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挽明 正文 第一卷 惨淡经营_第114章 海运疏

正文 第一卷 惨淡经营_第114章 海运疏

    朱由检讲的很仔细,田文明听了之后咬了咬牙回答道:“臣愿意试一试。”

    朱由检看了田文明一会后,脸色转为严肃的说道:“不是试一试,是一定要做好。就像你观察促织一样,要把全部精力放进去。朕可以给你时间,但是地里的棉花和庄稼是不会给你时间的。

    你的研究观察每晚上一天,我大明的农民就要被这些害虫多毒害一天。如果你真能把这些害虫的生活周期、习性观察记录下来,并找到了对付他们的法子,你的名字也将会和三皇五帝一样流传下去的。”

    田文明脸色涨的通红,终于徐徐向崇祯拜倒后说道:“陛下之命,臣当铭记于心,臣一定会把这些害虫记录成图谱,晋献给陛下。”

    朱由检这才开心的扶起田文明说道:“说的好,如果你需要人手,可以自己招募。国子监内有愿意和你一起研究的同窗,也可以加入。”

    朱由检这才转头对着徐光启说道:“徐先生,朕给你的科学院推荐一个研究人员,你看可好。”

    徐光启这才明白朱由检的心意,他自然认为这是极好的,立刻欣然同意了。

    站在一边的监生们,原本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对田文明如此看重,不过这一刻都不重要了。虽然他们不明白这科学院是个什么存在,但是刚刚成为吏部尚书的徐光启,他们可是早就收到消息了。

    在吏部尚书主持的科学院下面工作,这仕途还是问题吗?顿时有四、五个心思活络的监生出列,向皇帝请求加入研究昆虫的项目小组中去。

    朱由检自然一一答应了,他并不在乎这些人现在有什么其他心思。科学研究是一件来不得半点糊弄的工作,不过他们有什么想法,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都会暴露出来。只要他们坚持下去,没有被淘汰,那么做一名管理人员就已经足够了。

    朱由检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确定了田文明为项目研究的负责人,项目研究中一切都有田文明说了算。这已经足够打消某些人心中,取而代之的心思了。

    朱由检返身招来邓玉函,为田文明介绍道:“这位邓先生,来自于极西之地,他对于自然植物的观察上颇有建树,你要是有什么疑问,可以多多向他请教。虽然植物和昆虫有所不同,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想这应该能减少你走歪路的机会。”

    随着朱由检一个个的交谈过去,40几位监生只剩下了最后一位,就算不看手中的文章,朱由检也知道最后这位是谁。这篇文章是最得他心思的,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被他扣在了最后。

    朱由检打量着站在他面前的沈廷扬,这位30出头正处于人生黄金年龄阶段的青年人,正是一生中体力和头脑最为巅峰的时期。朱由检打量了半天,总觉得面前这个青年人似乎有所不同。

    他忽然向后退了一步,当他把沈廷扬和其他监生都看在眼中之后,才发觉这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了。虽然和监生们站在一起,但是沈廷扬看起来却和其他监生格格不入。

    虽然在朱由检面前沈廷扬同样低着头弯着腰,但是在朱由检眼中,沈廷扬身上和其他监生相比,多了一点东西,又少了一点东西。

    少的是其他监生对于皇权的畏惧,多的是其他监生所没有的自信,朱由检心中不由升起了这种明悟。

    和跟其他监生交谈时不同,朱由检和沈廷扬交谈时,没有提及沈廷扬所写文章的任何内容。只是稍稍询问了他的家族情况之后,就点了点头说道:“你很不错,明日你就不必再留在国子监了,朕需要一个整理公文的助手,中书舍人这个职务,朕看很适合你。”

    朱由检和其他监生的交谈,让沈廷扬觉得这位皇帝陛下似乎非常的精通世俗之事。

    这让沈廷扬觉得,他文章中所提的事情也许会获得陛下的支持。但是让他诧异的是,陛下居然没有询问关于他文章中的任何事,只是突兀的给他任命了一个官职。

    这让沈廷扬准备了大半天的腹词,一下全闷在了肚子里。百思不得其解的沈廷扬,也只能在朱由检的注视下,接受了皇帝赏赐的官职,毕竟这也是他进入国子监的目的,只是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而已。

    看着沈廷扬一头雾水的退下,朱由检只是笑了笑,重新走回了高台上的御座。至于其他人,朱由检和这么多人一个个谈下来,时间已经超过午时了,这些随从的官员们早就站的又累又饿了,他们只想着能早点结束,那里还会去在意崇祯和监生谈话的内容涉及到什么。

    虽然崇祯莫名其妙的给了一名监生一个中书舍人的官职,但这不过是一个从七品的小职位,有了严监生和田监生两位出格的提拔,这个中书舍人也就变的不那么引人注目了。

    朱由检双手捏着这些监生的文章,站在高台上看了一遍下面的人群之后,突然展颜笑着说道:“今天朕到了国子监,看到了想要看到的东西,也初步了解了国子监诸生们到底有些什么想法。不过今日毕竟时候也不早了,朕看就到此为止吧。刘监丞,这国子监可预备了午膳?”

