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年二月,慕容恪官晋太宰、录尚书事,总摄朝政。前燕从此进入慕容恪时代!和皇帝有关,也和皇帝无关。
行周公事是艰难的,曹操有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见,一个称职的“周公”是连吃饭都不得安稳!尤其其所处的时代又是久不得安宁!
当时的政治环境对于前燕来说应该是强敌环伺,西面有刚刚崛起的前秦,占据关中以后日益强大;南方有孱弱却坚挺的东晋,始终战斗在“北伐”的道路上!主政期间,慕容恪能够对两位邻居始终保持碾压势头,当真不易。如只是学会了“周公吐哺”,慕容恪一定做不了那么多,那么好。
那年,恪儿也就四十岁的样子,如花儿一般的年纪,正是年富力强,事业心和个人欲望都处在一个爆发的关口。虽然此前向皇帝哥哥保证过些什么,但史有先例,在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典故里,年少懵懂的皇帝常有,周公却是极少的。些许保证,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慕容恪完全可以选择健忘!
事实上,在“行周公事,总摄朝政”之后,非但没有发现慕容恪丝毫的反迹,反而在辅政之初即受到各方势力地掣肘,恪儿并不是朝堂上的一支独秀,心有不服者大有人在!
这也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众心未服,众心未附!慕容恪执政道路上所要拔除的第一个绊脚石并不是外部那些强大的敌人,而是来自于自己战线上的某些同志加兄弟!毕竟,越是熟悉的人对其了解的就越加深刻,忌惮之心就越发淡薄;毕竟,和慕容恪所担负的职责相比,四十岁的恪儿依然太过年轻,纵然有非凡的智慧和卓著的战功,在元老遍地的朝堂上,年轻的慕容恪并不能完全做到领袖群雄。
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在家天下的时代,一个不足以使众人心悦诚服的上位者会使得原本安分守己的大臣们心生轻蔑甚至不臣之心,进而大局失控,亡党亡国。
慕舆根就是野心勃勃者之一。
当时,慕容俊任命的辅政大臣共有四人:慕容恪、慕容评、阳鹜,以及慕舆根,有着“丰功伟绩”的恪儿是他们当中资历最浅薄的一个,然而却是首辅大臣。
矛盾就这么出来了。
慕舆根,历经慕容皝,慕容俊,慕容暐三朝。这样的大臣即使没有功劳也是可以有苦劳的,更何况数十年来慕舆根居功至伟!任职期间,慕舆根见证并参与了慕容家族从一个小小部落成长为大燕帝国的整个过程。慕容俊去世后,慕舆根以太师之位辅政,其权势地位,朝野威望,分毫不次于如日中天的慕容恪。在他的眼里,反倒是有些看不上靠关系(皇室宗亲)上位的恪儿。冲锋陷阵一莽夫,何敢决断天下?
而现在,不仅仅要接受资历和功勋都不如自己的慕容恪地领导,每天还要向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参拜!
那可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人人轮流做天子”的年代,慕舆根怎能甘心!
这是个大人物,在前燕是绝对的重量级选手,高傲一些是应该的,看不起年轻人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想要造反却是绝无可能的,毕竟,托孤重臣并不只有他一个,也并不是总领全局者。这些,极大地限制了慕舆根能量地发挥。
但是欲望得不到满足,野心始终都在,始终不改。
又到了亘古不变的桥段:弱主强臣,豺狼环司!
然而有周公在侧,宵小于是也就只能是宵小,并不能掀起多大的风浪来。
最大的BOSS(慕容俊)已经去了,在前燕,几乎没有人的威望资历、权谋功勋能够超过慕舆根。高高在上的那个小儿,并不值得我去顶礼膜拜!慕舆根如是想!
事实上,慕舆根在军机上的敏锐嗅觉让他立即就找准了慕容家族的关键症结之所在——团结!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慕容家族的内部矛盾并不明显,各方势力在面对外敌时依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而这,正是慕舆根牟取权势道路上的最大阻碍。
慕舆根首先以可足浑太后干政为由唆使慕容恪夺权篡位。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借口,后宫干政是历代王朝经久不衰的话题,万般忌惮,屡禁不止,代代翻新,始终如故。
慕容恪有皇叔之尊,首辅大臣之权,如果再有其他顾命大臣的支持,我们的恪儿几乎可以正大光明地进行谋权篡位的勾当了。至少,驱逐可足浑太后,独揽朝政,是丝毫不在话下的。
然而慕容恪没有接受,以一句你喝醉了搪塞掉慕舆根。不仅此时,纵观慕容恪的一生,即使权力最为鼎盛时期,依然恪尽职守,忠实履行自己在慕容俊临死前的誓言!
愿做周公!慕容恪在心里时刻告诫自己。
这样的建议一旦被拒,即使最亲密的战友也极有可能转化为仇敌,更何况,慕舆根和慕容恪本不亲密。
慕容垂和大臣皇甫真在得知事情经过后建议慕容恪杀掉慕舆根,以绝后患!
