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挽明 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137章 工地上的学校

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137章 工地上的学校

    听了蒋德璟说的缘由,朱由检也不得不默然了,在昌平修几个水库已经是极限了,要是动了祖陵山头,估计他要被那些文臣和各地的宗藩喷死。

    继续在河堤上走走看看了一段时间,连善祥便站出来对皇帝提醒道:“陛下,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们该往回赶路了。要是天黑还不回城,恐怕下次就没这么容易出来了。”

    朱由检抬头看了看天色,不由嘟囔道:“这天色还早呢,怎么会赶不及回城。我们再去那边看看,那个棚子是干什么用的?”

    崇祯不理会连善祥的劝说,向着孙伯阳教学的棚子信步走了过去。难得以查看治河工程的名义出来走走,他才不想这么快就回到让人倍感压抑的四方城里去。

    5月的原野上一片青翠之色,一眼望不到尽头,可比他在宫内抬头处处被高大的宫墙挡住视线,让人赏心悦目的多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孙伯阳投入的替学生们讲解着诗中的含义,完全没有感受到一群不速之客的到来。

    孙伯阳并没有同这些学生们讲解,这首诗是如何押韵的,而是利用这首诗教了几个生字,并简单的描述了诗的含义。

    他这么教也是有着自己的考虑,在他看来,这些学生们能够认识一些字,学会简单的算术,就已经够用了。毕竟这些学生都不是为了科考来学习的,只不过想要学些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到的知识而已。

    他们之中最聪慧的人,大约也就是被送到某个商铺去当一名学徒而已。因此孙伯阳并没有从百家姓和千字文开始教授,而是选了一些含有常用字的诗词作为范文。这些朗朗上口的词句,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记住刚刚学会的生字。

    孙伯阳讲完这一课之后,才发觉棚子的入口不知何时起,居然站满了人。

    他下意识的走上前想要看清是谁站在那里,结果却让他吃了一惊。

    朱由检摆了摆手,他身后的一名侍卫顿时上前扶住了孙伯阳,阻止他跪拜下去,并小声告诫他不要张扬。

    崇祯穿的虽然是常服,但是龙纹并不是那么的显眼。除了官员之外,平常的百姓根本认不出崇祯身上穿着的是皇帝的服饰,他们只会把崇祯当做是京城里的某个贵人而已。

    对于陪侍在皇帝身边的侍从和官员来说,崇祯的身份能够尽量不在百姓面前暴露出来,皇帝的安全才会更有保障。

    孙伯阳看着崇祯走到自己面前停了下来,他却不能跪下行礼,顿时变的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朱由检上下打量了他一眼,才微笑着赞赏道:“你刚刚教的课*的很不错。”

    不待孙伯阳回答,他已经绕过了孙伯阳走到了黑板前,对着一干学生饶有兴趣的发问道:“你们上了先生的课程,学到了知识,今后准备用来做什么呢?”

    一干学生有些畏惧的看着,这位衣着华丽的年轻贵人,不敢回答崇祯的问题。

    主管工地的小吏心里有些着急,正想上前催促学生们时,却被蒋德璟拦住了。

    朱由检思考了一会,便从腰间解下了一块玉玦,他抓着玉玦上的红色绳子,对着学生们鼓励的说道:“如果你们中有人的回答能够让我满意,我就把这块玉玦奖励给他。”

    这些学生们依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转头看向了他们的先生,看到孙伯阳对着他们点头之后,才有一些学生大着胆子回答了崇祯的问题。

    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或是为了赚取金钱,或是为了出人头地,甚至还有人想到了,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的戏文。

    但是显然,这些答案都不是崇祯想要的答案。朱由检叹了口气对着学生们说道:“为什么你们就没有一个人想着,学好知识然后改变自己的家乡,让乡亲们过的舒服些呢?”