    刘友荣先是一楞,马上就有些激动的出列说道:“国子监倒是有些茶点准备下了,不知道陛下可愿用上一些。”

    朱由检挥了挥手说道:“那还等什么,让他们送上来吧。朕的肚子也饿了,至于这些诸位们,也让他们回去吃午饭去吧。”

    有了朱由检的吩咐,刘友荣马上让同僚带着召见的监生们退去,并亲自去催促国子监的小厨房准备点心去了,站在一边的王承恩不动声色的向边上的小太监打了一个眼色,顿时这名小太监就跟着刘友荣出去了。

    皇帝出巡,一般都不会外食。特别是这种京城之内的巡视,一般都会在午饭前赶回宫城,要不然进的也是宫内自带的糕点。但是这是朱由检第一次出外巡视,根本不知道这些规矩,直接就吩咐国子监准备食物了。

    刘友荣自然是大喜,这是向皇帝表现的好机会。但是对王承恩这些宫内的太监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主意。红丸、仙露,光宗、熹宗两位皇帝都是用了外头进的吃食才身亡的。

    对这些有权力的太监们来说,他们的地位来自于皇帝的宠幸。要是换上一个皇帝,他们这些人还没坐热的位置就要拱手让人了,由不得他们不重视崇祯的安危。

    不过崇祯已经开了口,他们也不好再说什么。王承恩只能派个亲信太监去盯着国子监的厨房,看着这国子监的点心是如何制作的了。

    看着监生们散去后,朱由检重新坐回了御座上,翻看起了沈廷扬写的文章。

    沈廷扬所写的文章内容让朱由检感到震撼,他根本不是在写自己的爱好,而是一封改漕运为海运的上疏。

    朱由检看的出,这沈廷扬对于海运一事的确有所了解,但是他的文章中只谈了漕运的弊端和海运的好处,完全没有触及到如何把大明每年超过400万石的漕运,改成海运后所需要的操作条件。

    这沈廷扬也许出过几次海,但是其对于海运和漕运的理解还是浮于表面的。这篇文章立意虽好,但是还是太过浮躁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不接地气,像沈廷扬这样的豪族子弟,和底层的船工阶层毫无接触,自然也就不清楚,为什么大明朝从初期的海运会逐渐改成漕运。

    到了今天大家都知道漕运不及海运便利,但是支持海运者却始终寥寥无几。漕运一年年的耗费逐渐增大,但是朝中重臣却始终没有同意变漕运为海运的提议。

    大明自景泰年设置漕运总督专管漕运事务之后,以漕运总督辖十二总兵,有运军十二万七千六百人,运船一万一千七百只。虽然近百多年过去了,但是基本上这些数字并没有什么变化。

    不过每一石漕米运到北京,已经从2-3石的耗费,增加到了3-4石。大明一年的漕运上限是400万石,而实际运到北京后相当于耗费了1200-1600万石米粮。这些额外的加耗,大明朝廷可不会自己出,完全是直接从农户身上直接收取的。

    而耗费的不停增加,一方面是因为黄河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于下游,导致运河堵塞和黄河不断的决堤。修缮维护大运河的费用,也要靠这些额外的加耗中支出。

    另一方面,到了天启末年,吏制**。沿途州县和漕运衙门,都指望着这条运河吃饭。对这些人来说,大运河就是一条流淌着金子的河流。只要有权的,无不想要卡着运河收点好处。

    如此一来,这漕运的费用也就直线上涨了。而且,漕运也关系着运河两岸上百万人的生计,谁想要动漕运,都会被这些漕运的受益者聚众而攻之。

    朱由检自然很清楚漕运关系着什么人的利益,但是现在他一样不敢动漕运。倒不是害怕那些吃着漕运的贪官污吏反对,而是这些漕丁加上拉纤的纤夫,影响人群几达百万之众,如果没有妥善的安置措施,这些漕丁、纤夫在漕运断绝后没了谋生之道,不用李自成、皇太极出手,这大明就已经去了半条命了。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