恪儿依然没有接受,整个国家还在因为慕容俊的死而动荡,这样一个过渡时期,最为重要的是稳定人心,顾全大局。此刻去斩杀一个同为辅政大臣的三朝元老,并不是什么上策。
作为战场上厮杀的高手,慕容恪能够充分理解刀光剑影中的血腥,但却严重低估了朝廷里斗争的残酷。朝堂之上的杀人者,并不手持利刃,目露凶光。
在挑拨慕容恪谋反失败后,慕舆根转而投向慕容暐母子的怀抱,试图离间慕容暐与慕容恪之间的关系,进而借可足浑太后之手,诛杀慕容恪。
慕舆根当时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是不为人知的,但有一点我深信不疑:反复者,必小人。
先君新丧,尸骨未寒!任何挑拨是非者都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者。
依然很可惜,慕容暐表示支持慕容恪,并及时阻止了可足浑太后的行动。慕舆根再次功败垂成。
然而这竟不是慕舆根唯一的败笔,在谋划自己这些阴谋的同时,慕舆根建议还都龙城!
迁都邺城的作用前文已经有过表述,作为太师、辅政大臣,建议还都龙城就意味着想让前燕放弃目前的大好局面,放弃已经到手的花花世界、大好河山,重新回到辽东苦寒之地去。意味着前燕帝国将近十年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意味着已经张牙舞爪的前燕需要收起他的爪牙,重新做一只温顺的羔羊,任人欺辱,任人宰割。
或许,慕舆根是高瞻远瞩、眼光如炬,已经从迁都邺城之后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改变预感到了未来的民族危机,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慕容家族决不答应。吃到肚子里的肥肉,哪有再吐出来的道理?
慕舆根的作为终于触犯了慕容恪等统治阶级的底线,生命受到威胁,利益遭受侵害,还要让我们放弃现在的荣华富贵,回到东北那旮沓去打猎,是可忍孰不可忍?
得知慕舆根的图谋后,慕容恪联名慕容评上书可足浑太后,诛杀慕舆根。
前燕帝国迎来了新一轮的寒冬,虽无外患,然而内忧却异常严峻,老皇帝刚刚去世,新皇帝还那么年轻,睡觉尚需妈妈讲故事,朝堂内就有了一轮腥风血雨的大清洗!无论慕舆根是善良还是邪恶,留给百姓们的印象永远是恐慌:朝廷要变天了,刚刚死了皇帝,就要诛杀大臣清楚异己。其影响不可估量,国家动荡,人心惶惶。
对此,慕容恪向人们表现出了自己最为镇定的一面,举止如常,出入随意,以安民心。同时,慕容恪命令慕容垂南镇蠡台(今河南商丘),右卫将军傅颜率军南巡直至淮河。在此一系列有效措施下,前燕帝国终于从慕容俊的死以及慕舆根的叛变中安定下来。
铲除了内部异己,安定了广大人民,还有要继续去做的事情:开疆拓土,一统天下。
365年三月,慕容恪与吴王慕容垂攻克洛阳。
当时,镇守洛阳的沈劲被俘,沈劲并不被我所知,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是名扬千里的奇才,或许书法好,或许绘画优,又或许擅清谈......。总之,慕容恪听闻其大名久矣,甚是爱惜。
本可以活下来的,终究还是死了。因为名气太大,慕容虔认为,沈劲此人终究不能为我等所用,留之必为后患,遂杀之!
这是慕容恪的最后一战了,攻克洛阳之后,前燕大军趁机略地至崤、渑,前秦皇帝苻坚亲自领军设防,慕容恪才引兵退去。
366年,慕容恪病重,落后的医疗条件让恪儿的生命在那一年定格。即使有超世之才,即使权倾天下也毫无办法。临死之前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他的国家遴选一位合格的主政者,去完成父兄尚未完成的事业,也为曾经的誓言做一个圆满的交代。
“吴王(慕容垂)兼具文武,才匹管、萧,我死之后,陛下如果把政务交给他,定能保国家安定,否则,秦、晋两国窥窬之计顿生矣!”这是慕容恪在慕容暐亲临府中咨询后事时最后的嘱托。慕容恪言终而卒,谥号桓。
看看大家对恪儿的评价吧!
慕容皝:“恪智勇俱济,汝其委之。”
桓温:“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
王猛:“慕容玄恭信奇士也,可谓古之遗爱矣!”
崔浩:“王猛之经国,苻坚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辅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盖棺之后,何优论之多也?
遗憾的是,慕容垂没有成为前燕的掌舵者,反而因为可足浑太后的讨厌和慕容评的趁机夺权而遭受排挤,远离权力中心。但这并不影响慕容垂的优秀,更不能说明慕容恪的眼光有失水准,恰恰相反,在东晋帝国再次出兵北伐,前燕屡战屡败,亡国在即之时,正是慕容垂阻止了正在准备仓皇逃窜的前燕君臣,也正是慕容垂率兵击退晋军,予以重创,挽救了整个前燕。
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16.主政者慕容恪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
启明1158、
抚宋、
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
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重生后嫁给废太子、
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