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挽明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96章 制衡之道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96章 制衡之道

    黄立极和袁可立从穿廊返回文化殿时,看到左右无人,他终于忍不住对着袁可立小声问道:“礼卿,你刚刚为何会附和陛下的意见?一会把这个决定公布出去,天下宗室知道后,也许不敢怨恨陛下,但是我们可就成了众矢之的了。”

    袁可立停下脚步,转头望向他,极为认真的问道:“我范兄以为,就算我刚刚不附和陛下的主张,今日讨论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黄立极沉默了许久,终于还是摇着头说道:“陛下心中的主意早就定下了,手上又拿着太祖的言论以为旗帜,就算我们在这里僵持不下,只要文华殿内的争论传扬出去,我们多半还是要输。”

    看到黄立极住了口,袁可立反而叹着气说道:“你和我,加上被陛下留下说话的孙恺阳,都是侍奉过四位皇帝的老臣,我们之间不妨说几句交心的话吧。

    陛下登基执政已近三年,除去登基不足一个月便去世的泰昌帝,你觉得陛下和神宗皇帝、先帝相比,他们之间可有什么区别吗?”

    黄立极注视着袁可立,心中盘算了许久方才说道:“聪慧或许不及,但英锐之气远胜。”

    袁可立随即说道:“陛下执政不到三年,我们这些老臣已经难以规劝他了,陛下年纪日长,而权势日盛,待到我们这些老臣子退下之后,还有谁可以规劝陛下呢?

    我大明皇帝之权远过于前代,作为臣子能够牵制皇帝的,一是台谏官制度;二便是敬天法祖这四个字。我范兄难道忘记了,在你的帮助下,台谏官制度现在已经支离破碎,难以制衡朝政。而过了今天之后,敬天法祖这四个字的道理也被陛下占住了。

    就如刚刚陛下所言,旧的平衡已经破坏了,那么我们必然要去寻求新的平衡之道,不知我范兄以为,今后我们应当以什么手段去平衡陛下的权力呢?”

    黄立极楞了一会,便恢复了正常的神情说道:“世移则时移,你我都很清楚,若是不打破旧的秩序,内外交困之下,大明又能维持多久呢?虽然我服从于陛下的命令,打破了旧秩序,但是起码现在大家都能看到,局势正在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

    至于建立新的平衡之道,这和你刚刚附和陛下又有什么关联呢?难道尽力附和陛下的主张,就是你想要的新的平衡方式?”

    原本目光中还带有些老而无神的袁可立,突然变的锐利起来了,他盯着黄立极的眼睛认真的说道:“我以为,新的平衡方式在刚刚已经出现了。既然台谏制度和敬天法祖已经无法牵制陛下所拥有的权力,那么我们只能用律法来约束陛下使用权力的局限了。

    我希望我范兄能够负起首辅的责任来,建立起朝堂上的新秩序。如果你为了一时之畅快,连这最后一道闸门都不愿意竖立起来的话,恐怕日后大明的朝堂上,将不会再有人拉得住,陛下驾驭的这架马车了。”

    黄立极微微转了转头,躲开了同袁可立的对视,才患得患失的回道:“本朝的律法,第一是《大明律》,第二是春秋经义,第三是陛下下达的正式诏书,第四是历朝断案的判词文书。你想用律法条文去约束陛下,恐怕难以实现啊。”

    袁可立却毫无迟疑的说道:“若是以前,陛下一言九鼎,律法也能旋立旋废,这事自然是难以实现。但是陛下如今将天意定为民意,将太祖起兵建国视为拯救苍生,将自己视为天下万民之保护者,那么律法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保护万民的厚盾呢?

    如果陛下心口如一,我们自然能够用律法阻止陛下的轻率行事。如果陛下心口不一,那么起码我们还可以回到旧秩序中去,不会让陛下忘乎所以的搞砸了眼下的局面。”

    黄立极低头思索了一阵,方才回道:“你说的事情太过重要,我一时之间也难以给你回复。眼下还是给文华殿内的官员传达陛下的旨意重要,我们也可以借这事看一看,陛下刚刚所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话究竟是不是真心话。

    大明的局势刚刚有所好转,若是因为君臣之间的一点不信任,而导致双方互相提防对方,恐怕对大明也不是什么好事。我们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在新的朝堂秩序建立起来之前,陛下能够用道德来约束住自己的行为,保持住君臣之间的和睦状态…”

    福王、蜀王和丰城侯走进主敬殿后,孙承宗便起身向崇祯告别离去了。吩咐边上伺候的太监给三人看座后,朱由检便打量了下三人的表情。

    福王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蜀王脸上还带有几分不满的神情,丰城侯倒是一副恭恭敬敬的态度。朱由检打量完三人后,便微笑的向三人说道:“两位王叔和丰城侯,你们刚刚在前殿似乎都没有怎么发言,现在只有自家人在,你们不妨对朕畅所欲言,谈谈你们对于处置犯罪宗室和三藩外迁的看法。”

