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72章 诗雄岑参

第472章 诗雄岑参

    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由于其常年生活在边塞。
    对于边塞的风情,还有边塞的战争,他都是深有体会。
    为此其诗气势磅礴,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岑参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岑家先人三代为相。”
    “岑氏往日的辉煌给岑参带去了一种长久的怀旧情绪,他在《感旧赋》中就追述了堂伯父做宰相时岑氏的显贵与荣耀。”
    “先人的光荣与现实的没落形成的反差也影响了岑参的宦海生涯,为他在官途中的经历提供了世事无常的样本。”
    “唐玄宗开元三年,岑参出生在河南仙州,其时他的父亲岑植在仙州作刺史。”
    “岑参五岁开始读书,对神仙故事很感兴趣,他后来的诗中有不少典故出自神仙故事。”
    “约在开元八年春,岑植升迁晋州刺史,全家搬到晋州,这时岑参六岁。”
    “九岁时,岑参开始学写文章,为之后的求仕做准备。”
    “然而,命运弄人,岑植在晋州任上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岑植死后,岑参的母亲带领三个小儿子在晋州住下来,过着早岁孤贫的生活。”
    “岑参十四岁时,全家又从晋州迁到了河南府王屋县,这是岑氏在长安、洛阳附近的别业之一。”
    “在王屋县时,岑参时常去青萝河边钓鱼,过着一种闲散的生活。”
    “开元十七年,岑参全家南渡黄河,迁到嵩山南边岑氏的旧草堂住下了。”
    “在少室居住期间,岑参交游了许多隐者。”
    “这段隐居生活中,他写出了许多清丽的山水田园诗。”
    “开元二十二年,岑参二十岁,他踏上了求仕之路。”
    “此时,唐玄宗驾临东都,他便到洛阳献书阙下。”
    “献书献赋不同于正常科举,献书人要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以求能获得官职。”
    “年轻的岑参当然不能做到这一点,他并未得到赏识。”
    “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又回到西京长安,求取仕进的人自然也转去西京长安碰碰运气,岑参也是其中一员。”
    “岑参到了长安赴考科举,但是这次应试,岑参没有及第。”
    “约在开元二十六年,岑参又从颍阳县少室居止出发,动身去长安,作了较长期的停留。”
    “天宝三载,岑参在三十岁时一举中第,被授与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
    “右内率府是负责太子东宫的仪仗和保卫事宜的机构,兵曹参军的具体职责是掌管武官簿书。”
    苏轼:岑参,一位边塞诗人的西域情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
    表现了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全诗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用词精当,富有音乐美。
    北风卷地白草折,用卷字形容北风的猛烈,折字形容白草的脆弱。
    忽如一夜春风来,用忽如表达惊异之情,春风暗喻友情之暖。
    散入珠帘湿罗幕,用散入表达雪的轻盈,珠帘罗幕点缀边塞生活之华美。
    纷纷暮雪下辕门,用纷纷表达雪的密集,辕门暗示军营之气氛。
    风掣红旗冻不翻,用掣字表达风力之大,冻不翻表达旗帜之坚挺。
    山回路转不见君,用回转表达山路之曲折,不见君表达离别之悲。
    雪上空留马行处,用空留表达孤寂之感,马行处表达友情之深。
    诗人既表现了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又表现了对战友的惜别。
    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又表现了对战斗的豪情。
    既表现了对生活的乐观,又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
    既表现了对雪景的赞美,又表现了对雪景的玩味。
    诗人的情感在雪景中得到了升华,雪景也因为诗人的情感而变得更加动人。
    “天宝八载,岑参结束了在西京的无聊生活,由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投笔从戎动身去安西节度使幕。”
    “在两个月的行军后,他到达了安西节度使驻地龟兹城,开始了他的幕府生活。”
    “天宝十载正月,高仙芝入京,改任河西节度使。”
    “他的一些幕僚先到达河西节度使驻地凉州,岑参就在其中。”
