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北宋穿越指南 第901章 0896【大明教育体系成型】

第901章 0896【大明教育体系成型】

    第901章 0896【大明教育体系成型】
    第二天没有朝会,朱铭去办公只迟了一个半小时。
    快到中午的时候,朱铭看到了一封奏疏,当即说道:“把胡安国叫来,午膳多准备一份。”
    胡安国来到垂拱殿时,午膳已经备好。
    朱铭说道:“过来一起吃。”
    “谢陛下赐食。”胡安国趋步上前。
    太监抱来一张椅子,放置在皇帝办公桌案旁边,君臣面对一堆奏疏和资料吃饭。
    朱铭问道:“学田问题这么严重?”
    胡安国说:“前宋末年裁撤了许多官学,大明开国之后,陆陆续续予以恢复。尤其是灭金之后,官学数量恢复更多。现在江西丈田完毕,全国学田总算能全权统计了。情况确实糟糕,须得朝廷颁布诏书来统一治理。”
    “也可。抓一些典型,抄家流放吧,反正边疆需要充实人口!”朱铭点头。
    “陛下圣明!”
    胡安国对此极为支持,他甚至希望能杀一批。
    因为侵占学田的都是豪强或大族,那些家伙自己不缺钱粮,却跑来砸读书人的饭碗。
    当真该死!
    宋代的学田制度,是在庆历新政时确立的。
    各地官方学校皆获得土地,一般是500亩地。后来提高到1000亩,但很多学校没那个条件,依旧只有原来的500亩。而个别重视教育的地方,学田能达到3000亩!
    这些学田皆由学校管理,租给农民收取粮食或钱财。
    由于不用交税和服徭役,农民佃耕学田是很划算的。校长为了名声,也多半不敢乱来。
    有了各地学田收入托底,朝廷对教育经费也没那么头疼。
    北宋最后一次教育统计,是在宋徽宗大观年间:全国共有官学生16万余,有教室和宿舍9万多间,拥有学田一千多万亩。每年收取学钱300万贯、收取学粮64万石(学钱和学粮,既包含自费生的学费,也包含学田的收入)。
    胡安国说道:“最后一次统计是大观年间,但蔡京后来又大力办学,到政和年间达到了极盛。当时没有确切统计,但据臣所估计,政和年间的官学生至少有20万人!很多新建的学校,根本难以配给学田。也有官员为了讨好蔡京,巧取豪夺百姓土地做学田。”
    “全国20万官学生,难怪蔡京后来要废除大量官学。”朱铭能够想象当时的财政压力。
    胡安国说道:“如果有学田支撑,再加上一些外舍生自费读书,其实朝廷是不必再拨太多经费的。但学田被形势户侵占太严重了,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佃耕学田,却又不给学校缴纳田租,也不给朝廷缴纳田赋。学校的教授、教谕无力催要,地方官府又事不关己,各地官学只能向朝廷索要钱粮办学。”
    “另外,蔡京裁撤学校时,地方形势户趁机大肆侵占学田!”
    “着实该死!”朱铭唾弃道。
    其实世代书香的大族,还真没几个侵占学田的。不但不侵占,偶尔还给学校捐钱,甚至是直接捐赠田产。
    侵占学田的主力,是那些地方豪强。
    他们家里没啥能做大官的人才,却又通过经商、占田、采矿、勾结官吏,成为盘踞州县的地头蛇。大族不屑跟他们打交道,地方官也不愿得罪他们,学校被侵占了土地只能吃哑巴亏。
    朱铭说道:“前宋的学田制度必须改革。根据学校的规模、学生的数量、学校的等级,制定每所官学的学田定额。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接受学田捐赠。”
    胡安国难以理解:“为何学校不能接受田产捐赠?富户支持办学,这不是好事吗?”
    朱铭说道:“大明新朝严查田亩,大户田产今后难以诡寄给庙观和小民,而且摊丁入亩后还要按田产收取丁役钱。田产越多,交税越多。无法诡寄给庙观,无法诡寄给小民,那就肯定有人诡寄给学校!”
    “竟还能这般?”胡安国大为震撼。
    他也是做过地方官的,但没有遇到过如此操作。
    因为北宋官府管理松懈,田产可以轻易诡寄给庙观和小民,根本没必要寄在学校里偷逃赋税——学校里都是读书人,这种事儿容易闹得人尽皆知。
    朱铭说道:“先吃饭吧。”
    胡安国开始夹菜,脑子里却想着给学校诡寄田产的骚操作。
    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什么都不需要变动,大户只须把田产挂靠在学校名下,就能完美逃避田赋和丁役钱。
    而校长如果是贪财的,收取好处费肯定乐意配合。甚至校长还能博得美名和政绩,毕竟在他的管理之下,地方士绅踊跃给学校“捐田”。
