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犁汉 第645章 董王

第645章 董王

    第645章董王
    当汉中绝断斜谷等道,切断巴蜀与三辅沟通的消息传回长安后,自然不可避免引起了一阵滔天巨浪。
    其实当益州牧刘焉暴死的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小皇帝刘协和太师董卓就意识到事情麻烦了。
    因为他们刚刚将刘焉的幼子送到成都,这不正好给了刘焉朋党拥立刘璋的机会吗?
    果不其然,长安到底还是收到了这样的消息,益州文武一同上表拥立刘璋为益州牧。
    本来刘协心里虽然不甘,但其实心里也是同意让刘璋继承益州牧位置的。这里面不仅是因为刘璋暗弱,不会脱离朝廷掌控,更是因为当下的关西首要就是解决关西大军在介索原大败的麻烦。
    出阵的五万关西大军,最后撤退至河东的只有三万余人,不仅主帅生死,就是积攒下的粮秣都损耗一空。
    虽然后面关西军在河东一带重新布置了防线,但那些钱粮补给的损耗却一时弥补不上。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供应大量钱粮的益州自然对长安来说,重中之重。只要益州继续提供补给,刘协和董卓也只能听任刘璋做个益州牧了。
    但就在刘协准备颁布诏书,着人去成都赐予旌节的时候,突然就听到对面竟然将巴蜀通往长安的要道给截断了。
    这下子,整件事的性质变了。
    原先只当你刘璋要父死子继,但只要你还和朝廷站在一起,那自然都好商量。但现在这么来看,你却是想抛开长安自立?那就不能容忍了。
    正如那句话,此时的长安万万不能接受益州的丢失。
    于是,一场对益州的行动在所难免。
    而围绕着这一话题,一场军事议会正在长安的未央宫展开。
    ……
    此时,偌大的未央宫前殿,只有少少的六人而已。
    其中坐在殿宇之上的正是小皇帝刘协,自掌权以来他的身量就长得越发快了,如今亭亭,颇有少年王者的风范。
    而在小皇帝座榻下的一层,专门留出一个平台,在那里一个极具威慑力的身影就团坐在那里。
    因为腹下的脂包肌太重,此人甚至只能非常无礼的盘坐在那,而不是膝坐。
    而也因为此人的盘坐,再加上其人如同一座熊罴肉山盘亘在那,其人明明坐得比刘协矮,但在视觉上比刘协还要高,彷佛此人才是那个居高临下俯瞰众生,接受一众臣工的跪拜。
    他就是如今关西武人之首,汉室的外戚,大汉的太师,董卓。
    只是这一刻,这董太师几比刘协更有王者之气,也许只有“董王”的名号才能配上他的气度吧!
    而在刘协和董卓之下的,却坐着三人,正是本届三公:太尉赵谦、司空赵温,司徒赵岐。也因为此三人皆姓赵,也被朝野上下唤为“三赵”。
    除了此三人外,还有一人是坐在马扎上的,他就是宗正刘松。
    此时,在前殿内的,就是这六人,决定着对益州的态度。
    最先说话的是太尉赵谦,其人作为三赵中唯一具备军事经验的公老,开宗明义的表示:
    “此等事并不像是刘璋所能为的,他也没那个胆量和能耐,但纵如此,朝廷也必须对其雷霆一击,不如此,天下谁能不可叛?再且说了,如果丢了益州,我关西还剩什么?”
    赵谦说的振聋发聩,是啊,没了益州,关西还剩下什么?
    为了实现大汉复兴的伟业,不指望靠益州输血,难道要指望三辅豪族们出粮出钱?
    可以说赵谦的话充分反应了关中豪族们的认识,那就是益州不能丢。
    但非常吊诡的是,这赵谦可不是什么关中人啊()
    ,而且不仅不是关中人,他甚至就是成都人。
    益州那边搞这一出,赵谦真的不知道原由吗?
