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重生朱棣之子 第三十一章:晋王被废(上)

第三十一章:晋王被废(上)

    半个时辰后。
    乾清宫。
    朱棣见到了还没有休息的朱元璋,将朱高煦调查到的情况做了详细的禀告。
    “儿臣不敢欺瞒父皇,高煦目前还没有掌握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是晋王世子指使人散播谣言并杀人灭口。”
    听完朱棣毫无隐瞒的汇报,以及最终的结论,坐在榻上靠着软垫的朱元璋幽幽长叹了一声。
    他望着朱棣略做沉默,接着缓缓说道:“就在刚才,咱已获知此事的来龙去脉。”
    原来,潜伏在晋王世子身边的锦衣卫密探,已经查到了晋王世子萌生野心,抹黑朱棣,推其父晋王上位的证据。
    可惜,天下间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朱元璋的锦衣卫无孔不入,就算墙上没有孔,锦衣卫也能创造孔。
    或许朱棣正是知晓锦衣卫的可怕,这段时间才会选择以静制动。
    “至于晋王谋逆与万民血书一事,咱也调查清楚了,确实与你无关,你可以安心了。”
    朱元璋说到这里,再次缓了一下,接着道:“晋王世子散播谣言一案,咱会秉公处理,正本清源,还你一个公道。”
    朱棣闻言一喜,低头恭声道:“谢父皇。”
    “事到如今,若你知晓其他与你三哥有关的事,皆可向咱禀告,不必有所顾虑。”
    朱元璋故意面露期待之色,盯着朱棣说道。
    他刻意向朱棣隐瞒晋王勾结凉国公蓝玉之事,是想试探一下朱棣是否知情。
    不料,朱棣一脸的茫然道:“儿臣所知,皆已禀告父皇。”
    “你三哥做了许多不法之事,甚至勾结军中宿将,你可知晓?”朱元璋直接暗示道。
    朱棣仍无动于衷,甚至面露疑色,诧异道:“竟有此事?”
    朱元璋见朱棣表情自然,不似作伪,便转移话题道:“据锦衣卫调查,你三哥用天子仪仗是真,但他杀李中岳满门并非其命令,而是另有隐情。”
    于是,朱元璋将其中隐情向朱棣做了一番解释。
    原来,真相是晋王派去抓李中岳的王府队正,趁机公报私仇,毒杀了李中岳满门。
    不久后,城里便起了谣言,说晋王要株连李中岳的亲戚、同窗及好友,这才令晋地官员人人自危。
    数年前就有人告发晋王谋逆,后来懿文太子朱标奉命下去调查,发现晋王确实没有谋逆。
    但晋王违法乱纪的事干了不少,百姓怨言很大,当时被朱元璋批评教育后收敛了很多。
    今年年初春节家宴上,晋王朱棡被朱元璋特别关照,过去很多与晋王有过龌龊的官员怕他继位后搞清算,这才联合起来制造谣言打算搞倒晋王。
    他们看中了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且为人刚正的李中岳,利用其弱点弄出了万民血书。
    至于太原同知杨邦基携带血书投奔朱棣之事,锦衣卫密探也调查出了结果——杨邦基认为燕王朱棣御下有方,可以与晋王抗衡,敢向朱元璋揭发晋王罪行,才逃去北平。
    实际上,朱元璋与朱棣并不知道,晋地那些与晋王有仇的官员,之所以敢联合起来冒死也要搞倒晋王,不仅仅因为他们害怕晋王继位后搞清算。
    还有一个外在因素,那便是朱高煦的穿越,间接性的令朱标多活了大半年,这给道衍和尚争取了对付晋王的时间。
    道衍和尚瞒着朱棣,暗中指使庆玄道人在太原府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而庆玄道人乃是深得晋王器重的谋士,他潜伏在晋王身边超过了三年,在太原府所做的一切皆十分隐秘。