    甚至捐赠的学田多了,给校长的好处费多了,大户还能安排子弟违规入学!
    这种情况,不是有可能出现,而是必然会出现!
    又扒拉几口饭菜,朱铭说道:“勒令全国官学校,自查学田数量上报。制定好新的学田标准之后,由地方官府重新分配。学田超额的贱卖给原耕佃户,学田不足的想办法补上。地方官如果查到诡寄学田、侵占学田者,可抓起来押付法曹、按察司审理。该抄家抄家,该流放流放,地方官可以获得政绩!一年之后,我会派御史随机抽查。”
    “官家圣明。”胡安国抄着筷子拍马屁。
    朱铭说道:“各地秀才,若有生活拮据者,可免试到县学读书。各地举人,若有生活拮据者,可免试到州府官学读书。最多能在官学读三年,逾期依旧落榜者自动退学。”
    官方学校是能免费住宿、免费吃饭、免收学费的,这对家境一般的学子而言很有帮助。
    当然,也有定额的自费生,并且学费、伙食费、住宿费还很贵。
    官方学校的教学质量,往往不如大族的私塾和书院。
    说白了,公立不如私立(村塾、社学这些不计)。
    因此真正的有钱人,不会贪图官学的免费待遇。那里的教学水平不如自家,那里的饭菜太差也吃不惯,犯不着跑去跟贫寒学子抢免费名额。
    现在大明的学校系统如下:
    官学(公立学校):小学(蒙学)、县学、州府学、太学。以及军校、医学院等各类专科学校。
    私学(私立学校):村塾、社学(社区学校)、私塾(家庭学校)、书馆(家族学校)、书院(敞开招生的大型私立学校)。
    各级公立学校的学生,可以自愿参加传统科举。也可以逐级升学,参加录取专业人才的制科。
    朱铭仔细翻阅礼部的统计数据,发现大明的官学生数量,还远远赶不上宋徽宗时期。
    全国在读小学生约6万人,县学生约4万人,州府学生约2万人,太学生约3000人。总计12万余,不如宋徽宗执政前期的16万余,更不及蔡京裁撤学校前的20万人。
    另有军事、医学、造船、冶炼等专科学生6000余人。
    大明绝大多数学生,其实是在读私立学校!
    按照朱铭的设想,大概会拨1200万亩土地做学田,比北宋顶峰时期略多一些。
    这种学田制度,看似朝廷难以直接管理,其实比全部由朝廷拨款更实用。可以有效减少教育经费的贪污现象!
    县学及以上的校长都是进士出身,学校的产业除了学田没有其他。校长一旦贪污过多,学生们就吃不起饭,闹大了会毁前程的。
    此时的学生,可没那么好打发,一個个是真正的士子。
    另一个时空的明朝,也有学田制度。
    但全国学田只有50万亩,仅相当于北宋学田的零头,因此明代多是地方官府拨款。
    可地方官府怎会老实拨款办教育?
    搞到最后,明代的官学制度名存实亡。县学、府学虽然有大量学生,但只是挂一个名而已,平时都不来上课的,也就廪生按时去领米。
    甚至连明代的太学都名存实亡,太学生全都不到学校上课。太学老师多为举人充任,整天只想着怎么考科举。
    北宋的科举制度虽然不完善,但范仲淹、王安石、蔡京设计的北宋教育体系,却远远优于另一个时空的明清两朝。
    好的制度,朱铭自然要继承且改进。
    之前有科举改革,现在有学田改革,大明的教育科举体系基本定型。
    朱铭仔细想想:“再颁布一个法令,侵占学田之人,罪名比侵占民田更重三等。伙同他人诡寄、侵占学田的教谕和教授,一律罢官,移交有司定罪。今后把这个法令写入《大明律》。”
    御用舍人提笔记下,让通政院拟定中旨交给刑部。
    胡安国陪皇帝吃完午餐,高高兴兴退下。
    朱铭起来散步消食,心里想着再增加专科学校数量。
    军官、医生、科学家、农学家、工程师……这些都还数量不够,须得多多培养才行。
    当然,财政恐怕会撑不住,须得把握好一个度。
    但专科学校即便不免费,也不能学费收得过高。因为真正有钱的人家,肯定跑去考科举,愿意读专科学校的家里又没啥钱。
    朱铭虽然每年有专科生的进士、举人名额,但这些名额不能设得太多,否则会引起传统读书人的反对。
    唉,治大国如烹小鲜,这火候着实难以把控。
    朱铭下令全国清理学田的时候,安南那位杜太后终于进京了。
    朱国祥刻意避嫌不跟朝臣接触,因此至今还不知道,他要新纳的妃子是个太后……
    (本章完)


同类推荐: 快穿攻略,病娇男主,宠翻天!回到七零养崽崽苟在诊所练医术道无止尽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万世飞仙学园异战录万人迷穿为炮灰后他们火葬场了[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