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尚在连载,关注的人不多,但评价高绝,是如今罕有的著作;《万历十五年》数次印刷,销售的势头已渐渐低落,退出了榜单;《倚天屠龙记》发展平稳,满足了小说读者的好奇心,每日的阅读量非常大。
张斯在文坛内的动作不大,除了评论方面。
《火与冰》登载完毕,需要内容补充。《自由中国》版块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自由评论者的圣地。在这里,能听到气血纵横的豪言壮语,能听到深刻入骨的针砭时弊,能听到冷静异常的真相分析……批评政府,对抗俗流,挖掘人性……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走不一样的道路。
报社已经接到过几次警告,只是稍稍收敛之后,又会恢复常态。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既然要针砭时弊,总要有付出的。现在仗着张斯的声望,以及众多评论界人物的支持,勉强尚能抵挡。待到真的发生什么大事,情况便会转变,除非忍气吞声,当个缩头乌龟,但这与办报宗旨不符合。
所以,到时候张斯只能挺身而出,后果如何,难以设想。
当然,在他看来,由于体制的特殊,与刻薄的传统,言论自由在华夏的境内并没有开出花朵。多方的控制,将仅有的嫩芽扼死了,他的行为就像玩火,迟早引火烧身。但有些事情,必须去做,既然别人不愿意,只好自己去承担了。
有人会在背后骂他白痴,但他知道,真正有良心的人,绝不会吐出这两个字。就像他对历史上那些慷慨赴义的人一样,表示应有的尊敬,那是人类的尊严要求一个有修养的人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事了。
《自由中国》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精神食粮,在这里,他们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可以了解教科书下面隐藏的真相,可以了解应该当一个真正的华夏人。尽管危险,但当张斯看见有少年握着报刊静静地阅读,却呼吸起伏,额头筋起,他心里总会有种说不出的欣慰。
有时,思想就在这静默中传递。
所以他要坚持住,让报刊撑的时间久些,以影响更多的年轻人。
话题转回来,方才谈到《火与冰》的完结,市面上早已流传各种盗版。这种事无可避免,《桃源报》的出版社只好抓紧时间,发行自己的版本。好在张斯的号召力极强,即或是盗版遍地,《火与冰》也轻松地跃过了百万的数字。
它在报上的位置空缺了出来,得补上另一本。
张斯毫不犹豫地拿出了一本书,交给了编辑,让她按时更新,不得随意更改内容。编辑唯唯,这个是个惯例,根本无需他交代。不说如今的地位,即便他初次连载小说,也没人敢改他的文章。
摆正一看,名字与《火与冰》一样,给人一种黑色的感觉:《传统下的独白》
《火与冰》的原作者,是北大的余杰,才华横溢,思想独特,言辞犀利……他曾经崇拜过一个人,台湾的李敖先生。而《传统下的独白》正是李敖的代表作,自付梓之后,流传甚广,影响过许多人。
张斯选择这一本,将使得他在评论界再进一步,而退路也越来越少了。
最先出现在报端的,是一篇序言,他从李先生其它文章中特意摘出来的,放在书前,以示己意。
“我深信的人生哲学很简单:能少做一分懦夫,就多充一分勇士;能表白一下真我,就少戴一次假面;如果与覆巢同下,希望自己不是一个太狼狈的‘坏蛋’;如果置身釜底,希望自己不做俎肉,而是一条活生生的游魂!”
这样的话,自然说不上石破天惊,却也够惊心动魄了。
文坛众人,安逸了太久,早忘记了读书人本有的责任。也由于历次的事件,使真正有骨气的人倒在了血泊之中,剩下的,大都是平庸懦弱之辈。所以不会有这样张扬狂放,却又深沉痛彻的言论,他们少有的批评文章,也是不痛不痒的,唯恐得罪了当权者。
故而《火与冰》出现的时候,会有那么大的反响,而今的《传统下的独白》,力度将更大,造成的轰动可想而知。
同时,他也在表达自己的态度。
许多人原是非常不解的,张斯吃饱了撑得,为何要写这些文章?《射雕》那样的小说,可以赚钱;《国史大纲》那样的专著,可以赚名声;就连许多的诗歌,也是可以赚人注目的。
凭着这几样东西,他几乎将一个作家的能取的利益都得到了,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火与冰》固然得人赞赏,固然也能赚些版税,固然还能得到“青年人精神导师”的称号……可他利用其它几类,照样是能得到的。而写这种文章,是存在某种危险的,毕竟会揭露一些黑暗,得罪一些人物,实在不值得。
而这篇序言就在告诉别人,你们说的,我都知道,但我仍要那么做。因为我是个读书人,我有我的责任,我有我的尊严,我有我的使命!与年轻无关,与个性无关,这就是我要做的事,尽管艰难困苦,也在所不惜。
“愤世嫉俗并不是什么要不得的事,尤其我们这个死气沉沉的老大民族,我们怎么配说愤世嫉俗要不得?社会给青年的教育,不该是先让他们少年老成、听话、做烂好人。
应该放开羁绊,让青年们尽量奔跑,与其流于激烈,不可流于委琐;与其流于狂放,不可流于窝囊,老一辈的人自己做了‘德之贼’,怎能再让青年人做乡愿?
