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见山还是山
大河北岸的这座山,与前两日所爬的高山相比,显得矮而厚阔,张道陵远远看去,只觉得清光满目,黛色参天,只有山中腰处颜色比别处略显暗黑,想来就是那黑影藏身之处。张道陵心中欢喜,举步便行。他因有大蛇相救,自己又会卜卦,知是吉兆,是以心情一好,走起来更是生风,一路上渴了饮山泉,饿了食野果,未到中午,便爬到了要找寻之地。
迎面只见一块高三丈、宽五丈的黑色大石森然独立,坐落在山坳之中,也许是因为这大石太过高大,大石四周草木不生,下面也是黑漆漆的岩石,是以远远望来,此处最黑。
张道陵围着大石转了三周,也未发现有何怪异之处,心中本以为此处颜色发黑,必是有洞穴的缘故,哪知这里只有孤单单一块大石头,四下无任何洞穴可寻,心中那种喜意,顿时去的无影无踪。
他在地上休息了片刻,有了些力气,仰望这块大石,心想此石我四下看了,只有上面未看,反正我已爬到此地,索性想法子爬上去,在上面看看,也算是不枉此行了。
张道陵想到这里,便寻找上去的地方。一下子被他发现大石上有几处斧砍锤凿的痕迹,像是有人在这大石上动过什么手脚。他心下大奇,心想难道曾经有人想移动过这块大石吗?这大石如此巨大,又地处偏僻之处,移它又有何用?他越想越是好奇,于是沿着斧凿之处,慢慢地爬上大石。
到了上面一看,只见大石上面颇为平整,中间一块微有下凹处,长满青苔。那青苔长得稀密不一,张道陵上前细看,依稀是人刻上去的字迹。
张道陵擦净后细细辩认,一一念道:“王屋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当年吾已年满九十,举家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遂率子孙荷,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至挖此石,举三秋只动一毫,河曲智叟曾笑而止吾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吾则对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上天被吾之诚心感动,移走此山于雍州之南部。吾死之后,上天感我心诚,命我作王屋山神。然则吾献力最少,得奉最多,独居神位,愧哉憾哉!”
张道陵读完,心神激荡。心想此人以九十岁高龄,秉持济世之心,不畏世人俱难之事,践行自认能行之志,带领家人,众志成城,得感天动地,得移此山,事后不为己得封神而喜,反为出力少而愧,真乃圣人也。自己一心求仙,虽是也想得道后济世救人,但何尝不是也图自己能够逍遥自在呢?他想到这里,不由地心生愧意,便下了大石,对着大石恭恭敬敬地说道:“小的张道陵,一心求道,自以为上能济世,下能善身,今晓山神圣迹,才晓得为仙之道。”说完又对着大石又拜了四拜,才默默下山而去。
他一边下山,一边想大石上的那些字,心中自己曾入山遇仙童,但自己浑然未知,错过机缘。如今有心找寻,却再无机遇。自己虽是近百岁之人,但身如二十,全赖当年观棋所赐,是以求仙之心日盛,如今在此看到了愚公所留神迹,心智大震,不断地自问:“我若处此,当有何道?”
他心中思绪万千,一时无法理清,又看自己身处群山之中,山峰林立,近看横为岭、竖为峰,远看高低各不相同,隐在云雾之中,竟觉得山不是山,而成了自己难悟的重重心中迷团,忽重忽轻,可思而不可得,他心下烦闷,索性不分方向,只是埋头下山去了。
他下得山来,心中始终思潮澎湃,身如柳絮无主,只管顺河逆行而上,河水越向上走越小,渐而成溪,他尤自不理,只是顺流上,不知不觉间来到一颗大树之下,只见这大树高可参天,树干粗大,差不多要五六个人才能合围。
仰首望去,只见树叶虽是黄多绿少,但巨大的冠幅如一张金伞般遮天蔽日,秋阳只得在密匝匝的枝叶间,投下点点光斑。
张道陵拾起一片随风而落的黄叶,只见叶子呈扇形,心道此树仍是银杏树了。再看四周,只见树旁百米处,自己顺着而来的小河已至尽头,变成一眼泉水,被许多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巨石环绕其间。
他来到泉边,只见泉水清浅,倒映着蓝天白云、巨树大石,再加上自己一幅布满灰尘,尽显沧桑的脸,张道陵心中顿生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之感。
他感慨了一会,又喝了几口泉水,只觉这泉水清洌可口,精神也为之一振,想起愚公所留之言,又看此处清静,此泉清凉,正是宜人之地,心想这些日来一路奔波,风尘仆仆,此处又寂静无人,正可在此收摄精神,日夜作息,群居独处,反思自己所见所得,以求澄清杂念,心神宁静与专一。
他本就是率性而为之人,想到这里,立马来到树下,盘膝而坐,静思愚公之言,感悟世间之事。
他脑海中反复体会愚公之言,心道这圣人以九十高龄,不畏世人俱难之事,践行自认能行之志,一心移山。自是内心坚强,心有所想,即为所行。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而正是这心存善念,并知行合一,才最终感动上天,成其不可能成之事,这不就是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参天大道吗?看来道乃心中有良知,身在知中行。愚公正是因为有此良知,才可以和天地会通,从而成为王屋山神。
他越想越是兴奋,只觉自己所悟之道,可视作是天地之心、宇宙之心。这个心,就是天性,就是大道。正是大道,才赋予了天地鬼神万物的存在,才是创造万物之源。对于凡人来说,就是天赋予人的善性。自己心上良知,正是大道在自己心中所现。心上良知,既是自己本性,又与天理无别,仙人正是因为有此良知,就可以和天地宇宙沟通。自己只要修行中以“致良知”为己任,劝世人向至善的道德本体的复归,则可“人胸中各有个圣人”、“人人皆可成尧舜”。
金乌西坠,明月又升,昼夜交替,不知不觉已过了三天三夜,这些日子,张道陵冥思苦想,待到第三夜,明月照树下,清风徐徐来,他忽然间参透了自己所想的“良知致行”之旨,打通了长期横阻在求仙目的和修真之间的关隘,悟通了“修真”与“修心”之间的关系!
他在银杏树下的这一悟,超脱了生死之念,想到这里,张道陵边笑边自语道:我这一点良知,是自家的准则。意念著处,我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我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便是了。
想通此节,他又起身对着高山、明月、巨树、清泉依次拜了三拜,这才倒身睡去,直睡的畅快之极,待到明日当头,这才醒来,起身四顾,只觉天高云淡,群山巍峨,自已也神清气爽,看四周山水宁静,树上虽有黄叶不断地顺风飘落,有的落入水中,飘摇一会,却又顺波远去。清澈的泉水,倒映着远处的高山白云,白云变幻不定,可青山依旧在,如幻如梦。
再抬头看山,看水,只觉得山仍是山,水仍是水,自己却像是在这山水中洗涤完灵魂,心神变得独立、清澈和宁静,心道世间之事,一切无可无不可,此前自己只为求道而求道,这山水自已看来是山水,也不是山水。
如今自已为自己树了“知行合一”之念,修行中以“致良知”为己任,则顿觉得这山水仍是山水,远观近赏走进走出,均与自己无关,此前执迷是或不是,现在却可在之间来去自由。别了此山此水,我还是我。想到这里,却觉得肚饿,于是又作别银树清泉,下山而去。
(本章完)
第44章 见山还是山
同类推荐:
仗剑斩桃花、
美人仙尊的小玩偶丢了、
龙使[御兽]、
执子之手gl[修真]、
国民女配之抓鬼天师、
病美人师兄有尾巴、
地府团宠五岁半、
宿敌竹马竟成我道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