便要购买货品,这原本并无问题。但咸国大量生产,并推行新政,铸发金银通宝,不仅令各国铜钱变得一文不值。
交易时金银交易更为频繁,同时金银也大量流入咸国,虽然一部分被其花掉,但另有一部分被其囤了起来,其他的则被铸成了铜钱,长此以往,中原各国铜钱将被咸国新币逐出市场,而金银被咸国囤积之后,越来越少,最后咸国将用新币控制各国贸易。
倘若咸国军力疲弱倒也罢了,可恶的却是咸国军力强盛,而百里燕又不见其死,这就没办法了。
此番蛮人前来交易,本是大量获取金银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却偏偏出了竞价之法。如此一来,卫国根本无利可图。而其他诸侯手中的金银却大量增加,此消彼长之下,咸国又推行留足舍缺,卫国将备受打击。
恼怒之下,卫国必然要发兵讨之。”
“既然卫国要发兵,于我梁国有何干系,打垮了咸国岂不更好?”
“怕就怕没将咸国打垮,令我梁国陷入囹圄呀。你想想,咸国而今每年从晋、志、宋三国购买大量货物,三国也能从咸国获得上等货物与大量金银铜钱,咸国垮了,对三国均无好处,反令卫国做大,这是其一。
其二此番短斤缺两之事本就是卫国一手策划,祸害咸国的同时,也满世界祸害其他诸侯。倘若咸国完了,咸国损失几十上百万金银,其他诸侯也得跟着赔本,谁能做这等亏本的交易。
最后,这次交易卫国难有收获,咸国推行留足舍缺必然与其他诸侯共同进退,卫国没有选择之余地。届时开战,咸国有百里燕,志国有公良,卫国即便不败,也难全胜。如若败了,我梁国物料供应将受重创,若不提前谋划退路,数年后非得亏得血本无归。”
姬丰同意留足舍缺的同时,等于把卫国给卖了。商人不同于政客在于,商人的眼光永远着眼于经济利益,当商人变成政客,政治外交就成了牟利的平台。
姬丰敏锐察觉到风向的转变,正让局势变得微妙起来,如果卫国在战争中失败,割地什么的对姬丰没有意义,卫国和孙国旧地大量原材料因为战争而中断供应,才是最大的经济损失。
相比于近在咫尺的卫国,姬丰开始倾向于远离战争前线的晋国,如果晋国的万石船队能够两年内成型,从晋国进口原料将避免战争带来的投资风险,甚至日后姬丰的船队成形,能从中原各地筹措原料。
马队走的很快,李懿不时要问东问西:
“舅舅,咸国的驰道修的真宽,比我梁国的都宽一倍还多,花费一定不少吧。”
“其实也不多,从盛元628年叛军元气大伤龟缩咸西之后,咸国陆续编列了辎工营,屯田开荒的同时,也修整道路。十八年间陆陆续续平整拓宽了全国主要道路,兴修了大量堤坝与蓄水堤坝。所以均摊到每一年,其实并不多。
此外辎工营每年大量种粮养猪,不仅能供应驻军,还有结余进入国库,因此拓宽修路花不了多少钱,倒是在甘府兴修堤坝,倒是花费了大量钱粮。”
“那为何咸国的屯田能经营的如此之好,各国也陆续效法咸国编列辎工营,始终不如舅舅,这是为何呢,难道其中另有奥妙?”
“呵呵……屯田屯田,屯来屯去得看屯谁的田。若是屯你家的田产,还不给你家好处,你愿意吗?”
“那当然不行,自家的田岂能给他人种,还分文不得。”
“这就对了,归根到底,田归谁很重要。咸国之所以顺利推行新政,正是解决田土归属。倘若土地都归贵族,而百姓只分得极少土地,甚至没有,还如何屯田。
既然要振兴国力,必先令百姓富足,唯有百姓有了自己的田地,能过上好日子,才会卖力的耕作。倘若是你,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却好要日夜不休的做工卖苦力,你说你会为权贵拼命卖力吗。”
“不会。可我还是想不通,既然新政有如此诸多好处,为何各国均不能收咸国之效呢?”
“这个嘛……说起来复杂。其实咸国新政并未落实到各地,只有都郡、丘南、咸西以及新归四郡推行最好,北海、江东、动员、岁当四郡新政仍不尽如人意。懿儿有空可去这四郡看看,去了便知道为何他国变法不得咸国之效,个中缘由都在其中。”
咸国新政的顺利推行,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黑巾军的屠城,解决了根深蒂固的地方权贵和富人阶层,消灭了上层群体留下了利益重新分配的操作空间。
同时摇摇欲坠的咸国政权当时急需稳定政局的强心针,咸王饥不择食之下,只得将全部希望寄托在百里燕身上,由此扭转乾坤让咸王的已有信心推行新政。
如若没有政治空间和咸王提供的舞台,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可能在旧贵族奴隶制度下推行一系列改革,充其量可以作为个时代的道德标杆被世人所称颂,而后在一世荣华富贵中安享一生。
反观北海、东原、江东、岁当四郡,核心权贵阶层完好无损,新政的实行的结果远不如其他诸郡。
李懿不解各国盗版咸国变法为何失败,归根到底李懿并非政客,其对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敏感性差,无法看到治理国家的深层次本质是利益蛋糕的分配和做大。
当然,并非所有诸侯的改革均不见效,至少所有诸侯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上是不遗余力,几乎所有诸侯都获得了农业技术改革的成果,就连远在西海边陲的西蛮人也不例外。
为此各国都感觉良好,粮食的增加意味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传统农业国力的积累,当囤积粮草足够丰足,也就给了某些野心膨胀感觉良好者以开战的底气。
此外公良氏治下的新占土地在咸国经济输血下,土地政策还是比较成功的,战后恢复很快,加之铁器、耧车的流入,农业基本恢复至战前水品略还有升高。
经济也受益于百里燕资本的运作和廉价商品的输入,大量咸国新币的流入撑起了当地的市场和资金,为公良氏洗钱和走私提供了渠道。
第864章 嫉妒恨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
启明1158、
抚宋、
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
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重生后嫁给废太子、
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