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三国之最风流 88 荀镇东巡行二州(十三)

88 荀镇东巡行二州(十三)

    徐荣是个老行伍了,其人勇猛敢战,治兵亦甚得方,要不然,他一个幽州辽东人,当年也不可能在主要由凉州籍兵将组成的董卓军阀集团,得到董卓的重用。
    因此,他部下的兵士,在他长久的操练之下,不但军容整齐,亦不仅阵法娴熟,而且无论是士气,或者实战,都可谓是一等之优选好兵。
    第二天,荀贞在徐荣大营的巡查,结果让他十分满意。
    尤其徐荣帐下的部曲将吴明、曲军侯夏庆两部,都是徐荣部的头等精卒,跟着徐荣转战多年的幽、凉老卒,压根不用演练阵势,只往那里一战,一股逼人的森然杀伐之气就油然散发出来,换是个寻常的百姓在这里,恐怕单单瞧上一眼,就会被这些虎狼之士给吓得双腿发软。
    这些幽、凉将士说话的腔调,不同於豫州兵,也不同於徐州兵,但因为荀贞对待他们一视同仁,和对待豫州兵、徐州兵一样,军饷、日常的赏赐,从来不曾少过,故此他们面对荀贞时,恭敬从令的态度却是与豫州兵、徐州兵别无两样。
    荀贞与徐荣说道:“令仪,他们都是卿的旧部,特别是幽州兵,跟着卿从幽州到洛阳,又从洛阳到徐州,如今离乡万里,远隔重洋,已有多年,并在可以预见到的较长的时间里,大概他们也很难回去家乡。我看他们,不乏年过三十,乃至四十多的,你作为主将,不能只日夜操练他们,也得注意和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啊!”
    徐荣没太听懂,说道:“注意和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荣愚钝,敢问明公此话的意思是?”
    荀贞笑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要给他们定个亲事啊。”
    徐荣为难来,说道:“明公,跟随末将从幽州到徐州的将士,差不多两千多人,加上凉州籍贯的将士,总计三千出头,这么多人,末将哪里去给他们寻亲?”
    “我给你提两个建议。”
    徐荣说道:“敢请明公指示。”
    “一个是按年龄和军职,先把年三十以上,犹未婚娶的别部司马、曲军侯以上之军吏的婚事给解决掉;再一个是,不是安置到广陵了许多的流民、黄巾降人么?本地的百姓若是不愿嫁女到军,你就从流民、黄巾降人,选合适的配给他们就是。”
    徐荣恍然大悟,说道:“是,是,荣这几天就着手安排。”
    “却要记住一点,不许强迫!”
    徐荣应道:“是,明公放心,荣断然是不敢行强迫此举的。”顿了下,又道,“何况说,就算是荣有强迫的胆子,王府君也不会允许荣这么做的!”
    荀贞笑道:“令仪,你是不是觉得我有些婆婆妈妈的?连你营将士的婚事,我都瞎过问?”
    “明公,这怎么能是瞎过问呢?荣营将士,能够得到明公如此无微不至的关系,是他们的福气!”
    荀贞说道:“令仪,‘有恒产者有恒心’。你营这些幽、凉籍的将士,家乡不在徐州,孤身从你到此,短则尚好,年月一长,难免就会生思乡之情。平时倒也罢了,但若等到来日,我军西往长安,迎接天子还洛阳,而与李傕、郭汜、樊稠等凉州诸贼将交战之时,说不得,你营将士的思乡之情,也许就会成为那时我军的一个隐患,故此,须得对此早做解决。所以,我才会叫你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及早把他们的婚姻大事安排好,以安彼等之心。”
    徐荣这才明白荀贞忽然关心他营幽凉将士婚事的原因。
    他佩服异常,说道:“明公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荣钦佩至极!”又由衷说道,“明公时刻不忘剿灭诸贼,迎天子还洛都,明公对大汉的一
    腔忠心,荣更是钦佩万分!”