    他并不直接挑起当地官员与晋王的矛盾,而是借以许多情理之中的摩擦引发双方的对立,一步步令双方走到你死我亡的局面。
    那些潜伏在太原府晋王宫的锦衣卫密探们,很难查出这些摩擦事件的背后有庆玄道人在推波助澜,而且他们也不会去主动调查此类事件。
    毕竟此等官员与晋王的矛盾,皆源于治政理念及利益冲突,何况他们并没有对晋王下黑手。
    由于秦王被宫人毒死之事发生不久,奉命潜伏在众藩王身边,监视、保护众藩王的锦衣密探们,谁也不敢大意,再让类似秦王遇害的事件发生。
    密探们没心思去关注“藩王与地方官”的冲突,他们只想确保藩王的人身安全,以免被皇帝砍脑袋。
    如果晋王甘于安稳倒也罢了,可他偏偏仗着亲王之尊,胡作非为,跋扈嚣张,以朱元璋虽疼爱子孙但同样亦严厉教育子孙的个性,晋王之倒台也是迟早的事。
    晋王坠马是其狂妄自大导致,万民血书是其与晋地官民积怨太深而引发。
    庆玄道人利用人性的弱点,暗中推波助澜,让本就狂妄的晋王更加狂妄,令其最终走向了晋地官民的对立面,这才致使历史上原本不存在的万民血书问世。
    一切水到渠成,没有丝毫破绽,最终加快了晋王的倒台。
    “杨邦基有才干,有胆识,是个不错的地方官,咱答应了他的请求,允许他收养李中岳的孙女。此外,咱打算任命他为太原知府,过几日便让他带着圣旨走马上任,替朝廷去安抚当地百姓。”
    朱元璋提到为国为民的杨邦基,心情似乎有所好转,便多说了几句,将杨邦基与李中岳的过往跟朱棣简单介绍了一番。
    原来,李中岳活着的时候,与四十三岁的杨邦基乃是忘年交。
    李中岳专情,一生只娶了一个妻子,生有三女两子。
    但他的长子、长女、次女、幼女生不逢时,五十多年前乃是元朝末年,一子三女不幸死于战乱、饥荒、疾病、天灾。
    次子在数年前死于风寒,得年三十九岁,膝下仅有一女,便是如今九岁的李瑶。
    李中岳视孙女李瑶为掌上明珠,极为疼爱,在他决定说服当地百姓联名写血书之前,就已经将李瑶托付给了忘年交杨邦基。
    所以杨邦基才会请求朱元璋,准许他收养李家唯一的幸存者李瑶。
    “父皇仁慈。”
    朱棣发自肺腑的言道。
    朱元璋顿了顿,随口问道:“你觉得,咱该如何处置你三哥?”
    这看似随意的一问,却让朱棣掉入了两难境地。
    如果他建议“法办”晋王,那么朱元璋必然会认为他不讲兄弟情义,对自家三哥落井下石。
    反之,若他强调晋王的功劳,打感情牌,建议从轻发落,以朱元璋的性子,定会认为他虚情假意。
    “你怎得不说话?”朱元璋追问道。
    朱棣急忙应变道:“三哥虽犯下不赦之罪,但他曾为国立功,尽到了守土之责,儿臣希望父皇可以对三哥从轻发落。”
    “既然是不赦之罪,又如何从轻发落?”朱元璋紧追不舍道。
    朱棣感觉后背有冷汗渗出,当即躬身低声道:“儿臣愚钝,亦不知该如何是好。”
    “你是怕咱猜忌你?”朱元璋面无表情道。
    朱棣低头道:“儿臣不敢。”
    “既然是由你负责调查你身世谣言一案,之后牵扯出你三哥,那么如何处置他,你必须给咱一个态度!”
    朱元璋十分强硬的命令道。
    他不想放过这次试探与了解朱棣的机会。
    “回父皇,儿臣认为三哥不能杀!”
    朱棣犹豫片刻后,目露决然,坚定的说道。
    ps:在已有确凿证据证明晋王谋逆且朱元璋已知的情况下,不杀晋王对朱棣来说利大于弊。下章会做出解释,兄弟们也可以猜猜是什么原因。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