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468节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468节

    派出的说客此时进来汇报,蓟城内已经有许多贵族接受了秦国的劝降,准备在城内掀起内乱,向秦军投降。
    他们最主要的要求就是,保证除了燕王喜和燕太子丹一脉,其他燕国宗室的安全。
    王翦嗤笑:“遮羞布。”
    他们投降是为了自己和家族,但扯上了保护燕国宗室,就好像自己成了忠臣似的。
    “接受他们的投降。”王翦淡淡道。
    他一边这么说,一边让秦军准备好攻城,以防万一。
    至于他接受蓟城投降条件之后,这些条件能不能落实,他可就不保证了。
    口说无凭,你说我保证了什么,证据呢?
    若燕国旧贵乖巧懂事,秦王很仁慈,不会让燕国旧贵难堪;若燕国旧贵不遵循秦律,那什么承诺都没用。
    什么叫兵不厌诈?什么叫老秦人?王翦这个老秦将结合了二者,完全没把承诺当回事。
    八月初,蓟城内乱,燕王喜和燕太子丹在内乱中被杀,燕国旧贵立了燕王喜的侄子为王,开城门,向王翦投降。
    王翦轻松再灭一国。
    不过燕都蓟城虽然被攻下,但燕国北部众多城池并没有立刻归顺秦国,反而有自立之志。
    燕国在燕昭王时极其强盛,派秦开往北往东征伐东胡和朝鲜,将辽东纳入燕国范围。
    这些区域人口成分比较复杂,大多是当地土著自立,所以当燕国灭亡之后,他们就借机自立。
    燕国控制的这些区域,秦汉二朝都没有丢,但魏晋之后就丢了。
    在公元前燕国时期就已经点亮的地图,自唐朝征伐高句丽之后才再次点亮,并在唐末再次暗掉。
    下一次点亮,就是元朝了。
    秦王政自然会将燕国原本实控的领土再次纳入实控,但不是现在。
    秦王政短暂停止了兵锋,撤回部分兵力,命王翦带着剩下秦军扫灭已经攻占的燕国反抗势力,就地屯田。
    因为黄河洪灾真的来了。
    八月初,黄河中下游洪水泛滥;九月初,黄河上游暴雨。
    虽然河坝坚固,虽然朱襄早就做好了准备,但黄河水漫过了黄河堤坝,根本阻挡不住滔滔河水肆虐两岸。
    郑国所挖的水渠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朱襄疏通了黄河中下游的支流,挖了池塘蓄水,也起到了一定调节作用。
    但作用真的很微弱。
    黄河大部分流域都没有支流,只有黄河一条孤零零的干流。
    干旱的时候,黄河没有水源注入;洪水时,黄河也没有地方可以调节水量。
    但这不是人力所能为的。因为黄河流域普遍降雨比较少,支流稀少是天生的,除非能人为修建拦截黄河的堤坝,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黄河的水量。
    那就是后世的三门峡了。
    现在不可能有三门峡,只能凿开堤坝泄洪。
    黄河中下游的泄洪还算容易。因为兵灾,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荒芜,不会造成太多灾难。
    当黄河上游洪水暴涨的时候,秦国就很为难了。
    那是秦国的关东区域,是秦国最繁荣的地方。
    农耕文明不能缺水,城池也多在河流沿岸建造。秦国发洪水的地方,就是秦国经济最繁荣的地方,是秦国良田最多的地方。
    朱襄走遍了秦国关东,也没有寻到一处完美的泄洪场地。无论在哪里开凿,都会淹没大片农田。
    秦王政在朱襄看到洪水暴涨,对黄河洪水进行预警的时候,也来到了黄河沿岸。
    看到朱襄踏破了几双草鞋所描绘的黄河流域图,秦王政挑灯沉思了一夜,圈出了几个泄洪地。
    秦军集结,强行驱逐泄洪地的秦人离开。
    虽然秦王政承诺会给补偿,但谁愿意看着即将丰收的农田被淹没?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家乡成为一片汪泽?谁愿意背井离乡从头打拼?
    没有人愿意。
    秦王政自继位起,国内第一次出现民乱。
    他下令严惩领头者,从犯只要及时投降,就不会重罚。
    当许多流民成为了刑徒,秦王政泄洪就更加容易,不会束手束脚了。
    所以后世很多历史研究学家都猜测,此次秦王政行事粗糙,恐怕是故意为之。
    朱襄也想到了这个可能,但他没有询问。
    为王者,就像是为将者一样。你不能问将领为什么要派诱饵送死,所以你也不能问秦王为何要激起民乱。
    何况,泄洪一事是自己提议的,流域图是自己奉上的。
    朱襄日夜巡视堤坝,坚守在渭水和黄河交接的地方,以防黄河水冲破堤坝,危及渭水。
    若渭水与黄河交接处的堤坝被洪水冲破,可能就危及渭水流域,到时候秦国受灾范围更广。
    秦王政没有在堤坝上巡视。他在暴雨殃及的其他关东平原产粮地巡视,督促秦人赶紧趁着短暂的晴天收割,并严惩囤积居奇者。
    秦王政所到之处,都有人头滚滚落地。
    连续两月的洪水,让黄河变成了一条到处肆虐的孽龙。
    三晋之地都在黄河流域,刚被秦国打下就遭遇了洪水。于是秦国有违天和,被上天惩罚的言论甚嚣尘上。许多三晋旧贵蠢蠢欲动,试图借机反叛秦朝。
    张良此刻来到了秦王政的身边。
    两人商议了一整日后,张良领着秦王政的诏令离开。
    新的传言出现在三晋之地。
    你们还记得蝗灾吗?秦国抵御蝗灾,那群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就说秦国遭受了天谴。这难道是其他国家没有蝗灾?
