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作者:平原小草3
分卷阅读142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作者:平原小草3
分卷阅读142
这一回饿的实在够呛,要是不要点儿,他感到很难挺过去。
“妮儿,爷爷的饭量大,一碗稀粥不够塞牙缝儿的,这几天也挖不到搬仓子窝了。你晒的馒头干儿还有吧?有的话,再救救大肚子爷爷。”
“有,善爷爷。”说着搬过席篓,给了他两捧。
“你晒了多少馒头干儿?”王大肚望着席篓子问道:“打坯前我要的时候,也是这半篓子,现在还是这半篓子,你自己不吃?”
腊梅笑笑:“吃。可我一个小人儿,能吃多少呢?”
“你要吃不完,我能不能天天要点儿?泡在稀粥里,多少能垫垫饥。”
“可以,每天打饭的时候,你就来拿点儿。东西有限,我也不好一下给你很多。”
“好唻,每天早晨打饭的时候,我就来要一回,两捧就行,比两个大窝头不在一下。”
一句话提醒了腊梅:当初自己之所以晒馒头干儿,就是想到了以后挨饿的时候,用来给人们垫饥。
现在人们只有稀粥喝,任何人都吃不饱,到了把馒头干儿发出去的时候了。
但这是一个“小傻妮儿”当泥球晒起来的,又是人们吃剩扔掉的。现在在席篓子里盛着,卫生条件自是谈不上。
不知道人们有何感想,愿不愿吃。自己拿出去给人们发放,再引起人们的厌恶,岂不是好心做了驴肝肺。
但如果人们主动来要,就像王大肚这样,说明愿意吃,把这个当成了救命粮,引起重视来了。
怎样才能让人们知道自己发放馒头干儿呢?
让王大肚做宣传,引起人们的重视?
对!就这样,因为只有王大肚一个人想到了馒头干儿,来要了也不是一回。
第二天王大肚再来要的时候,腊梅给他装了满满两衣兜。
第一百四十二章 分铁锅
这个时期的衣兜都是明的,就是在前襟的下面,缝上两块同等色泽同等布料,一般都是半尺来宽,六、七寸长,敞口,装满了东西鼓鼓的,老远就能看出来。
王大肚经常到腊梅屋里去,眼尖的人就留意起来。见他出来时两个衣兜里鼓鼓的,人们一眼就看出,那是馒头干儿。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腊梅晾晒的碎馒头来了。
前些时候,有人也想到了腊梅晒的馒头干儿。但不知道她扔在了哪里?如果有,恐怕也被腊梅吃掉了。从心里又佩服起傻梅有傻福、有远见,甚至怀疑晒馒头干儿也是白头发老太太指派她干的。
但没一个人想到要给她要:一个小孩子,能晒多少?都挨饿,还能向小孩子手里要吃头!
见王大肚要了来,而且还要了不少——两大衣兜,回去往稀粥里一泡,又吃上了香喷喷的白面馒头。
于是,人们也学着他的样子,去东耳屋里给腊梅要馒头干儿。有的一个人不好意思,便搭伴儿而去,想在搭讪之时顺便提起。
腊梅是有求必应。从食堂要来一个大茶碗,只要有人来要,就给一茶碗。要了馒头干儿的人回去往稀粥里一泡,泡涨了,香喷喷的麦香出来了,与新馒头所差无几。
好吃不撂筷儿,这顿饭要了,见席篓子里还不少,下顿饭还来要。腊梅照给不误。
人们开始走马灯似的到腊梅屋里走动,不知道的见状,以为有什么新鲜事,也过去看。见是要碎馒头,也把手伸了出来。
渐渐地,来要的人越来越多,东耳屋的门框都快被挤破了。但无论先后,人们都能要到一茶碗碎馒头。
于是,队部里出现了一道不和谐的风景:人们打了稀粥后,必定到东耳屋里走一走,要上一茶碗干碎馒头块儿。
因为干馒头块是腊梅拾的人们扔掉的一口一块的馒头晒的,队上也不好干预,只好任腊梅发放。好在肉烂在锅里,要的都是本队社员。
队长王贵兰也吃上了干馒头块儿。是他老婆打饭时要的。
“你也去要了?”王贵兰吃着碗里被泡涨起来的馒头块儿,不无高兴地说。
还别说,一股子麦香,与新馒头一个味儿。
“别人都去要,我怎么就不去?你当队长,全家人也没沾你什么光,难道我随大溜给傻梅要点儿东西也不行?”庞大珍不无埋怨道。
“我是说,那孩子晒的也不容易。”
“多半席篓子呢!人们都要,谁要给谁,也不见少,你不要白不要。”
多半席篓子?!
第一个去要的王大肚也说有多半席篓子,分发了两、三天了,还是多半席篓子,难道说她晒了不仅是一个多半席篓子!还是有那个白头发老太太罩着,变出更多的馒头块儿来。
队长想不明白,还有库房里多出来的粮食,他也想不明白。既然想不明白,那就别想了,任由腊梅发放去吧!只要饿不死人就行!
因为,别的队上已经接连不断地往外抬死人了。
“妮儿,能不能给我点儿干馒头块儿?我想带家去,大人孩子饿的直叫唤。”
一日,会计牛瑞喜找到腊梅,羞臊地说。
牛瑞喜没少沾十一的光,一春天,他一天三顿都在十一队上吃,虽然吃不很饱,但顿顿都能吃到粮食,比起他的五队来,又强多了。
五队一春天没蒸过干粮,人们饿的走不动路。老婆孩子冲他只嚷,他没办法,向队长要求,每天都要往家带十几个牛眼大小的窝头。凭着这个,一家人没有一个饿肿腿的。他十分庆幸来十一队当会计。
现在光喝稀粥了,没法往家拿,老婆孩子饿的直出声儿。
腊梅:“行!牛会计,你用什么拿回去呢?”
用什么拿?过去都是用块儿锅屉布,把窝头包在里面夹在胳肢窝里带回去,这个碎,在屉布里包不过来。心一急,脱下衬衫把袖口扎了个结儿,往腊梅面前一撑。
腊梅给他装了满满一袖筒。
腊梅见一队上的人没一个嫌是剩馒头晒的,要到了便如获至宝。这让腊梅十分高兴,便想尽量一碗水端平,让十一队的人们都吃到自己晒的馒头干儿。
王秀春的母亲和奶奶一直没来要。腊梅知道:她家成分高,做什么事都谨小慎微。除非已形成高潮,人人都在做,她们才敢行动。
王李氏对她有救命之恩,这个恩情没齿不能忘。既
分卷阅读142
-
分卷阅读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