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税务
【当然历史证明了,在这个理由上,他的选择是对的。
大明历史自朱元璋建国到结束,共计276年;自朱棣迁都后,北京作为首都224年。
这224年中,北京从未被攻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固若金汤。没有唐朝国都六陷、天子九逃,没有宋朝数个国都,皆为南逃而设。
直到最后,北京才随着明朝灭亡而被攻破,可这个攻破北京之人,也是南方农民义军,而非北方游牧民族。】
明朝,永乐十六年。
刚刚听到天幕对自己迁都的肯定,还没高兴,就听到了噩耗的朱棣:“……”他有点恍惚,双手都有些颤抖,“大明,亡了?”他豁然站起身,在地上焦躁不安地徘徊,“224年,不,还有226年,十八年才正式迁都……不是北方游牧,是农民义军……农民起义!”
他剧烈喘息、眼睛通红,仿佛有一把锤子重重地敲了他的脑袋,一下、两下、三下……
作为某种意义上的第二代皇帝,他小时候正是朱元璋开国征战的时期,他知道农民们是什么情况,也知道那些看起来温顺懦弱的群体一旦揭竿而起,究竟有怎样的力量。他更知道,什么情况,才会有农民起义,什么时候,起义的力量才会大到足以推翻一个王朝。
他无法相信的是,大明,居然衰弱到那个地步了吗?明朝的政治和军队系统,居然腐烂到那种程度了吗?
“土地、土地……”他阴鸷的目光扫过殿中的几个大臣,最后看向自己的儿孙。
洪武十三年。
宫中一时间静了下来,安静极了。静得仿佛可以听到每个人剧烈的心跳声,听到每个人脑中狂乱的咆哮声。
“大明亡于农民起义……是这个意思对吗?”朱元璋的声音在寂静的空间中想起,虽然是疑问,但说的就像是陈述,“朕的政策对农民还不好吗?”他喃喃,猛地抬头转身,死死地盯住了殿内的群臣。
文武大臣勋贵们在他开口的瞬间早已惊慌失措地、整齐地跪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抬头。
朱元璋仿佛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动作,依旧冷冷地扫视着他们,“还是说,咱没了以后,你们贪污受贿就越来越放肆了?最后发现没人管得了你们,终于官逼民反,把咱老朱家的基业葬送了?”
群臣跪在点着足数火盆的殿内,心却比数九寒天还要冰冷,但也没有人敢于说一个字,吐露一个音节。
朱元璋冷笑数声,他已经认定了,就是这些贪官污吏葬送了他大明江山!
就看现在,哪怕他杀的人头滚滚,依旧有那么多人还前赴后继、管不住自己的手,就能猜出来日后、他没了以后的朝堂,会变成什么样子!
对了,还有田地……农民只要还有一块地,就有希望。他想起来自己小时候的情况,难道又有人开始强收土地了?是谁?是这些官员、是那些老爷们!
浓浓的杀意开始在他心头翻滚。
【而自朱棣始,明朝天子守国门的传统便正式形成。】
天子守国门!
此话一出,不少人都在叫好。
虽然确实更加危险,但正因如此,反而更凸显了这个朝代的气势,凝聚人心,提振精神。
永乐十六年。
朱棣听着天幕对往后数百年的总结,心神震动而又欣慰的同时,也不忘教导儿孙。他少见地庄重严肃起来:“天子守国门,万不可有南迁之意。此话当入祖训家法,后世断不可更改!违者非朱家子孙!”
宋朝。
赵匡胤现在不好,很不好。
任谁刚刚建国没几年,还怀着雄心壮志,想要大展宏图之时,就被人告知:哎,你不行,你全家都不行,不仅不行,还是世所罕见的奇耻大辱!都会变成他现在的情况。
从讲到朱棣决定迁都的心理时,他就不太好。什么叫削弱边军的战斗力,是想变成宋朝?
他大宋的军队战斗力也很强啊!他手下的军队堪称百战之师,随他征战四方,一举扫平荆湖、后蜀、南汉、南唐,奠定了宋朝初年的疆域,稳定了他的统治。这样的军队,哪里有问题?
至于军队体制,他强干弱枝,也没错啊?加强中央,削弱地方,避免唐朝的藩镇问题,可是中央禁军的战斗力是有保证的,对外征战也是以禁军为主力。
难道说是轮换将领的问题吗?但他也没有别的办法来避免将领坐大,况且,他也不认为仅仅是轮换将领,就会让军队战斗力下降到被认为是负面例子的地步。
所以,一定是后来的皇帝出了问题。
很好,赵匡胤平复了心情,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脸上带上了微笑。之前就有什么靖康之耻、没有一统天下的问题,现在又多了一个军队的问题,真是他的好儿子!