    “岑参到凉州不久,大食兵犯四镇的消息传到了,高仙芝又须重返安西,应付变局,岑参于是滞留凉州。”
    “天宝十载六月,高仙芝兵败的消息传到凉州,岑参等人动身返回长安。”
    “岑参返回长安后,总体比较闲散,似乎没有正式的职事。”
    “这一段时间里,他曾较长期地归隐南山,交游也变得更加广泛。”
    “天宝十三载,岑参从长安出发,再次赶赴西域。”
    “在岑参到北庭的三年时间里,破大勃律与征石国这样的大战已经过去了,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战争。”
    “但是在岑参赴北庭后的第二年,安史之乱在中原爆发了。”
    “岑参的上司封常清离开西域,接受唐玄宗的任命保卫东京洛阳,因兵败被玄宗诛杀。”
    “封常清幕府中许多人东归长安,岑参为他们送行。”
    “天宝十五年,安西北庭大军被征召入京,岑参随之东归,他的边塞生涯自此结束。”
    “至德二年,肃宗来到凤翔,将领如郭子仪,文士如杜甫等都自各地赶赴凤翔。”
    “同时,岑参也随官兵一起从北庭到达风翔。”
    “经杜甫等人引荐,岑参被授右补阙,从七品。”
    “此官职品秩并不算高,却是皇帝近侍,可直接进谏和上封事,地位颇为清要。”
    “至德二年八月,肃宗遣郭子仪等攻长安,九月二十九日捷书至凤翔。”
    “十月十九日,唐肃宗离开凤翔,二十日还长安入居大明宫,岑参跟随入京。”
    “朝廷安定下来,表面上恢复了太平景象。”
    “乾元二年春天,朝廷中枢变动频繁,数易宰相,岑参的老朋友们也一个个被贬离京。”
    “岑参在京时是从第六品上阶,如果单论官职大小,岑参此次调官是升迁。”
    “但岑参自己却不高兴,这主要因为唐朝士子重朝官轻外官,岑参也不例外。”
    王安石:30岁的岑参终于梦想成真,可是他并不开心,还写了一首很伤感的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诗人赴安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
    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开阔乐观的心情。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很久了,而眼前的路还很长很远。
    双袖龙钟泪不干,写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诗人虽然志在建功立业,但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却无法抑制。
    龙钟是指涕泪淋漓的样子,双袖是指衣袖。
    马上相逢无纸笔,写的是偶遇入京使时的窘迫情形。
    诗人想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却没有纸笔可用。
    凭君传语报平安,写的是对入京使的托付和期盼。
    诗人只能请他捎个口信给家人,让他们不要担心。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音韵和谐流畅,结构对偶工整。
    首联写景寄情,表现了诗人对故园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末联写事抒情,表现了诗人对入京使的托付和期盼。
    两联之间既有联系又有转折,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
    全诗没有使用任何修饰手法,而是直接用事实和感受来表达主题,体现了诗人豪迈坦荡的风格。
    “在虢州时,岑参常常感到苦闷,这在他的山水诗中反应了出来。”
    “乾元二年秋末,战乱又起,虢州临近前线,也受到了战争的波及。”
    “在战争的阴云下,岑参写了不少相关的诗。”
    “岑参的战争诗和杜甫有很大的不同,基调不是悲哀的而是昂扬的,呈现出一种向前疾驰的姿态。”
    “唐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叛军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各路大军返回驻地,岑参也随之返回长安。”
    “当时蜀中正有战争,岑参走到汉中,又折回长安。”
    “到大历元年二月,才又随杜鸿渐入蜀,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了。”
    “永泰元年四月,原剑南节度使严武病死,其部下争夺节度使之位,内斗不止。”
    “十月,一派将领郭英乂被杀,蜀中大乱。”
    “后不久,岑参被任命为嘉州刺史。”
    “永泰元年十一月,岑参动身入蜀,到了梁州道路不通,赴嘉州刺史未能成行。”
    “大历元年二月,朝廷任命杜鸿渐平蜀中之乱,岑参随军一同出发。”
    “然而,杜鸿渐不堪重任,并未平乱。”
    “而是接受了崔旰的贿赂,使得蜀乱取得了表面上的和平结局,唐王朝的军政实现了脆弱的统一。”