不让生龙活虎的青年人去冲、去骂、去诅咒、去上当、去摔跤、去跌倒……试问我们哪里去找朝气?社会上不让青年来做急进的、爽快的、大刀阔斧的言论与行动,试问哪个持盈保泰的老头子还有这种劲儿?苟能使整个国家年轻活泼到处是朝气,其中有一些青年发几句狂言、道几句壮语、做一点不知天高地厚的傻事,这又算得了什么?”
这是里面的一段话,特立独行的程度,可见一斑。
这样的思想,涉及了许多方面,比如谈爱情的:“爱情不是永恒的,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永恒;爱情不是专一的,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专一……”
谈国人的爱情观:“爱情毕竟是奢侈品,毕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落伍玩意儿,现代华夏的女孩子很少肯为爱而爱,她们的母亲也压根儿不肯这样指导她们,她们人人都用妈妈的感情套在自己年轻的心灵上,不会让爱情这匹马在感情的原野上奔跑,除非马脖子上挂上部终身大事的老木车!凡是没有做哈老哥条件的人都着予免议了,‘恋爱,’妈妈说,‘谁要跟你这穷小子恋爱?’”
谈国家法律的:“一个现代化社会的立法愿意,绝不能掺进大团圆的本位思想,尤其是没有传统法系来捣蛋的科学行政法规,更应该干干脆脆学学先进国家的榜样,万万不可让‘国’字号的名词来扯皮。”
这类的言谈,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总结起来,它最先给人的感觉是“奇”,因为尚未有人如此说过。因为说的有趣,很多人愿意读,感觉增了见识。而思考之下,对这近乎玩笑的说法,不免升起严肃的心情,再也笑不出来了。因为文中说的都是真话,刺着许多人的痛处,因为行文的缘故,看着好玩,实则仍是万分的犀利。
《火与冰》说的主要是政治与历史,《传统下的独白》讲的则更为广泛,前者还有“名言警句”的意思,后者则是完完全全的杂文了。除了作者的风格,其它并无相似的地方,几乎是信笔所至,十分庞杂。
所以前言里也说了:“这本书共包括二十篇文字,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杂’文,有的谈男人的爱情、有的谈女人的衣裳、有的谈妈妈的梦幻、有的谈法律的荒谬、有的谈不讨老婆的不亦快哉……各文的性质虽是杂拌儿,但是贯串这杂拌儿的却是一点反抗传统、藐视传统的态度。这种反抗和藐视,对我说来,颇有孤独之感,所以千言万语,总觉得是个人的‘独白’”
精神上与《火与冰》是一脉相承的,但更加的自由豪放,更加的深刻尖锐。倒是其中对传统的批判,令人感到矛盾,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张斯似乎是维护传统文化的吧?这样说来,岂非自相矛盾?