他伸手握住了自己身边的一根棍子。
唐朝,贞观三年。
唐太宗李世民现在也很不好。
先前,根据透露出的信息,他们推测出皇帝被迫依靠宦官来争取权力,又推测出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地方将领的失控造成了藩镇,然后他们开始讨论如何避免这方面的问题。
结果就听到夸北京的同时,又捎带上了大唐——国都六陷,天子九逃……
李世民感觉眼前一阵阵发黑,胸口发闷,几乎喘不上气来。
“陛下!”长孙无忌吓得赶紧扶住他,把他扶到一旁的椅子上坐下,又赶忙给他顺气:“陛下,放松,呼吸,呼吸……”
已经有人见势不妙,派人去叫了太医。没一会儿,太医赶了过来,给李世民喂了丸药,见他逐渐缓了过来,太医劝道:“陛下,尽量不要情绪激动,大喜大悲,您……”
李世民叹了口气,打断了他的话:“朕知道了。”又让太医先到一旁候着。
他看向群臣,悲从中来:“国都六陷,天子九逃,亘古未有啊!”顿了顿,又换了口气,“我大唐百姓不知要面对何等疮痍之象、何等纷乱之世!”
大臣们也叹息,虽然已经尽可能去揣测藩镇坐大的后果,但谁也没有想到会有如此严重。
国都多次陷落,天子屡次逃难,这对皇室、中央、朝堂的打击是致命的!可以说是失去权力又失去威望,里子面子都不剩。这样的皇室,这样的中央,又有何面目去治理天下、放牧地方?只怕只能灰溜溜地管着自己的京畿之地,几乎要与那战国年间的周天子等同了吧!
而在此之外,更可怕的是百姓的生活。
这样频繁的陷落和逃难,实际上是反映了战火纷飞的情况,连中央都保不住,那战争的情况又该是何等惨烈?天子逃了,百姓逃到哪里?生活又何以为继?大量人口流离失所、失去土地化作流民,大量土地抛荒、无粮食种植,这样下来,饥荒简直近在咫尺!而随后朝廷彻底失去统治力,百姓又生活在何人统治下?税赋如何?
大唐,居然到了此等地步吗……想到这里,李世民的泪水早已涌出。
是谁,是哪个皇帝,把大唐带累到这般光景的!
【当然,朱棣选择迁都,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最终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自宋朝以来,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就变成了江淮之地。这片地方,生产粮食,又商业聚集,可谓是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
但江南繁华的同时,是南北方的巨大撕裂,是江南和江南以外地区的严重不平衡。
大明的疆域很大,北方大片地区,也是明朝疆域,却是穷苦一片,仅有的繁华,大概就是蒙汉交易的“马市”了。
朱棣迁都北平,就是要把明朝的经济中心,由偏南的南京,挪到方位更居中的北方,重新整合国家的经济布局,这样,国都的经济力量,就能辐射到更辽阔的北方,使整个大明的所有地区都能受益。
而北京所需的物资大都需要依靠漕运来从江南运往北方,因此,漕运日渐繁盛。而漕运的繁盛带动了运河沿线市镇的发展,如扬州、临清和沧州等,也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明朝,洪武十三年。
随着讲述内容的改变,殿内的气氛稍稍回暖。
但依旧没有人敢当出头鸟,第一个打破这殿内的寂静。
半晌,朱元璋自己开口了,是夸赞:“老四啊,这一点确实不错。”他向朱棣点点头,似是表示肯定,“不止经济,军事上的选择也可以。就像天幕说的一样,北京撑到了最后,而且,”他扯扯嘴角,“也没有被那北方的蛮夷们抢先攻破。”
汉朝初年。
刘邦看着天幕中明朝江淮一带的繁华景象,颇为羡慕。
“乃公好穷啊。”他抱怨,“连四匹白马都凑不齐,整个大汉都好穷,哪像那明朝,都开始考虑地方平衡的问题了。”
抱怨归抱怨,他很清楚,大汉还是只能慢慢来,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汉朝,元朔元年。
汉武帝刘彻看着天幕中,随着漕运繁盛而逐渐繁华起来的运河市镇,眼睛发亮。
“朕的大汉,能不能也用这种办法?”刘彻看向了底下的大臣们,语气期待。没办法,他要打匈奴,他缺钱啊!太缺了!
