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大唐农圣 第422章 又是神来之笔

第422章 又是神来之笔

    人才不够,只能在教育上面想办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是一点都没有错的.

    今年,善阳之地又将会有一大批完成了基础认字教学的孩童出来,孙享福很想快速的将法学院,经济学院,农学院,工学院等都建立起来,当然,这个事情,不是今天要朝堂上要讲的主题。

    待得李世民和百官们认识到了钱庄和常平仓的重要性之后,孙享福又道,“百姓受灾,日子过不下去,会选择去走极端,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信息封闭。

    比如开年以后,关中陆续有工厂开业,工人劳力缺口巨大,如果有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受了灾,或者日子不好过,知道来关中可以找到一份能够挣钱的工作,就完全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

    所以,臣以为,将国家的法度,政策,以及各方面信息,告知老百姓,也十分重要。

    臣建议给法部分派任务,向平民宣讲这些政策信息,因为法部官员在地方上,不是天天都有案子审理,那没有案子审理的时候他们做什么呢?

    下到村落去,将一村一个村的百姓们召集起来,宣讲国家法律,告诉他们,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遇到了涉嫌违法的事情,应该怎么样处理。

    当然,律法也不需要天天讲,一年两三遍足以,有新政策的时候,再补讲就好,多数时候,他们可以将长安的报纸给老百姓们读一读,关中这边缺劳工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做什么工作,月薪酬多少,工厂的东主们只需要把消息往报纸上一刊登,消息就能传递到全国老百姓耳中,符合这些条件,他们自然就会想办法来。

    还有关中的工厂,想要生产更多的产品,就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出什么样的价格收购,需要什么样成色的货物,多大的量,也是需要广而告之的消息,被一些外地的百姓,商贾之知道了之后,他们当地正好有产出,可以提供,那么,他们就会想办法组织起来,运送过来赚钱······”

    孙享福讲了很多,其实都是关于民生发展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简单易懂,具备可操作性,给了朝堂上诸位大臣很大的启发,原来,国家还可以这么治理。

    从头到尾,他基本没有提,怎么处置将那些百姓逼到落草为匪的荆州豪强,这让以与那几家有关系的一些朝臣们大大松了口气,他们觉得,孙正明现在是一心想搞好经济民生,大唐内部也需要稳定,这一篇,应该是翻过去了。

    他们却不知道,孙享福看似只讲政治民生,其实,已经在设计对付他们了,林豹他们转做污点证人,这几家的黑材料,早已摆在了李世民的案头,正因为想要彻底打散他们,所以,不能表现的急迫,甚至都不能让他们有所察觉。

    他们不是刚拿了大量的土地,需要人手耕种么?

    法部的官员一旦开始下乡宣讲,老百姓们很快就知道了自己拥有一些什么权益。

    报纸上的信息一旦被百姓知晓,百姓就不会再甘愿在只为了两餐而贡献自己的劳动力。

    比如山南道地区,就会有长江水路转运公司,大量招工修建码头,开船收货的消息,关中招工的消息则更是会铺天盖地。

    除非这几家能开出比关中各个工厂,或者水路转运公司的条件更好的待遇,否则,他们不仅找不到人给他们耕种田地,甚至,原本一些帮他们耕种田地的百姓,也会经不住诱惑,跑到关中来务工。

    地方豪强想要将自己得到的土地都耕种出来,那么,他们想要花的代价势必会很大,因为,信息发达之后,总有人会想要摆脱穷困的命运选择走出去的,这些走出去的人好了,会带动更多的人走出去,形成一股潮流,这股潮流,不是谁说挡,就挡的住的,有律法作为保证,那些地方豪强除非造反,否则,无解。

    当然,即便是他们造反,响应他们的百姓也会很少很少,有好日子谁不会过,谁会陪着你玩命?

    这还只是第一步,实际上,其实并没有给这些地方豪强带来多大的损失,他们大不了将一些种不完的田地退耕,种上不需要太多人打理的树木之类的就好。

    真正对他们的根基造成冲击的,是那些走出去的普通百姓富了之后,对于他们本族人的影响。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即便那些豪强的本族子弟,以往可以吃饱,能穿的体面,可当人人都比他们吃的更好,穿的更体面,住的更豪华的时候,他们肯定就会思变,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更多明的,暗的,经济手段,来拉开他们与那些走出去的百姓的差距,一旦形成趋势,就是地方豪强势力被彻底拔除之时了。

    能想到这么深的,整个朝廷上几乎没有,李世民,房玄龄,也是在看过孙享福的密奏之后,才了解他整个谋划的,用李世民当时的原话来说,“正明此策,真是神来之笔也!”

