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六百一十六章 《寰宇通志》

第六百一十六章 《寰宇通志》

    朱祁钰看着贺章,无论都察院下场如何,贺章这个人,朱祁钰还是非常满意的。
    贺章曾经用两个字,把朱祁钰给得罪过,当初大明天子甚至想过,直接把贺章给剁了。
    当年贺章弹劾胡濙无德, 胡濙坦然接受反唇相讥,后来京察时,贺章就被外放到了云贵川为巡按御史,在离京之前,刘吉为贺章践行,贺章喝多了, 说过一句:倍之。
    如何破坏新政,并不是明面上违背政令,而是借着忠君之名,加倍履行。
    比如大明官厂特区之事,真的倍之,借着凿山伐石之禁,大明立刻就会变成翻版的大宋朝,两百文买一斤煤炸,到那时候,朱祁钰什么新政都是摆设。
    万历十三年,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觉自己的风停了,雨停了,他又行了,废除了张居正包括考成法、一鞭法等一系列的新政。
    仅仅过了三年,万历皇帝就察觉出不对劲儿,他收不上来钱, 也收不上来米粱,国帑内帑的粮钱如同泄洪一般减少。
    万历皇帝就把主意打到了西山煤窑的头上, 打算分一杯羹,借着内承运库入不敷出的名义,顶着着乾清宫的名头,设了官窑六百多矿坑,这还没开始,立刻就有人不愿意了。
    柴米油盐,柴字当头,京师百万之众,这一日煤炭所需几何?利益又有多么庞大?
    万历皇帝本来打算分一杯羹,结果这乾清宫官窑刚设,立刻就开始有人兑自己手中的煤窑给皇帝,几乎是半送。
    万历皇帝龙颜大悦,结果这开井挖煤刚开始,京师煤价一日高过一日。
    朝臣们天天上奏请旨皇帝天潢贵胄,不要与民争利;窑民们整日里挖出的煤堆积如山,西山煤窑却没有银钱发劳动报酬;京师缺煤少炭,甚至闹出冻死人的消息。
    皇帝亲自开矿,一地鸡毛。
    最后万历皇帝只能妥协,革罢了乾清宫官窑, 在卢沟桥设了税监抽分,不再自己动手挖煤。
    这税监后来又闹了几十年的光景, 直到天启年间收回了天下税监太监, 才算是了结此事。
    万历皇帝斗败,腿脚不好的他,大过年的就收到了御史一封指名道姓骂他这个皇帝的酒气财色疏,把万历皇帝骂的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
    万历皇帝大怒,招来了申时行奏对。
    申时行是文渊阁首辅,也是当初是张居正的佐贰官,本来申时行的性格远不如张居正刚强,混一天是一天的性子,申时行又亲眼看到了张居正求荣得辱的下场,自然更加不乐意为万历皇帝收拾人。
    申时行喜欢和稀泥,喜欢斡旋。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万历三大征是大明最后的余晖,之后萨尔浒之战被努尔哈赤打的大败,大明亡国颓势,就此铸成。
    万历皇帝在他失去了张居正后,压根斗不过群臣,眼不见不净,干脆不上朝了。
    倍之,是一种很可怕的手段。
    贺章对这种事门清儿,但是作为都察院总宪,风宪言官清流之首,贺章从来没有在这方面伸过手,更没有带着人倍之。
    “准了,贺总宪竭力施为。”朱祁钰看着贺章那空荡荡的半个袖子,也不知道这个独臂大侠,到底能不能把都察院收拾停当。
    于谦、胡濙、贺章等人判断无误,大明皇帝正在逐渐失去对都察院的耐心。
    整個大明都在夏序之中,生机勃勃,都察院整日里把自己埋在冬序之中,跟不上趟儿。
    贺章所言的申严监司送迎之禁,就是严禁过路官员迎来送往。
    各地巡抚、镇守、地方三司、各府知府、知县事、粮官等等,在官道驿路上走的时候,如同土匪过境,甚至比土匪更甚。
    比如一地巡抚至地方巡查,按照当下大明风气,至少要迎来送往三五十里,像巡抚、镇守、地方三司,至少要百里出迎。
    驿站、地方官还要准备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看的伺候,最后走的时候还得封厚厚的路资盘缠,聊表寸心。
    到底有多厚,最少都是千两打底。
    这些个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看的,路资盘缠,百分之百民脂民膏。
    贺章找了一件很麻烦的事儿,这件事很难办,但若是能办好了,的确能够肃清都察院风气,那大明的吏治可以再上一层楼。
    朱祁钰对贺章也很有信心,此人有手段、有心计、有能力,而且还能用到正地方。
    “臣谢陛下隆恩。”贺章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看着胸前的金色奇功牌,这是他用功绩换来的,而不是靠手臂,他挺直了腰板。
    都察院既然到了他手里,他绝对不会让这帮虫豸再这么无所事事下去!
