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作者:木林森444
第五二二章 反围剿(二)
原来袁世凯一直都在关注着清军对河湖根据地的进攻,得知清军三路受阻,也让袁世凯十分高兴,看来这次铁良、良弼是要闹个灰头土脸了,但段祺瑞这一路却是高歌猛进,一支独秀,连续收复了4个州府。袁世凯的心里也相当不悦,难道段祺瑞是把自己咛嘱他的话都忘了吗?因此袁世凯马上给段祺瑞写了一封信,十分含蓄的提醒段祺瑞,别忘了自已的咛嘱,悠着一点打。
收到了袁世凯的信之后,段祺瑞也知道现在也差不多了,如果再打下去,袁世凯那一关就过不去了,而且段祺瑞也估摸着自己立下的战功也够了,就这样收手,完全可以保证自己战后不丢官,因此也想着找个什么理由停兵不前,甚致是后退一些。
就在段祺瑞拟好了电报,正要发出的时候,朝廷的嘉奖令传到了段祺瑞的大营中,以段祺瑞剿匪有功,加封署理河南巡抚,并赐号巴图鲁,赏穿黄马褂。
而收到朝廷的嘉奖令之后,段祺瑞都几乎不敢相信,整个头脑里一片空白,连传召的太监和部将给他贺喜时都不知该如何应对,完全手足失措。因为这是段祺瑞作梦都没有想到的,自己竟然当上了巡抚?
现在段祺瑞的统领官职是正二品官阶,而巡抚是从二品,只有加了六部侍郎衔,才是正二品,从表面上看,段祺瑞现在的官职并不在巡抚之下,但统领是武官,明清两代都是文尊武俾,武官见了文官实际是要按降三品计算的,当然清朝有一点特例,就是清朝的中前期,如果是满族武将还是有相当的权势。但在通常相同条件下,统领的实际权力还不如从四品的知府。更勿论巡抚主管一省的政军民政大权,甚称封疆大吏,位高权重,因此担任了巡抚,也就是挤身于高级官员的行列了,岂是统领可比的,也难怪段祺瑞会激动万分,难以自抑。
而在巡抚前加“署理”二字,是代理的意思,通常是用于资历不足的官员出任巡抚,一般上任1、2年,只要在任上没有失误,就会将“署理”二字去掉了,当初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也是加了“署理”二字,不过袁世凯在任上不到2年,又经历了庚子国变,因此刚刚把“署理”二字去掉,就晋升为直隶总督了。而“赐号巴图鲁,赏穿黄马褂”都是荣誉头衔,虽然没有什么实质的权力,但也是极高的荣誉,由其是黄马褂,一般都是留在家里当传家宝的。
当然以现在段祺瑞的资历,别说是出任巡抚,就是署理巡抚也是远远不够资格的,不过现在河南的大部份地区都不在清廷的控制下,因此河南巡抚实际只是一个虚职,不过这也是向段祺瑞示意,如果段祺瑞能够奋勇作战,为剿灭河湖根据地立下大功,最终收复整个河南省,那么段祺瑞的这个河南巡抚也就可以由虚转实,成为实际的官职。
不过段祺瑞总算还是有几分自制力,赶忙封了2000两白银,送给传召的太监作为谢仪,先把这太监给打发走再说。太监收了银子也十分高兴,又说了几句“圣恩浩荡,太后慈荫,段将军不可忘记,应当努力作战,早日凑凯还朝,这才不负太后、皇上的厚爱之语。”
太监的这几句话到是提醒了段祺瑞,看来自己还不能停军,而是应该继续进军,直捣归德府,剿平这伙勇匪,一来是报达朝廷对自己的厚恩和信任二来也是把自己这个河南巡抚给坐实了。
段祺瑞对自己能够破归德府是充满了信心的,因为这10余天来的战斗,段祺瑞认为义勇军只是仗着对地理熟悉,善于偷袭罢了,而正面作战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自己只要是小心布置,谨慎进军就不难应付义勇军的偷袭战术,因此这一路突进,攻破归德府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等自己攻破了归德府,剿平了这伙勇匪,这个河南巡抚自然是坐实了。
想到了这里,段祺瑞也不禁有些飘飘燃起来,自己从此可就是挤身进入清廷的高级官员之列,虽然不能说是和袁世凯平起平坐了,但也是近在咫尺,不用再高山仰止。不过这时段祺瑞才想起来,袁世凯不是给自己来信,让自己保存实力,不要再进攻了,这可怎么办。袁世凯的态度是绝对不能轻视的,一来是袁世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而且还把养女嫁给自己,自己当然不能因为要做高官了,就不鸟袁世凯了二来袁世凯也是朝廷的重臣,既使自己当上了河南巡抚,在职务官阶上或许相差不远,但论权势还是相差甚远,因此以后自己还需要袁世凯的支持才行,绝不能把与袁世凯的关系弄坏了。一定要想个万全之策,让袁世凯挑不出自己的毛病来。
