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难下!
可命难违啊!
又一次,又是因为不剃头,又要砍人的脑袋,闭着眼睛,李老三的手又一次颤抖了起来。
他看着这慷慨赴死的老人,脑海中浮现出了老秀才的样子,两人的相貌在他的眼前重叠着,最终成为了一个人。
可无论如何罪不至死的老秀才,最终还丢了性命,可那老秀才却毫无怨言,反倒是很是坦然,和眼前的这个人是这么的相似。即便是直到今天,李老三还记得那日那人在砍头的时候在那里说了什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有时候,即便只是一句话,也能让人铭记终生。
何为成仁,何为取义?
那天,眼看这人跪在那里面南拜别大明朝廷,眼看他闭上双目,闭不住泪水,更有那人的十数位弟子,跪在刑场的一旁,哭得力竭声嘶,这撕心裂肺的模样,简直让李老三触动了。等杀完那秀才和他那些不愿剃头的学生之后,他的心里窝窝囊囊地,从那天起,他就再没有开过笑脸,甚至就是儿子生下来的时候,看了一眼刚生下的儿子,这脸上还是露不出笑来。
“爹……”
心魂浮动间,突然,儿子的喊声,让有些走神的李老三回过神来。他看着儿子,然后又把目光投向那面南拜别大明的张老爷,心里叹了口气。
终究还是又来了。
现在又轮到杀这样的头,这让李老三的心触动了!干他们这一行的,最相信因果报应之说,他李老三手快心狠不假,可对的都是江洋大盗,对的都是该杀之人,眼前的这人该杀吗?
该杀的是棚里的那位啊!
余光朝着棚内看去,突然,李老三下定了决定,干完这一趟活,他就辞差了。
李家的刀,从他手里断了吧!
心底这么念叨着,李老三看着这场上的两,这是他封刀以前的最后一趟“红差”了。平生杀过这的英雄,将来待到老的时候,三杯高梁酒下了肚,谈起来也能让他人为这样的好法叫声“好”!
在打定主意之后,李老三聚精会神地,决定要漂漂亮亮杀这一刀。杀老秀才那次,想替他把脑袋连着,却因为手有些发抖,推刃之际,失掉分寸,还是把个头切了下来,一直以来李老三都自觉对不起老秀才。
人家是真英雄!
如今看着跪地面前的张老爷,看着他仰首直立面南的模样,心知这活不好干的他,还是打定主意要干个漂亮的活。
待到“行刑”的令声传来,心知这一刻已经不可再往拖延下去的李老三,微微挫身,搭眼一瞧选好了落刀的部位,轻轻在张益宗的身边说道。
“张老爷,你看右边谁来了?”
张益宗的头微微往右看去的时候,李老三从感觉中知道恰到好处,于是略略加了些劲,刀锋拖过,一刀切下——
两刀两命,利索的让人说不出话来,而利利索索的两刀过后,百姓们朝着那尸首看去时,无不是一愣,只见那尸体居然还跪立着,本应被斩断的脑袋,还垂于胸前,还还着指厚的皮肉。
血喷着,但是却没有身首异处。
这两刀绝了!
汤斌愣愣的看着这一幕,深知刑场规矩的他,又岂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一刀连”,可他却说不出话来,最后默默的返回了衙门。
回到衙门之后,汤斌什么话都没有说,而是在那里翻看着史书,静静的看着书,从正午,一直看到了傍晚,时近傍晚的时候,他的贴身家仆汤铭对悄声通传道。
“老爷,京里来人了!”
京里来人?
听着这个消息时,汤斌整个人都被惊呆了,京城里有人来了?
是谁来了?
“孔伯兄,多年不见,一切可好?”
来人一进屋,便显得极为亲自,看清来人之后,汤斌惊讶道。
“子端,您这是……”
来的陈廷敬与汤斌他们虽不是同年,可当年两人却也曾多次一起讨论文章,后来陈廷敬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之后,两人更是多有书信联系,多年来多人的关系一直极为亲近,只不过是陈廷敬京官,而他是乡官。
“这是从何而来?”
汤斌之所以会惊讶,是因为他想,现在京城既然已经陷贼,那么这陈廷敬十之八九也降贼了。如果眼前这人是奉贼寇的命令来这里游说他的,那么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念及旧情,他必须要为朝廷守好潼关!
“自然是从京城来的!”
陈廷敬直接说道。
他的话音一落,那边汤斌的脸色骤然变道。
“子端,你我虽是交好,有些话,还请子端休得提及,若是子端已经从贼,切勿提及降贼之事,若不然,兄只能正国法了!”
汤斌的义正辞严让陈廷敬连连赞道。
“孔伯兄高义,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臣,如此板荡之时,孔伯兄能心怀朝廷实为我辈之楷模,小弟代三阿哥谢过孔伯兄!”