这个不劳他去解释,自有评论家站出来,抵挡这些问题:“在一部著作中,赞扬传统,透出无限的欣赏;在另一部著作中,批驳传统,表现出难忍的厌恶。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其实,内中自有道理。
事物总有其两面性,非黑即白只存在于想象中。所以对于事物的评价,一定要分两方面来看,比如说传统文化。张斯对于它的赞扬或是批驳,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喜好,或者说,并不是单纯的出于自己的喜好。
他带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为当下服务,推动社会发展。而只有一种方法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张斯以自己具体的做法,向大家展现该如何取舍……”
这样又臭又长的文章,流露出太多的主流意味,几乎是从同一个模子中印出来的。用已有的理论框架,将眼前的情况套进去,然后自顾自地解释,实在没有丝毫创建意识。但它确实有自圆其说的方法,尽管与事实相去甚远。
至于文风的改变,也掀起了一些波澜,但始终没有人怀疑。
“语言文字以及文体风格上自由、轻松、诙谐、生动,加之情绪上的激昂澎湃,读之令人振奋。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狂放不羁……张斯的文风,始终莫测高深,令人难于把握。
有辛辣犀利,有温柔婉约;有庙堂之骈俪华翰,有江湖之野人献曝;有威武富贵贫贱不可摧之铮铮铁骨,有侠义诙谐热情混而成的丝丝柔肠……现在他又贡献了另一种别样的风格。按他自己的说法‘我们看文章,要问的只是两个问题;一,要表达什么?二,表达得好不好?’其它都是不足道的。
从未有人将文字分析的这么透彻,能达到这两点,也就是好文章了。
有了这样的思想,也就不难解释他的文字为何多变了,忽而古典雅致,忽而现代前卫,其实都只是为了清晰地表达而已。不必求固定要用什么体,不必求固定要用那些字,怎样写的好,便怎样写。
文字的形式或风格,总要与内容相适合。
就像他写武侠,那是发生在古代的事,所以要典雅温婉;写华夏的通史,篇幅辽阔,则要精炼准确;写眼下的杂文,义气纵横,则需浅白率真……当然,一个人能写出多种的风格,是要有才华与功底的,一般人尽管理解以上两点的要求,也是做不来的……”
另一些评论家,说的更直接:“嬉皮笑脸,不失为文章;亦庄亦谐,不失为巨作。”简短犀利,一句话将他捧上了高峰。当然,这也是占了他别的著作的光,若非有《国史大纲》,或是《人间词话》这样的专著存在,评论家才不会对一个少年作家说这样的话呢。
好在《传统下的独白》里均是好文章,评论家要举例子,俯拾即是,并不困难。
比如:“做女人和炒菜一样,是一番鬼斧神工的大艺术,内自三围隆乳,外至一颦一笑,暗自眉目传情,明至花容月貌,皆非糊里糊涂的亚当子孙所能洞晓者。”比喻新奇,语调轻快,将文字玩的顺溜异常,仿佛橡皮泥的一般,可以任意揉捏。
读者见了这样的文章,除了崇拜之外,还能说什么呢?而随着文章的登载,一些经典名篇,诸如《独身者的独白》《老年人与棒子》《十三年和十三月》,迅速流传,影响极广。不单各大高校到处是谈论的人,甚而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许多的字词被人摘出来单独使用,在平日的闲聊中你来我往,颇为有趣。
“有许多人来跟我‘告状’,说张斯写了新文章,可把我们一批老家伙骂的惨了。我捡来翻一翻,果真如此,实在令人欣慰。
有人见着我的文章,可能要说我脑袋不正常,被人骂了,有什么好欣慰的呢?
被人骂自然不值得高兴,但也不值得生气,关键在于别人骂的是否正确。那篇《老年人与棒子》,写的极好,令人止不住击节赞赏。他说的情况确实存在,如今许多老家伙,包括我本人,明明已经不中用,却还占着位置,阻挡年轻人的脚步,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就得把事情放手给年轻人去做。
张斯的人品不用说,温厚敦儒,待人最是好了。我就曾担心过,他因为这样的性格,写不出正经的评论杂文。只知做个老好人,到处和稀泥,那样的话,就实在没出息了,倒不如不写。好在见了《火与冰》《传统下的独白》都是极有个性的,不曾顾虑许多的人情俗见。
文坛中有这样的人,才令人放心,以后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这是白秋原的文章,依然是那样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他绝少给人写书评,或是推荐什么,一者是因为身体不佳,同时也是由于好的作品不多。
所以,尽管与他关系极好,张斯也不曾有过类似的要求。而这位老人家对他却关注的很,每当有新文章出现,总是主动上来说两句。文章尽管不长,分量却很重,对于大家的观感,或是阅读兴趣,有种极大的影响。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十八章 传**白
同类推荐:
快穿攻略,病娇男主,宠翻天!、
回到七零养崽崽、
苟在诊所练医术、
道无止尽、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万世飞仙、
学园异战录、
万人迷穿为炮灰后他们火葬场了[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