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曲尽星河 七十二节 魏博纷乱

七十二节 魏博纷乱

    红翎使者在官道和田野上奔驰,无论太阳高照,圆月当空,还是风霜雪寒,都可以看到他们连人带马,在前往长月的道路上日夜兼程,背后的旗帜抖擞翻飞。他们的身体必须长在马上,除非消息送达或者其人身死。此刻的杨雪笙也一样,他在一队骑兵的护卫下出了长月,一路夹于车厢其,身体随车厢摇晃、颠簸,一旦固定不住自己的身体,就会东撞西跌,像是摇晃的盒子里放了一枚核桃。那马车趟泥过水,车轮摇旋风,总让人有一种奔驰太快,马分两边,马惊车败的错觉。

    距离之间,相隔着时间。

    不足够快,就足够变……

    尽管有信鸽在传讯,但只能用简短的密语来表达,不足以说明复杂的情形,也不足以做出重大指示。

    杨雄已先行一步。

    但杨雪笙仍带着深深的疑虑。

    他担心仗已经打大了,即便有心和谈,也止不住为了占据战场上风,获得和谈主动而滋生的不甘心。

    秦理私下见了他,打着问他和谈步骤的名义,却不着边际地说了一句令人堪忧的话:“阁老此行身负重托,虽议和是当务之急,亦不妨对东夏的实力多作试探,若是东夏数十万将士战之不下,日后必生大忧。”

    杨雪笙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有几层的意思。

    第一层的意思是可以不立刻止战,打到打不赢再说和谈;第二层意思是,越是打不赢,越应该设法消损东夏的实力。

    如果不是秦纲曾经面授,他会误认为皇帝的意思是无心和谈,甚至不是以打促和,和是为了打,打不赢了,将来再打,因为皇帝说得很是直白明了,他分明感受到,皇帝和储君对东夏上有着严重的分歧。

    皇帝的思路很清晰,与东夏作战,打赢也是输,因为你没法灭亡他的,顶多打跑他,关键是朝廷一方取得足以闭关封国的目的,即使要打仗,也应该把战争圈进某个地区,不再扩大,不能爆发全面战争……思路清晰到,他能看到东夏没有拿出全力,甚至暂时无心拿出全力,否则从陈州到备州,东夏的骑兵何处不能出没,何处不起烽火?何况狄阿鸟所复陈州,三方协定是大制衡,足以大量策反陈州拓跋氏余部。

    而朝廷也一样,董的大军止步于定夏二州,朝臣们已经在核算军费,赤字,对裁军进行方向性安排。

    储君仍是储君。杨雪笙不必打乱自己和谈的思路来迎合他,只需要议和之后,对东夏作出一个明晰的判断就可以了,成之后呈上,就等于自己没有忽视他的看法,但皇帝的身体堪忧,不定他什么时候就不在了,一旦皇帝归天,议和未完,策略更张……自己就会拔不出来。

    当然,拔不出来在其次。

    他主政备州多年,对东夏的认识比陶坎更加深刻。

    陶坎只看到东夏军事上日益强大,而看不到支撑军队的背后政体,也许陶坎仍认为军事上的强大只是东夏王狄阿鸟不放松军事训练的结果,而杨雪笙看到的则是狄阿鸟通过剥夺草原贵族主宰族群百姓的特权,解放奴隶,作为一个尚武的草原国家,拥有了大陆上最为庞大数量的自由骑士,而东夏又区别于曾经的大小草原国家,以农耕和贸易弥补草原国家经济的薄弱,有条件铸造犀利的军械,并且供养一支长期训练的军队,这支军队仍以军府为名,但实际上不同于原延续多年的府兵的制度,更加专精,更不要说军事思想上的进步带动的是一场军事变革。

    要知道当年靖康面对大棉作战,军事思想上落后,军队要很久才能跟上,而今东夏开始了操典式,超越了原的府兵耕战合一,靖康又要很久才能跟上。

    历史上从没有这样的草原帝国。

    草原帝国的强大,往往是自身厮杀统一之后,因为草原经济薄弱,内部没有了掠夺对象,被迫向外掠夺……虽然当时的强大君王能够整合出一支无往不胜的军队,能够以战养战,则猛然膨胀,不能以战养战之后,就会很快被消弱,强大的帝国要么宣泄进原,要么昙花一现,狄阿鸟却不同,杨雪笙可以肯定,狄阿鸟即便丢了北平原之后,也会再觅一块适合耕种的土地来弥补,他需要这种方式以耕补牧,解决单纯牧养无法用于积蓄,难以面对天灾**瘟病的问题。这种国家模式从狄阿鸟的父亲身上就已经现出端倪,至今他父亲给朝廷的建议还在朝廷上有存档。如果他狄阿鸟不是缔造出一个政体怪诞的国家,给人一种长久不了的感觉和期待,东夏必将是无法战胜的,不过,这也给原的士大夫一个思路,草原原来可以这样治理,一旦成功被靖康运送,等于解决了历代原朝廷无法统治草原的问题。

    快到大名府的时候,杨雪笙竟好运地遇到前往京城的红翎使者。

    听到高显与东夏联手,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对东夏打破草原制度充满警惕,曾寄希望大小草原势力结盟相抗,将之灭亡,没想到狄阿鸟外交得当,近交而远攻,连纵连横,竟不急不躁,一个一个战胜对手,而今草原上已没有能够威胁到他生死存亡的势力。高显早已弱于东夏,而两国又关系复杂,正因为此,高显时刻面临被东夏灭国的危险。

    两个国家有这样的关系。

    这个时候,高显不捅他一刀已经开恩,怎么能帮着他反过来打靖康呢?