    “大历元年秋七月初,岑参一行经汉川入成都。”
    “大历二年,岑参也就前去嘉州作他两年前未能成行的刺史去了。”
    “嘉州属西川节度使管辖,而此时,崔旰经杜鸿渐保荐被任命为新一任的西川节度使。”
    “岑参在他的手下任职,心情郁郁,一直很不舒服。”
    “大历三年七月,岑参的嘉州刺史被朝庭罢免了,这时他到任才一年。”
    “岑参被罢官后,曾先入成都一趟,在太常徐卿处吃了饯行酒。”
    “大历三年冬,岑参自戎州掉头北上,又回到了成都。”
    “此后他一直客居成都,尽管被罢了官,岑参也留存一丝希望。”
    “但直到大历四年秋,朝廷也没有起用他。”
    “大历四年十二月,裴冕寿终正寝了,岑参为他作了挽歌。”
    “大约在这年年底,岑参在寂寞中于成都去世,客死他乡。”
    辛弃疾:诗中之奇才岑参,风格奇峭,想象丰富,语言生动。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诗人为送别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出征而作的七言歌行,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表现了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及对战斗必胜的坚定信心。
    诗的第一联写出征的自然环境,以君不见开头,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走马川是今新疆境内的一条河流,紧靠着雪海边缘,即天山山脉。
    诗人用平沙莽莽黄入天来形容沙漠的广阔无垠,与雪山相映成趣。
    第二联写轮台地区的风沙景象,轮台是今新疆轮台县,在走马川西南。
    诗人用风夜吼来形容风声的惊人,用一川碎石大如斗来形容石块的巨大,随风满地石乱走来形容风沙的凶猛。
    这两联通过对比和夸张,写出了边塞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艰险,为后面写军旅生活和战斗情景做了铺垫。
    诗的第二联写敌我双方的对峙情况,以及汉家大将出征的决心。
    匈奴是唐代西北边境上的一个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原。
    金山是今新疆阿尔泰山,在匈奴居住地附近。
    诗人用匈奴草黄马正肥来形容匈奴人生活富足,金山西见烟尘飞来形容匈奴人骑兵扰乱边境。
    汉家大将西出师一句表明了唐朝对匈奴人的反击态度,也显示了诗人对封常清将军的敬佩之情。
    这三句通过对比和排比,写出了敌我双方的对立和冲突,为后面写战斗气氛做了铺垫。
    诗的第三联写封常清将军率领士兵行军作战的情景。
    将军身穿金甲,昼夜不脱,显示了他的忠勇和坚毅。
    半夜军行戈相拨一句写出了行军作战的艰苦,风头如刀面如割一句写出了风沙刮脸的疼痛。
    这两句通过比喻和拟人,写出了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诗的第四联继续写封常清将军率领士兵行军作战的情景,但从马匹和檄文的角度来写。
    马毛带雪,汗气蒸腾,写出了马匹奔跑的劳累。
    五连钱旋作冰一句写出了马身上的纹和汗水结成的冰珠,形象生动。
    幕中草檄砚水凝一句写出了将军在营帐中写檄文的情形,以及砚台上的水也被冻住的细节,突出了边塞地区的寒冷。
    这两句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写出了边塞将士不惧严寒、坚忍不拔的精神。
    诗的最后一联写敌军闻讯胆怯,我军必定胜利的信心。
    诗人用虏骑闻之应胆慑来形容匈奴人对唐军的畏惧,料知短兵不敢接来形容匈奴人对唐军的惧怕。
    车师西门伫献捷一句表明了诗人对封常清将军的期待和祝福,也表达了对战斗必胜的坚定信心。
    车师是今新疆罗布泊一带的一个古国,西门是指西域之门。
    这一联通过设问和设想,写出了边塞将士不惧强敌、乐观自信的情怀。
    这首诗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边塞诗,它以边塞风光为背景,以封常清将军为主角,以边塞将士为群像。
    展现了唐代边防军队的英勇无畏和爱国奋斗的精神风貌。
    诗人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为封常清将军送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首不朽的名篇。(本章完)


同类推荐: 快穿攻略,病娇男主,宠翻天!回到七零养崽崽苟在诊所练医术道无止尽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万世飞仙学园异战录万人迷穿为炮灰后他们火葬场了[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