    “陛下,老臣以为,法部能够承当此任。”

    魏征率先跳出来出声支持了,事实上,他也比较担心法部的官员在地方上太闲了,因为,大唐一年,所有上刑的官司加起来才两三千起,如果法部的构架全面完善的话,那么,光县级以上法官都有一千多人,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每年可能只能判到两起案子左右,而且,往后的治安情况可能会更加好,他法部的官员如果都是吃干饭的,那就是个笑话了。

    对于这样的事情,基本没有谁找到什么合适的理由反对,反而,附议者比较多,起码法部,农部,礼部,等诸多部门都率先出声,表示赞同了,这么多人表示赞同,没有人反对,李世民自然就宣布通过了。

    而且,李世民还就具体的事务,做了一些交待,法官不仅要在当地宣讲律法,朝廷政策,公布一些即时讯息,还要组织当地的百姓,对于实习生,乃至当政的官员,做民意投票。

    民意投票的结果交由吏部,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其中一项,所占比虽然不大,但也有占比,如果这一条是别人提出来的,朝堂上或许还有大臣反对,可这是皇帝提出来的,就没有人敢反对了,皇帝想要用百姓来监督官员,你拒绝监督,难道是要作奸犯科么?

    当然,他们还有一个不反对的原因,那就是世家的官员宗族极为庞大,在他们所掌握的地盘,这个民意投票,完全是就他们的加分项啊!他们当然不会反对,这或许还能让他们更好的把持地方呢!

    他们却没有想过,民意加分高,政绩高了,李世民肯定会将他们提拔外调的,去了外地,你还想保持民意支持,那就难了,必须得做实事才行。

    吏部的考评制度,相较以往,也有巨大的改动,政绩不好就会贬,这些人一旦遭贬,想要在原籍做官的可能不会太大,贬官的时候几乎没的选择,肯定是到偏远的地方去。

    孙享福的这个坑挖出来后,事情还不算完,他还当众将水路转运公司成立以后,具体对于当地经济有哪些方面的刺激讲了讲,基本就是他跟林豹和武士彟的说辞一样,几乎讲了一个时辰才算完。

    然之后,李世民和房玄龄就有些诧异了,说好的水路转运公司建立起来后,这些赚钱的项目都归咱三的呢!你一下在朝堂上全部讲了出来,哪些人精一般的大臣,下去之后,能不动作?

    所以,孙享福又被李世民留堂了,御书房内,房玄龄,长孙无忌也在。

    李世民自然是不好意直接跟孙享福说这些买卖应该留给朕来做,是以,眼神示意了房玄龄,他便先开口问道,“正明将这些可经营的项目全部都当众讲出,是何用意,老夫,一时半会还吃不透啊!”

    “呵呵,房相,不知道您门下,可有数万精通买卖营生的手,可以在上百个码头,数十个行业,把整个商业链经营下来?”

    “这······”

    李世民几人马上懂孙享福的意思了,这块蛋糕太大,即便是他们,也不能一口吃下,在朝廷官员都存在巨大缺口的情况下,他们那里能弄出这些人手来经营,必须得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才能一下子将整个场面激活,而且,也能让这块蛋糕的营养更加丰富。

    “陛下,咱们掌握了水运,就是掌握了源头,不管他们做什么交易营生,朝廷收他们的税,咱们收他们的运输费,这笔利润就足够大了。商业,想要百花齐放,还是要大家一起来才好,您要是全部给他们垄断了,不仅对百姓无益,那些吃不到肉的人,也会想方设法反对,搞砸这件事情。”

    一个地方,收水产的人,如果只有一家商户,那么,这个地方的水产是什么价格,就只是这一家商户说了算,百姓们想出售当地的水产赚钱,会别无选择的卖给这一家商户,那么,这个商户,就可以随意的压老百姓的价,让老百姓吃亏。

    但是,如果这个地方有很多个商户都收水产,那么,他们之间就会相互竞争,为了收到更多的水产来贩卖盈利,商户会尽可能的抬高一些价格,这就会让百姓们得利。

    而且,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加大官员们对于码头,仓储等基础建设的热情,快速的推进整个项目。

    相信,有远见的些人,很快就会开始谋划在码头上建立自己的仓储和铺面,这样,收货和发货,就会很方便。

    孙享福做的这一系列事情,为的就是让百姓们富裕起来,因为,他知道,民富了国家会更富的道理,所以,他只建议,把这个水路转运公司的盈利点,就放在船运业务上就好,只要垄断了船运业务,就已经可以在渠道上,掐死很多人了,走那停,走那不停,给不给你上货,都掌握在转运公司手上。

    钱是挣不完的,你人手不够,还不如果断的放给别人去挣,而且,只有他们挣了钱,你才好挣他们的钱。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