    不,他知道。
    作为成都当地的豪族,在刘焉刚死的时候,其家族就已经将消息送到了长安的赵谦手上。
    刘焉具体死的时间是十一月上旬的时候,而赵谦接到刘焉死亡的消息是十一月中。
    而再等到朝廷收到成都送来的请表的时候,却是在十一月底。
    换句话说,只是半个月过去,成都就几乎为刘璋及其支持者给控制了。
    赵谦是了解刘璋的,作为出自益州的三公对益州牧的儿子自然多有照顾。他曾指点过刘璋的学问,知道这是一个温文儒雅的汉士,和他那英悍的兄长比起来大不一样。
    其实刘璋这样的气质秉性在这个乱世没准能活得更久,没见到那刘范就是太英悍而早早死了吗?
    可以说,以刘璋这样的人,做个学者做个在朝官有余,但要想他掌控成都,如何可能?
    所以刘璋的背后必然有人支持,而且非常狂悖。
    因为刘焉死,刘璋继这个现象不是一个常规,反而是汉室遇到的第一例情况。
    虽然汉室两分后,威望大降,但实际上依然可以对各州刺史、郡守形成一定的拘束和帮助。
    所以除了明确反贼的泰山军和袁家余孽,这天下各诸侯实际上都名为汉臣,接受汉家赏封。
    但这些诸侯又都正当壮年,都没有涉及到继承人接管权力的问题。只有当年宗正,现在的益州牧刘焉年岁最长。而他现在意外暴死,自然就出现了一个从未遇到的难题。那就是,这益州牧到底是父死子继,还是由朝廷另行选派。
    本来这都没有例子可循,但偏偏被刘璋一伙人先斩后奏了,这如何不胆大妄为?
    而对这件事的应对也考验着关西朝廷的执政智慧。
    要是类似益州这样的现象成为惯例,那关西各地郡守是不是也能有样学样?这些人都搞父死子继那一套,将汉家公器化为私家,那朝廷最后剩下什么?可不就剩个长安嘛。
    这就是赵谦对刘协说话的意思。
    而这也是赵谦明明是个成都人,却会毅然决然站在家乡对立面的原因。
    赵谦是三公,他的权势来自于中央。如果中央衰弱了,各地都如战国时期的诸侯一样自立,那别说权势了,他甚至都养不活自己在长安的一大家子。
    毕竟如昔日周天子的公卿们,饿死的可不少。
    所以无论是公心还是私立,他都绝不会容忍益州这等悖乱之举。
    但赵谦内心还是理解益州那些人为何会这么多的。
    作为关西的太尉,他实际上非常清楚这几年的大战中,巴蜀地区到底是承担了何等的压力。
    <divcss="ntentadv">
    可以说,如今朝廷的四有三的财力都是来自益州,不仅给益州的百姓,甚至那些豪族们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但和他们巨大的付出一比,他们收获又是那么可怜。
    这些年来,朝廷从益州简拔的孝廉屈指可数,甚至对益州士还大加防范。换言之,益州士在付出如此巨大的经济代价的时候,却没有任何政治上的补偿。
    你说益州士岂能会甘?不怨?
    但之所以关西朝廷执行这样的政策,也是延续自刘宏时期的路线。
    刘宏自被河南士背刺逃入长安后,就不再对豪族有任何信任。在当时,凉州、益州的士人想要在中枢谋求一官半职可以说是难如登天,而那些各地举上来的孝廉,也往往不被刘宏接()
    受。
    而相反,凉、益的武人们却在西园军系统如鱼得水,这就更让两州的豪门之家倍感不公了。
    也正因为上进无门,益州士们普遍在刘焉的幕府出仕,这些人形成了一个益州人自己的圈子,逐渐培养出了益州人护益州土的地方思维。
    本有此心,再遇到朝廷大军重挫于并州的机会,这些益州士谋求自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理解归理解,赵谦的意思还是要重拳出击。他相信,小皇帝也是这么想的。
    果然,当赵谦明确表达了意思后,一直面无表情的刘协微微转头看了一眼其人,然后再次不动。
    赵谦猜的没错,刘协的心里确实已经做了要打的决定。
    可能正因为刘协年龄小,又或者秉性就如此,总之刘协对这件事是持刚硬态度的。
    但打不打不是取决于刘协的意愿和好恶的,而是要从关西朝廷的实际能力来考虑的。
    如果要打,以关西现在的实力有多少胜算。而纵然有胜算,又要打多久,这个过程中会不会引发连锁的变化。
    现在关西在河东方面承担着泰山军的巨大压力,在崤函也有关东逆贼要对付,在西面又有民乱和羌乱,可谓三面承压。
    如果这个时候发兵讨益州,陷进去了,那三面敌人一定会落井下石,到时候关西基业必然不保。
    刘协已经有足够的政治智慧,正是明白打益州的难处,他才忍耐住自己一直不发表看法。
    也顺便看看如今这三公到底何等能力,以及那位董太师是什么态度。
    想到这里,刘协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那岳镇渊渟的背影,眼神闪烁。
    而下面,有了赵谦的开宗明义摆明态度,剩下的司空赵温和司徒赵岐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赵温是赵谦的亲弟弟,但和自家兄长明确要打的态度相比,他就暧昧很多了,他并没有直接说如何,而是讲了打益州遇到的难处。
    他想的和刘协差不多,都认为现在益州的行为最多是脱离关西,并没有明确举起反旗,而一旦真的出兵征讨了,那关西可真的就是四面皆敌了。
    而且益州那边已经将斜谷道这些都截断了,就是想进攻益州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赵温的意思是,不如先让人南下成都摸摸情况,没准益州士是有什么其他诉求呢?