    一定是被狄阿鸟的花言巧语给蒙蔽了。

    一定是的。

    狄阿鸟国内有好几个擅长搞外交的。

    不能让高显人参战,如果他们参战,战争彻底失衡,本来一个东夏就够靖康头疼的了,还要趁他虚弱在背后捅一刀才夺回北平原,他们两个联手怎么了得?杨雪笙人还没到,就已经派人前往高显,自己一路向北的同时,让自己派去的使者去游说高显,问问东夏到底怎么哄他们的,究竟开了什么条件。

    这个时候,渔阳河谷的战争已经结束。

    两天前交换俘虏只交换到将领。陶坎没有继续交换下去,也没有趁机掩杀成,人说哀兵必胜,掩杀过去就成了兵法上的大忌,更重要的是张铁头的死,让靖康军队手忙脚乱,蒙上了一层阴影。

    大将自刎于阵前,这是很毒的一个话题,军营没有人不在谈论这件事。

    谈论他的死就要谈论东夏的檄,谈论东夏的檄,就又要谈到了上谷惨案……谁对谁错,谁好谁坏,流言蜚语,蜚短流长,士卒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打仗了,甚至讨论起来,将领们屡禁不止。

    看起来陶坎的数万大军仍占据着优势,但他却觉得自己顶不住了,急于求战。

    他进兵,狄阿鸟就退。

    这种退,一退数十里。

    步兵仍占据大量比例的靖康军队推进上去,走累了,松懈了,对面烟尘大作,东夏骑兵杀回来了。

    吃几次亏,靖康军队要么步步为营,要么走快了,面前冒东夏兵,掉头就跑。眼看打着,打着,都要打到渔阳去了,陶坎没有半分喜悦,再这样打下去,卢龙关已经全是高显、东夏士卒。

    你主力在渔阳,你的备州还要不要?

    陶坎发现狄阿鸟有意不与他交战,干脆又拉着人回去了,但他不知道,狄阿鸟借兵的代价多大,他也不可能知道,只是借来助威,高显有高显的打算。

    他以为狄阿鸟不打了,狄阿鸟突然趁他退兵发动进攻。

    半夜开始发起的攻势,天亮之后,撤退时的前队回来,后队被东夏杀得七零八落,东夏兵只歇一歇,陶坎就作出调整,再次后撤。他不敢接受将领个别反攻的建议,因为卢龙关上兵力众多……既然不能与狄阿鸟快速决战,还与他耗着干什么?他说撤,就直接撤往北平原。

    这时士气低沉,前面伤亡巨大的影响也凸显出来。

    陶坎正无计可施,听说杨雪笙已经到了魏博附近,就在军事上做好安排,自己连夜赶去魏博,想得到一、二指点。

    此时,数十万靖康军队上空笼罩着阴云。

    原先东夏管辖的地区,支持东夏治权的百姓们又开始活跃,他们与支持靖康的百姓们相对峙,甚至械斗,不少有积怨的村落根本没有政治上的丝毫看法,失去了东夏对于族斗的压制,纯粹是为了解决多年的宿怨,随机各站势力的一边,然后在荒山野岭族斗,抢山抢林抢地抢水。

    靖康官员接收未及,谁顾得了他们吗?

    谁也顾不了。

    只是听凭他们械斗,然后反过来给靖康官府以压力,不少小吏听信这些民众之混入了东夏兵,东夏人又回来了,不辨真假,就往魏博跑。

    到了魏博,又把恐惧带给魏博。

    赵过已经抵达过魏博周遭,魏博都已经切实地感受到东夏说来就来的迅捷,更是大片恐慌,你攻破别人的北平原,安知别人不破你魏博,夜晚全城戒严,白天官府和士绅一起联名,要陶坎分兵守魏博,因为不知道联名请求起不起作用,站在高高的城古塔上往下望,能看到多数的富户人家正在搬家,有的胡乱一收拾,住乡下去,有的则想的是南迁,套了一队车马。

    在这纷纭的乱城,也许只有聊聊几户可以镇定如故。

    花阴朱氏设在城的宅院却丝毫不见动静,他们的掌柜们大概压在东夏人进不了城的赌注上,开始收购接手产业。


同类推荐: 风起云涌陈浩叶心仪重生:官运亨通高手下山,我家师姐太宠我了南璃萧景煜安南笙穆伏城重生之官屠娇软奴婢,又被强势王爷溺宠了全职热血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