    学生们大多不明白这位贵人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是有不少学生开始思考起贵人所说的,改变自己家乡云云的话语起来了。

    相对于这些懵懂的学生来说,反倒是站在边上的蒋德璟和孙伯阳两人,对于皇帝的话语感触的最为深刻。

    对蒋德璟来说,他所熟读的儒家经典虽然追求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但是说到底还是要先出仕,获得皇帝的赏识,才能有这个机会。

    而对于皇帝来说,让天下读书人整天想着,读书就是为了通过科举出仕,为自己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才是最正确的想法。读书不是为了卖于帝王家,对于皇帝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

    孙伯阳的神情似乎有些茫然,他似乎有些明白了,当初在国子监皇帝为什么要训斥自己了。

    朱由检看了看手中的玉玦,顺手就把玉玦挂在了黑板的一角,然后再次说道:“你们的答案都不能让我满意,所以今天我就不再把玉玦送出去了。

    不过我想也许今后会有人能够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因此我把这块玉玦挂在这里,到时好让你们的先生替我奖励给他…”

    朱由检随后让孙伯阳陪着自己走一走,询问了他关于教学上的一些事情。

    两人交谈了一会之后,朱由检便对着他说道:“和当初在国子监相比,你果然是大不相同了。你现在做的事情非常的好,在工地上建立一个学校,空闲时教导这些孩童认字,这是一件大好事啊。

    朕会让人准备一些物资,好让你这个工地上的流动学校办的更好一些。当然,你也不能光教这些孩子,还应该再扩大一些范围,让那些有余力的年轻人也学习一点文化。

    不仅如此,朕还打算任命你为顺义县的教喻,在沿河工地上都办一所流动学校。”

    皇帝的话语并没有让孙伯阳欣喜若狂,他反而有些迟疑的向皇帝询问道:“敢问陛下,您为什么如此汲汲于建立学校,而且这些学校教授的,不过是一些常用文字和简单的数字。难道您真的认为,他们学会了这些,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吗?”

    朱由检停下了脚步,意外的看着孙伯阳一眼,他沉默了一会才对着孙伯阳说道:“其实朕也不确定,但是朕明白一件事,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重要的不是认识几个字,而是有没有改变现状的决心。”

    孙伯阳大为诧异的看着皇帝,不由自主的问道:“那陛下为什么还…”

    朱由检抬头看了看远处的风景,才不确定的说道:“朕不过是想要给他们一个希望,让他们相信读书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抱着这种希望,他们才会有勇气改变祖辈们不变的生活。”

    直到皇帝带着随从们离去,孙伯阳还继续站立在河堤上,看着皇帝离去的背影,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在返回京城的途中,一直沉默的蒋德璟向崇祯小心的询问道:“陛下您似乎想要让天下人都能接受教育,让人人都能认识几个字…”

    朱由检爽快的回答道:“你说的不错,朕就是如此想的,想要让我大明人人都能识字算术。”

    蒋德璟斟酌了许久,才开口说道:“陛下,圣人曾经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朱由检回头看了看,身边这位低眉垂目的大臣,然后开口说道:“朕怎么觉得这句话,卿理解的似乎同朕有些不同呢?”

    蒋德璟微微抬头看着崇祯,小心的询问道:“敢问陛下是如何理解的?”

    朱由检转头看着前方的道路,放缓了赤风的速度后,才平静的说道:“朕以为,也许当初圣人说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或者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又或者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圣人的时代毕竟离我们已经太远了,当今之世同圣人所处的时代也已经千差万别。一味拘泥于故纸堆内,对今日的局势不会有多大帮助。

    朕以为,现在重要的,不是圣人怎么想,而是我们这些人怎么想。既然我们处在这个位置之上,就要负担起领导这个国家,改变这个世道的责任。

    如果仅仅因为圣人的话语,或是顾忌个人的名望,就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不愿意去做有利于百姓的改变,那么我们就真成了被供奉在庙宇内的泥胎塑像了。”

    皇帝的话语让蒋德璟陷入了久久的沉默之中,直到快进入东直门时,蒋德璟才突然正色对着皇帝说道:“臣愿意在陛下身边,亲眼见证陛下想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世道。”

    朱由检回头对他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一把,我相信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在十字路口同皇帝的队伍分手之后,蒋德璟牵着自己的马匹漫无目的的走在大街上,他心里忽然有些好奇,好奇着皇帝让他不会后悔的世道是个什么样子。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一群读书人坐着马车从西直门进了城内,一位读书人兴高采烈的对着同伴说道:“果然大气是有压强的,这山下和山上的水银柱的高度的确是不同的啊。赵思成,你算出结果了吗?”

    坐在马车内低着头计算数据的另一位士子,这才抬头说道:“根据这些数据,大约每升高13米,汞柱大约下降1个毫米…”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