    黄河洪水每隔几年都会出现,秦国积极治理洪水,被说成秦国遭遇天谴。难道放任洪水的三晋,是在感谢上天赐予了他们洪灾,所以不肯救灾?
    张良还四处散播谣言,说六国旧贵为了复国不顾民众死活,试图掘开堤坝,淹没更多的良田。
    他还在各处堤坝都派出了死士冒充六国旧贵的仆人,做出破坏堤坝,然后派兵抓获他们。
    在这期间,也有真的愚蠢的六国旧贵浑水摸鱼,派出人在堤坝上搞破坏。
    早有准备的张良,立刻将其擒获,并将自己的行为都扣在了这些蠢人的头上。
    张良四处煽风点火。在洪水快撑不住,需要再次泄洪的时候,将火星全部引爆,让灾民冲击当地囤积居奇,或者暗地里积聚势力,准备反叛的六国旧贵庄园。
    愤怒的灾民杀死了这些人,抢夺了他们的粮食。
    秦军立刻来平叛和安抚灾民,处理了一些领头的人,然后将六国旧贵保留的庄园整修一番,变成灾民的安置点。
    于是灾民中的激进者被杀,暗地里想要借机生事的六国旧贵被杀。粮食得到了补充,灾民的愤怒得到了宣泄。
    秦王政治理洪灾的工作立刻变得顺利了许多。
    张良做完一切之后回到秦王政身边,正式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吏。
    这些事朱襄都不知道。
    但看到事情发展,他隐隐感觉到了这其中一定有他人插手和推动。
    他没有写信询问,只是继续默默在堤坝上巡视,尽可能地保住更多堤坝。
    在九月底,降雨减少,洪峰终于过去,水位开始回退。
    朱襄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泄洪地,与回来重建家乡的庶民和秦王派来的刑徒、秦军一起清理污泥,抢救可能还有救的埋在地底的粮食,补种救荒作物。
    秦王的救荒粮食也运到。
    在朱襄带动下,官府又有救济,灾民的情绪较为稳定,终于扛过了这次洪水肆虐。
    但大灾之后还有大疫,绝收和饥饿不是洪灾的全部。
    朱襄写信给在南秦的扁鹊请求帮助,希望他派来弟子帮忙。
    虽然关中和关东之地也不缺行医者,但扁鹊在南秦研究血吸虫时,对水灾后的其他疫情疾病研究也很透彻,黄河水灾后的防疫是他最擅长的地方。
    朱襄在黄河即将发生洪灾的时候,就已经派人写信去请扁鹊派弟子过来。
    在朱襄已经用自己微薄的防疫知识控制疫情的时候,扁鹊的弟子姗姗来迟。
    同时,他好感度列表中扁鹊的头像也灰掉了。
    看见扁鹊的弟子外披粗麻衣的模样,朱襄什么都没说,只将他们的工作安排了下去。
    “朱襄公,老师在吴郡留下了许多书籍,希望能献给朱襄公。”
    新的扁鹊道。
    朱襄点头:“疫情结束,我就会回吴郡,为……为你老师送行。”
    朱襄甚至不知道那位老者的真名,只知道姓氏。
    连好感度列表也没有老者的真名,只有“扁鹊”二字。
    朱襄好感度列表的“扁鹊”二字暗掉,又有新的“扁鹊”亮起。
    扁鹊是行走在民间的神医,是代代相传的神医。
    他们在继承了扁鹊之名之后,就是扁鹊,只是扁鹊。
    那位老者的墓碑上也只有扁鹊之名。只在棺木中,存有他的过往。
    扁鹊在年老不能行后,一直居住在吴郡著书立说。
    他相信朱襄的话。
    朱襄说,他会在咸阳学宫开医学。如果咸阳学宫开不了,他就自费在咸阳建立一座医学院,让人在医学院中系统的学习医术。
    开医学院需要教材,扁鹊便是为此事忙碌。
    扁鹊还想召集更多的同行朋友一起研究。但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有一颗天下人人为医的仁心。
    现在医者乃匠人,他们不把医术当做学问,而是当做一门不可外穿,用以糊口的手艺。
    大部分手艺人都担心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医匠也一样。
    但医者本不是医匠,他们如诸子百家其他学说一样,本来也是一个学派。他们也是寻求一条能治愈天下的道路的学者,一群求道者。


同类推荐: 快穿攻略,病娇男主,宠翻天!回到七零养崽崽苟在诊所练医术道无止尽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万世飞仙学园异战录万人迷穿为炮灰后他们火葬场了[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