    说到这段话的时候,这个赵温明显就意有所指。
    这让三公最后一位司徒赵岐恼怒了,他直接站了出来,毫不客气道:
    “还有什么好谈的?自迎州牧,驱离大守,断绝要道,这哪一条都是反贼行径。我支持赵太尉的意思,那就是打,如姑息益州使得凉雍各郡皆学这事,那朝廷还剩什么?再者说了,逾是危急越是要用雷霆手段震慑群丑,难道这一点还要多言吗?”
    见赵温还要说话,赵岐毫不客气打断:
    “怎?赵司空因为自己是成都人就对益州乡情这么眷念?又或者你赵司空是不是得了谁的意思,想在成都和朝廷中间做个中人?司空,你可莫要自误了,你是大汉的司空而不是什么益州士!”
    赵岐都将话说到这份上了,那赵温还怎么说?只能对上面的刘协一拜,请罪避嫌,不再多言。
    已经控驭朝廷一年多的刘协对于下面三赵发生的这些争端,其实一清二楚。
    那赵岐自己就是京兆人,是雍州派的核心,而雍州派一直就是朝廷的既得利益者,朝中六成以上的新吏都是来自三辅。
    而那赵温虽然话说得隐晦,但刘协也能猜到一二,这老赵头应该确实和益州士有联系,他那话明显就是一些益州人的态度。
    那就是挟益州而谋私利,谋什么私利呢?无()
    非就是想开放中枢的权力给他们。这当然大大伤害了赵岐那些人的利益,所以才有此番话出来。
    至于那太尉赵谦?虽然说要打,但也未尝不是和他弟弟来演戏。
    刘协并没有觉得如此想下面的三公有什么不对的,因为他知道这就是这个前殿的游戏规则,如果不能掌握这个规则,那刘协就不能参与到这个游戏来。
    相比于他的父辈,刘协在权力的思考上无疑早熟太多了,而这都要归功于他的老师,史道士。
    谁也没想到一个游离于权力中心外的道士,却能对权力的运作有这么清晰的认识。
    此前刘协也有个这样的疑问,他就问过史道士为何不是朝廷上的人,甚至也不是帝王,为何却对帝王心术如此掌握。
    那史道士是如何说的呢?
    彼时,史道士悠悠笑道:
    “协儿,你见山之巍峨是在哪看的?是在山中还是在山下?”
    刘协答道:
    “是在山脚下。”
    然后史道士就微笑不语,而刘协却明白了答案。
    此时刘协坐在龙榻上,以局外人的视角看着下面三公之间的交锋,将他们之间的蝇营狗苟看得分明,只觉得老师说的真是良言啊。
    而就在刘协继续局外人的时候,一声嗤笑突然在前殿传开。
    这声音不大,但却让刘协心肝一颤,再不能维持悠然的心境,紧张的看着发声之人。
    无他,嗤笑的正是董太师!不,是,董王!


同类推荐: 风起云涌陈浩叶心仪重生:官运亨通高手下山,我家师姐太宠我了南璃萧景煜安南笙穆伏城重生之官屠娇软奴婢,又被强势王爷溺宠了全职热血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