    朱祁钰并没有怪罪贺章之前作为意见领袖,借着华夷之辩兴风作浪,政见不合罢了,上谏,这本就是都察院的职责,而且是很多朝臣、大明百姓的朴实的观点。
    公车上书,疏通言路本就是都察院的本职工作,贺章若是连这种程度的意见都不敢表达,这总宪的位置他也不配坐。
    “臣有本启奏。”都察院监察御史倪敬、盛昶、杜宥、黄让、罗俊、汪清等六人站了出来,倪敬朗声说道:“府库之财不宜无故赐予,游观之事不宜非时而行。”
    朱祁钰打眼望去,这几位监察御史都是朝中清流,这两句说的很好,不随便赐予财物,出游玩乐之事,不能非时而行,总不能中秋节不赏月去踏青不是?
    清流总是如此,说着一些看似有道理把皇帝当傻子的废话。
    朱祁钰耐着性子听着这五位御史的唠叨。
    倪敬继续俯首说道:“往日以斋僧,屡出帑金易米,不知栉风沐雨之边卒,趋事急公之贫民,又何以赈济?”
    “近又作龙舟、造燕室、设灯市,营缮日增,嬉游不少,此非养圣躬之道。”
    这是指责朱祁钰清明、重阳、中秋大肆操办,花费过多。
    朱祁钰有些不耐烦,他花的内帑的钱,国帑的钱他一分都没动过,花自己的钱,让百姓热热闹闹的过中秋,这也有错了?
    又没吃他们家的大米!
    倪敬继续朗声说道:“臣乞请罢桑门之供,辍宴佚之娱,止兴作之役,宽直臣之囚,此亦百昭圣德之为!”
    大明的奏疏的确都是文言文,大明的奏疏甚至连个句号、逗号都没有。
    因为那是公文,公文必然有其严肃性,朱祁钰推广俗文俗字,但是从来没有要求公文用俗字俗文。
    但是大明非公文的奏对,基本都是俗文俗字,只有这些个清流,喜欢这么咬文嚼字。
    桑门,其实就是佛道僧侣道士,停桑门之供,就是停止给僧侣道士银钱,把这些钱用到赈济灾民和正事身上。
    朱祁钰把正统年间,大隆兴寺的国师杨禅师,赶到了漠北感化瓦剌去了,又把大隆兴寺整个翻盖成了现在的五堂之地。
    停桑门之供,并无不可。
    至于宴佚之娱,朱祁钰天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哪有什么娱乐,他搞了个大灯会让百姓热闹,他自己都没去看一眼。
    “所请皆准。”朱祁钰坐直了身子看着倪敬这五位御史,同意了倪敬所请。
    朱祁钰靠在宝座上,带着几分睥睨的目光审视着这台下五位御史,他已经准了几人所请,可看这架势,似乎还有话要说。
    果然不出朱祁钰所料,倪敬出列俯首说道:“陛下寰宇通志迟迟未曾修成,所耗靡费,臣请旨革罢此事。”
    寰宇通志,景泰元年,文渊阁大学士陈循请旨修书,按照两京一十六省分类,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古迹、人物、户、丁等三十二门记录大明天下的一本志书。
    后来陈循因为儒袍上殿之事乞骸骨致仕,这件事就落到了商辂的头上,商辂的学问是没的说,毕竟是大明历史上唯一合法的三元及第者,另外一个三元及第的黄观被朱棣给取消了。
    朱祁钰嗤笑的说道:“此事已进行了七年,马上就第八个年头了,成书一百九十余卷,马上就修完了,你跟朕说,为了省钱,革罢此事,那朕之前的钱,不是白花了吗?”
    寰宇通志因为大明新加入了靖安和琉球两省,修起了的确是麻烦了许多,商辂已经尽力了,至于花钱,真没几个钱,七年时间,也就花了不到二十万银币。
    倪敬仿佛知道皇帝要这么说,俯首说道:“臣无能不任翰林,不知书将修成,臣知罪,还请陛下宽宥。”
    “只是,陛下,此书应署名何人所著?”
    朱祁钰眉头紧锁,他似乎品出了许多味道来,他笑着说道:“商辂主持编纂,自然以商辂为名。”
    倪敬快问快答的说道:“那陈循陈芳洲名落何处?这寰宇通志非一旦一夕编纂,本就是陈循据永乐年间集录的地志,编纂整理。”
    朱祁钰一副果然如此的样子,这五名御史的目的,就是借着给大明省钱的路子,绕一个九转十八弯,引出陈循之事。
    寰宇通志是大明志书,要是给陈循署名,这是朝廷修的书,自然要给陈循一个官职,就需要把陈循召回朝堂,礼聘履仕,大明亦有察举制,当初儒袍上殿的事儿之后,朱祁钰也没有革除陈循功名。
    其实陈循就是那种老学究,即便是从朝堂致仕,但是一直在国子监和翰林院履任教习,德高望重,除了儒袍上殿这事做的太差,这些年陈循并没犯什么错。
    当年朱祁钰废稽戾王太上皇帝号,大年初一废朱见深太子位,王直当时不肯签字,还是陈循摁着王直的手签名。
    陈循好歹是从龙之臣,若是知道改悔,把陈循召回来并无不可。
    虽然朱祁钰特别烦陈循唠唠叨叨,但陈循修寰宇通志的确是立了功。
    书修成了,不用这些御史们逼逼赖赖,朱祁钰也要把陈循召回来,在寰宇通志上署名,这是陈循在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读书人,著书立传是一生锁王。
    朱祁钰愈加烦躁,厉声说道:“以后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绕这么大的圈子做什么?!”