当然在这个时候段祺瑞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根本就没有考虑听从袁世凯的咛嘱停止进攻,想的只是怎么样才能让袁世凯接受自己进军立功,又不得罪袁世凯,但又丝毫没有想到,这两件事情根本就是互相对立,不可调合的,这只能说明河南巡抚对段祺瑞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强烈了,因此影响了段祺瑞的判断力。
其实封段祺瑞为署理河南巡抚是由慈禧亲自拍案决定的,当时在朝中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应,因为段祺瑞虽然立下了一些功劳,但还不足以担任巡抚,既使是一个虚职的巡抚,由其是满族大臣,反对更是十分强烈,资格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段祺瑞是袁世凯的心腹,他出任了河南巡抚当然会助涨袁世凯的势力。不过慈禧还是力排众议,决定了对段祺瑞的封赏。
不过虽然做出了决定之后,但慈禧的心里却是相当失望的,满族权贵虽然闹着收汉人的权力,弄得声势浩大,但确时是没有什么人材,铁良、良弼平时号称知兵善战,但到了战场上却原形毕露,寸功未得,还不如袁世凯手下的一将而就是这样,这两个人在满族权贵还算是能做点正事的人,而大多数的满族权贵根本就是一群不学无术之辈,连自己重奖段祺瑞的用意都看不出来。
慈禧重奖段祺瑞,首先当然是激励清军,毕竞这次出战的北洋4个镇中,有3个镇都是袁世凯的心腹,要说仗打成这个样子,里面没有猫腻,慈禧就是打死也不信,因此借重奖段祺瑞,也是做给王英楷、吴凤岭看,想升官发财吗?那就用心打仗吧。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削弱袁世凯势力的重要一招,从表面上段祺瑞是袁世凯的心腹,提升段祺瑞是增加袁世凯的势力,但慈禧心里清楚,其中的道理并不是这么简单,段祺瑞和袁世凯之间虽然有一定的个人感情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准确的说是袁世凯可以给段祺瑞提供升官发财的机会,当然袁世凯也由此而利用段祺瑞为自己出力,两人可以算是各有所得,实现双赢。但如果另外有人也能给段祺瑞提供升官发财的机会,比袁世凯更强,甚致和袁世凯有矛盾,这样段祺瑞和袁世凯之间也就失去了共同的利益,就算不立刻翻脸,也会插入一根契子,而段祺瑞和袁世凯的关系,也就会发生变化。
另外段祺瑞当上巡抚以后,虽然官职仍不及袁世凯,但毕竟不受袁世凯的管辖和指挥,甚致可以自成一体,这样两人之间早晚都会发生矛盾,就算是没有,朝廷也可以轻而易举的制造出一些矛盾来分化两人,因此实际自然是削弱了袁世凯的势力。这就是朝廷的优势所在,毕竟无论袁世凯还是段祺瑞,都是清廷的官员,最终还是受制于朝廷的。
事实上这种分化手段在慈禧看来一点都不新鲜,当初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创办的湘军,立下不世之功,又掌握兵权,一时权力之大,足以动摇朝廷的根基,而朝廷削减曾国藩的权势,就是用的这一招,就是把曾国藩的部下如左宗棠、胡翼林、李鸿章等人一个个的都提拔到和曾国藩相等的位置,然后在他们当中制造矛盾,结果左宗棠和曾国藩反目,而李鸿章虽然没有和曾国藩反目,但他创办淮军,和曾国藩创办的湘军之间的矛盾也无法解决,因此也和曾国藩不是一条心了。
其实慈禧一直都没有把袁世凯放在心上,既使知道袁世凯在发展自己的势力也听之任之,就是因为慈禧有太多的办法可以轻松的对付袁世凯,并将袁世凯培养的势力轻易解化掉,因此才故意装糊涂,并以此借用袁世凯的能力为清廷办事,毕竟清廷还是需要能办事的人。
第五二二章 反围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