    福王和蜀王没有摸清崇祯将他们叫来的用意,因此都沉默着没有说话,而是将目光注视到了一边的丰城侯身上。李承祚赶紧向着崇祯表达了自己的忠心,表示他完全拥护皇帝的主张,并没有什么其他意见。

    蜀王鄙夷的看了一眼李承祚,对于这个依附魏忠贤,向天启帝上书,请设海外督理内臣,又请予忠贤九锡的勋贵,他是一点都看不上的。在他看来,李承祚身为勋贵去依附一个阉人已经太丢份了,然后居然还恬不知耻的为忠贤请授九锡,这是完全不要脸了。

    依照他的脾气,像这样的混账东西不贬到九边去戍边,也应当赶回家去吃老米饭,而不是放在眼前恶心自己。他也不知自己的皇帝侄子怎么想的,居然将这样的小人留在了身边,却把文震孟这样的名士赶回了老家去,简直是倒行逆施么。

    不过这种想法,他也只能在心里想一想,不敢宣之于口了。毕竟离开了成都那一亩三分地后,在京城他只是一个没有根基的闲散宗室而已。原本他被崇祯召来参与今日的会议,还是让他有些兴奋不已的。

    虽然他朱至澍此前三十年只是做了一位富贵闲人,也没有什么太高的权力**,但是不代表他没有在人前表现的**。在他被诬陷同奢安逆贼勾结的时候,还有四川的官员为他抱不平,就证明他在成都的士绅官员面前还是表现不错的。

    先是刚刚被一群文官所无视,现在又被李承祚的表现恶心到的蜀王,顿时忘记了自己在京城的地位还没有正式确定的处境,向着崇祯颇为不平的说道:“皇侄,就算三藩的宗室犯了些许罪过,到底也是龙子凤孙,岂能让一群外人去折辱他们?

    臣还是以为,应当依旧维持旧制,就算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还是由宗人府的家法去管教。皇侄你该骂就骂,该打就打,再不行,就发往凤阳圈住了就是,何必家丑外扬呢?”

    朱由检脸上的笑容不改,只是眼睛眯了下,他随即转头向着福王问道:“福王叔也是这个看法吗?”

    40多岁的朱常洵显然比30岁的蜀王要成熟的多,为了皇帝之位的传承,他亲身经历了那些文官们弄出来的各种手段,因此直到现在,他对于和那些文官打交道,还是一样心有余悸。对于这位能够和朝中文官多次对峙,却次次稳站上风的皇侄,他也是忌惮了三分。

    因此他和蜀王不同,在刚刚被文官们无视的时候,他只是稍有不快,但是等坐到了崇祯面前时,这点不快早就不知丢去哪里了。对于陕西三藩宗室的下场,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这年头自己顾自己都顾不过来,更何况是这么久远的亲戚。

    更何况,虽然大家都是亲戚,不过瑞王朱常浩就曾经在他面前抱怨过,他路过西安时秦王就很冷淡,还拒绝了他想在西安附近置办庄田的要求。虽然他和瑞王的关系没有这么亲密,但毕竟比秦王这些远亲要近一些,因此连带着他对于三藩也就有了些成见。

    现在听到了崇祯的询问后,福王根本没有去考虑这些宗室如何如何。他心里只是思考着,究竟是站在文官这边,还是站在皇帝这边,对他更有好处。

    福王对于自己面前的生活还是非常满意的,回到了繁华的京城生活,又被取消了不得出城的禁令,母亲又被接到了身边,他不觉得有比这样更好的生活了。

    更何况他不仅被授予了宗人府宗正的职位,他的长子还得到了崇祯的信任,只要崇祯不出什么意外,他的生活似乎可以一直这样过下去。

    因此在稍稍思考之后,福王很快便做出了选择,向着崇祯说道:“臣虽然比陛下年长了许多,但是在国事上却一直糊涂的很,陛下询问于臣,大约是问道于盲了。

    不过既然陛下提起,臣也不敢不答。对于这些违法犯禁的宗室,臣也是看不上的,刚刚陛下说的不错啊。我太祖洪武皇帝,昔日吊民伐罪,讨取暴元,方才开创了本朝200余年的天下。

    身为子孙,不能遵从于祖宗的志向,也不能给祖宗脸上抹黑啊。陛下既然有意整顿宗室子弟之习气,臣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的。

    是押送他们前往京城受审,还是由当地官员进行审判,臣以为应当由陛下决定。陛下除了身为天子之外,也还是我朱家的一家之主么。族内子弟犯了错误,该用家法还是国法,除了陛下之外,还有什么人能够插嘴呢?”

    福王的话语,让边上的蜀王听的很是无语。但是在这位宗室之长面前,他也只能保持沉默了。而朱由检听了却是甚为开心,他都不必出手,福王已经替他解决了蜀王的不平,这倒是免去了他不少口舌。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