    他就看不惯这些御史言官们说话兜圈子的样子,这已经是第二次了。
    “退朝!”朱祁钰懒得理会这五个人,站起来一甩袖子,选择了退朝。
    朱祁钰忧心松江、常德、镇江三府之地死了七万七千余人瘟疫,在朝会结束之后,立刻到了文华殿廷议。
    若是这瘟疫在江南大肆传播,李贤和李宾言可不就是吃训斥那么简单了。
    朱祁钰得杀了他们,以谢天下。
    于谦作为大明养鸽人,鸽路的控制人,对三地的疫情了解颇深。
    沈翼两个手一并,滴水不漏,朱祁本来还担心沈翼不懂大局为重,结果廷议开始,沈翼这次瘟疫安抚之事,却极为大方,所议钱粮,需国帑所出,无所不应。
    沈翼不傻,和内帑吵架锱铢必较,那是户部国帑职责所在,要是安抚之事弄的鸡零狗碎,民乱四起,他这个户部尚书刚转正,怕是要干到头了。
    沈翼颇为激动的站起身,面目狰狞的大声说道:“陛下,臣以为还是得军管!”
    “臣这头儿又出粮又出钱,到了地方,这帮地方豪绅和地方官吏,沆瀣一气,这钱粮又有几分!能落到百姓手里?”
    “臣信陛下的京军,更信陛下的天子缇骑,臣不信这帮地方官。”
    “军管吧,陛下!”
    廷议之上,沈翼极为激进,他太抠了,比金濂还抠的多,朱祁钰和沈翼打交道都极为头疼,说他是只进不出的貔貅。
    这钱粮户部国帑出了,但是用不到正地方,他一万个不答应。
    京官对地方官有天然歧视,死了七万众的大疫,纵观大明建国八十余年,这也是最多的一次,这种状况,实在是让沈翼对地方各府官吏,没有任何信任可言。
    不肯好好干,沈翼的意见是:直接掀桌子!
    什么狗屁绅官勾结,什么狗屁的地方做大,什么狗屁的欺上瞒下,既然敢搞出这么大的动静,直接把刀子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也就知道了,大明的天只有一片,那就是陛下!
    宁阳侯陈懋思虑再三,坐直了身子说道:“陛下,臣去一趟吧,江南臣比较熟悉。”
    陈懋也颇为赞成军管,而且打算亲自去。
    大明京军彪悍强横、军纪严明,陛下对京军格外恩厚,大明京军将校等基层军官也出自讲武堂讲义堂,天子门生。
    陈懋在福建搞了很久的农庄法,这次军管,可不是请客吃饭,那必然是人头滚滚,血流百里。
    陈懋也有点恼火,正统十三年起,福建百万之众民乱,兵荒马乱的都没发生这么大规模的疫病,这三府之地,死了七万余人。
    陈懋要亲自去看看,到底砍谁的脑袋,他亲自去剁下来。
    怎么看,沈翼这军管的进言,的确是良言。
    “于少保的意思呢?”朱祁钰看向了于谦。
    于谦俯首十分肃然的说道:“臣以为先让李宾言带着永乐剑,天子缇骑和四威团营指挥使杜郁,魏国公、宁远伯任礼,带着南衙三万京军直接三府军管。”
    “江南不缺钱粮。”
    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子。
    廷议之上,臣子一个比一个激进,于少保都等不及陈懋南下,直接让李宾言、徐承宗、任礼等人直接带着驻扎应天的三万京军上了。
    “要不加上松江市舶司、宁波市舶司的水师?这样就有九万众了,人少了不够用。”兵部尚书江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既然要军管,人太少了,实在是管不住。
    昌平侯杨俊跃跃越试的说道:“陛下,宁阳侯年事已高,七十高龄再下江南,臣以为舟车劳顿,疲惫不堪,臣自请前往。”
    杨俊真的快闲出病了!
    正好驻扎应天府的是四威团营,而他是四威团营的左都督。
    早知道京师这么无聊,他还不如在贵州跟徐有贞一起玩泥巴,疏浚水路,来的有趣,至少有事做。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