群臣面面相觑,一人出列道:“陛下,眼下大汉多封国,漕运难以畅通。”换句话说,封国经济独立,又不用和中央往来,那谁愿意没事儿钱人力去开凿漕运?
刘彻看向了在他身边担任侍中的桑弘羊,桑弘羊没有辜负他的期望,行礼道:“陛下,可先将封国之外的水系利用起来,开漕运以济军,变水患为水利。况且,朝廷已经有了渭河南岸开漕渠的经验。”
刘彻满意点头,他也知道漕运一事只能慢慢来,不过现在他也还没缺钱到不能等的地步。但是,封国的问题再一次被提起,他再次问群臣:“众位,对封国的问题可有对策?”
没人说话。
沉默中,中大夫主父偃开口了:“陛下,臣有一个尚不成熟的想法。”(历史上主父偃于元朔二年提出了推恩令)
刘彻点头:“会后与朕商讨。”
“诺。”主父偃低首应是。
【当然,迁都北京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自然环境比南京差,边防压力增大,等等等等,这些自不必提。
关键的一点是,中央朝廷对南方的掌控力度被削弱了。
朱棣最初的设想,其实就是收南方之财赋用于北方国防,以北驭南。这个设想很好,开始执行也没问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对南方的有效控制越来越弱;加上同时期南方乡党的逐渐崛起,掌握了南方越来越多的力量。最后的结果就是,朝廷开始收不到南方的税了。
举个例子。万历年间,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大明朝在册的耕地、人口居然比不上洪武年。又比如明朝盐税远低于宋、清,但盐价却高于宋、清,这部分钱又到了谁的手里?
明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收不到税。但是江南是不缺钱的,官员士绅群体也是不缺钱的。
收不到税,朝廷就没有钱,没有钱的关键后果,就是发不了军队的军饷。】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神情冰冷,他之前就觉得是这群官员贪污腐败才亡了他大明的江山。现在,虽然与他设想的有所出入,但归根结底不还是这些官员们的问题吗?朝廷没有钱,他们有钱,哪怕不是贪了赋税,实际上不也还是偷了朝廷的钱吗?不然,他们的钱哪来的?
特别是,特别是江南官员士绅!
之前老四“诛十族”的流言就是与他们脱不了关系,现在,还是他们损公肥私、挖了大明的根啊!
看来,他一早就不允许浙江,江西,苏松三地人不准在户部为官的祖训是再正确不过的了!都不让他们把手伸到户部,他们就能搞成这样,要是允许了,他大明岂不是连两百多年的寿命都没有?
“你们怎么看?”朱元璋把目光投向儿子们,丝毫不管还在地上跪着的大臣们。
“儿子认为,江南收不上税,应当是缺乏农人。”朱标开口,声音沉稳,“神迹说二百年后,大明在册的耕地、人口反而减少,这应当就是朝廷收不上税的原因。而之所以耕地人口减少,应是农民们都变成地主的佃户所致,而地主又能够免税,朝廷的税赋自然减少。”
“没错,太子!”朱元璋笑了,阴风阵阵,“咱对这些读书人不好吗?给他们免税,给他们当官,给他们优厚的待遇,结果他们是怎么回报咱的?他们结党!他们贪污!他们反过来挖咱老朱家的根!”他走到椅子边,坐了下来,“这天下是他们的吗?不是,是咱老朱家的!结果钱全进了他们的口袋!还害苦了百姓!”
他扭头,对几个还站着的儿子道:“你们也坐下,别还没处理了这群蛀虫,先把自己气坏了就不值当了。”
兄弟几个战战兢兢坐下。虽然他们知道这事儿落不到自己头上,但老爹如此平静,还能坐下,显然是要气疯了啊!
武将们虽然也跪着,却是抬起头满脸信服,每个人眼神中都表达着一个意思:万岁,你说得对,我们都听您的!若是需要我们,我们绝不迟疑!
明朝完蛋的原因很多,这里只是强调了文官党派的问题.
(本章完)
第72章 税务
同类推荐:
风起云涌陈浩叶心仪、
重生:官运亨通、
高手下山,我家师姐太宠我了、
南璃萧景煜、
安南笙穆伏城、
重生之官屠、
娇软奴婢,又被强势王爷溺宠了、
全职热血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