三阿哥?
陈廷敬的话让汤斌一愣,他诧异的看着陈廷敬然后急声问道。
“你这是何意?”
对于三阿哥,汤斌并不陌生,其实在与陈廷敬的信中,他也知道,在其于中进士后,便一直留于京中,后来机缘巧合下,与三阿哥结识,一直为三阿哥讲解文章,这几年,可以说是深得三阿哥的信任。
他说三阿哥,难道是……
“三阿哥在军中?”
汤斌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鳌拜率领大军南下,而且目前已兵抵洛阳。难不成三阿哥在鳌拜大军之中。
“正是!”
陈廷敬点头说道,
“所以小弟才会奉三阿哥之命来潼关。”
“看来李贼夺了北京,这个消息真的?”
汤斌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他不敢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甚至就连巡抚大人也觉得有这肯定是李贼放出来的假消息
汤斌的问题让陈廷敬的心头一颤,心下立即紧张道。
“孔伯兄,虽说朝廷失了京城,可目下朝廷根本尚在,此许贼寇焉能成势?”
“噢!子端误会了!”
陈廷敬的话声一落,汤斌立即意识到他肯定是担心自己知道京城陷贼之后会有其它的想法,于是连忙解释道。
“只是先前以为这个消息是假的,所以才会如此询问,子端大可放心,且不说朝廷于汤某有知遇之恩,便朝廷为汤母报以家仇,兄又岂会降贼而弃朝廷于不顾?”
汤斌所谓的家仇,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军攻击汤斌的家乡,其母赵氏殉节而死,汤家死者不下百人,也正因如此,他才一直视朝廷为恩人,因为朝廷为其报了家仇。
“孔伯兄误会,小弟又怎么会如此以为。”
连连摇头解释着,陈廷敬那里会承认这些,甚至还特意说道。
“就是三阿哥,也知道你的忠名,皇上亦知道孔伯兄死守潼关,拒不降贼的事迹,所以才命小弟前来潼关,与孔伯兄商量大事。”
“大事?”
一听商量大事,汤斌立即想到先前的谣言诧异道。
“难道说大军要入陕西?”
“兄台已经猜到了?”
“蠓虫飞过都有影,何况是十几万大军过了黄河,这么大的动静又能够瞒住谁?纵然子端不说,我也能猜到一二,若不是入陕西,大军还当真一路打到江南去?”
汤斌这么分析着,随后又沉默片刻,然后又说道。
“大军什么时候过来?可要我做什么准备?”
没有丝毫的犹豫不决,汤斌几乎是立即做出了选择,他是大清国的臣子,在这个时候,必须要为大清国尽忠。
“大车!”
陈廷敬看着汤斌说道。
“现在朝廷的大军已经把洛阳的粮仓拿下来了,那里有几十万石粮食等着运过来,可朝廷却没有多少车马,所以,三阿哥希望你这边尽可能的多备些大车。”
“嗯……”
汤斌想了一阵,然后说道。
“大车没问题,应该能弄出几千辆来,不过,子端,这潼关本地百姓多为明朝兵户,现在民心不稳,所以非得有朝廷大军过来弹压不可。”
“嗯,这个没问题,到时候,先派万人来潼关,若是敢有言乱者,杀无赦!”
然后陈廷敬又恭维道。
“方才进城的时候,小弟便听说孔伯兄今日命人杀了两个拒不剃发的百姓,非如此不能震慑百姓,若非是孔伯兄在此,恐怕这潼关早已经沦落贼手。”
陈廷敬的恭维让汤斌只是点点头,然后又问道。
“三阿哥可有其它的吩咐?”
“没有,子端兄,这几日还请务必多多小心啊。这潼关可是关系着我大清的气数将来!万万不容有失!”
“我一定小心就是,子端,时候不早,我这便命人准备晚饭,为你接风,待你我……”
不等汤斌把话说完,陈廷敬便摇头拒绝道。
“还是等下次吧,三阿哥那边还等着我的消息。我下次路过这里,再与兄长好好聚上一聚。”
在陈廷敬离开之后,汤斌的眉头紧锁着,一直以为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大清国真的丢了京城!
这大清国将来的可怎么办?不过尽管如此,他的心里却没有丝毫想要投贼的念头,反倒是担心着,大军撤到潼关之后,到时候陕西的百姓肯定会谣言蜂起的,况且以西北的贫瘠又岂能养活那么多人马?
况且,还有那李贼,那李贼是一个诡计多端之人,他又岂会容朝廷安稳的驻于陕西?
第66章 (第一更,求支持)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
启明1158、
抚宋、
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
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重生后嫁给废太子、
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