    视察过徐荣军营,由王朗、李博、徐荣等陪同着,荀贞於翌日开始巡视广陵诸县。
    广陵郡的很多地方,都留着荀贞的记忆。
    每到一县,荀贞时常就会对王朗、李博,主要是徐荣,讲说些当时他在广陵郡治郡时的事。
    巡县到第五日,忽有一道军报从江水南边的九江郡送来。
    荀贞展开观看,军报说的却是:九江巢湖的水贼听闻了荀贞亲至广陵郡,不知怎的,居然误以为荀贞将亲自带兵过江,前去击讨他们,因是群贼震恐,或有出湖,去到九江郡府,主动再次向荀谌等表露忠诚的,或有甚至准备出逃庐江郡、江夏郡的。
    徐荣等人少不得奉承一通,说荀贞之威,乃至於斯。
    荀贞则是毫不以为意,看完军报,一笑置之。
    区区巢湖水贼,荀贞的确是没把之放在心上。
    巡县之余,他亦有关注扬州的情况。
    但是,他主要关注的是,值此荆州江夏郡吕布和黄祖形成了对峙,以及袁术、刘表都在故扬州刺史陈温死后,表现出了对扬州的觊觎之当下这个新的状况下,扬州几个郡的太守,有没有因此而产生新的政治动向,亦即,这个新的状况有没有扬州造成新的大的影响。
    扬州共有六郡。
    分别是九江郡、丹阳郡、吴郡、庐江郡、会稽郡、豫章郡。
    其,九江、丹阳、吴、庐江四郡的人烟较为稠密,但辖地较小。
    如最小的九江郡,南北最宽处只有二百里长,东西只有三百里长,但郡内设的县很多,十四个;再如扬州的名郡吴郡也是这样,面积大小与九江近似,同时县数也近似,亦是十余个。
    会稽、豫章两郡则是人烟稀少,但辖地很广,两郡都处在扬州的南部,会稽郡在东,豫章郡在西,两郡的面积加在一,差不多占了扬州整体面积的三分之二。
    除掉九江郡不说,扬州其余五郡的太守,现下丹阳郡的太守是周昕,吴郡的太守是盛宪,庐江郡的太守是陆康,会稽郡的太守是唐瑁,豫章郡的太守是周术。
    这五个太守,按照政治派系的话,大致可分三派。
    一个是丹阳太守周昕、豫章太守周术,他两人是同族,皆出自会稽周氏。
    会稽周氏虽然籍贯在江左扬州,但其族累二千石,如前所述,周昕早年就与袁绍的交情很好,他共兄弟三人,他的两个弟弟周昂、周喁(yong)现都在冀州,追随於袁绍帐下。
    既然与袁绍的关系这么深,周昕、周术两人自就是袁绍一派。
    一个是庐江太守陆康,陆康家也在扬州,其籍吴郡,陆氏亦扬州冠族。
    然与周昕等不同,陆康其族与北地名族的来往不算很深,陆康不是袁绍一党的人,也与邻州荆州的两大割据势力袁术、刘表没甚干系,他可以说是个忠臣,眼里只有天子,只认诏令。
    再一个就是吴郡太守盛宪、会稽太守唐瑁了。
    盛宪不必多说,此前姚昇还扬,为诸荀子弟聘妻的时候,他於就颇多助力,尽管不能说他是荀贞这一派的人,他之前给姚昇的帮助,更多的是为了左右逢源,借荀贞制衡陈温和丹阳等郡,但至少他与荀贞的关系还算可以。
    至於唐瑁,他与荀贞,或言之,与荀氏的关系就颇深了。
    唐瑁是颍川人,与荀氏同郡,并且他与荀彧还是姻亲。荀彧之妻唐氏,是颍川籍的宦官常
    侍唐衡之女,唐瑁正是唐衡的从子,其父故司空唐珍,是唐衡的弟弟。——唐家因为唐衡之故,发达至今,唐瑁还有个身份,便是被董卓废掉的那个少帝的岳父,其女是少帝的妃子。
    既是郡里人,两家又有姻亲,特别是今年扬州刺史陈温病故以后,唐瑁就日渐加强了与荀贞的通信往来。
    亦难怪如此,唐瑁之所以能得任会稽太守,靠的不是他本人的才干,是他女儿嫁给了少帝的背景,原先扬州有刺史,扬州各郡的情况还好些,现而今没了刺史,周昕、周术、陆康、盛宪,哪一个是等闲之人?又且此四人俱是扬州本地人,周昕、周术是会稽人,陆康是吴郡人,盛宪也是会稽人,就他唐瑁一个是豫州颍川人,——又外边袁术、刘表对扬州俱虎视眈眈,处此其间,唐瑁不免形影单吊,时刻惶恐不安,出於自身计,他也只能主动地向荀贞靠拢。
    五个郡太守的政治倾向本是如此,於当下吕布、黄祖对峙和袁术、刘表俱皆觊觎扬州的情况下,要说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新的政治动向,倒也还是有的。
    那就是:不管是袁绍那一党的周昕、周术,抑或忠於朝廷的陆康,又或近类荀贞此派的盛宪、唐瑁,他们无一例外,俱对袁术和刘表的觊觎表现出了抵触。
    与荆州接壤的庐江、豫章两郡,两郡的太守陆康、周术,不约而同地都在其郡西部邻荆州的地段,布置了重兵。明眼人一看,就知他俩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显然是为防备荆州入侵。
    遍数汉家诸州,也只有扬州,而下的诸郡太守多是本州人。
    这个现象说明了两件事。
    一件是,扬州士民比较排外,换言之,扬州本地的大姓在本地的势力比较大,因此只能用其本州的右姓冠族名士,治理其本州。
    ——事实上,早前扬州诸郡的太守还是不乏外州人的,州内诸郡太守多为本州士人,这是灵帝以后逐渐多见来的。
    一件是,郡太守多扬州本州人,那么即便他们内部会出现派系,可当面对外州威胁的时候,就像现在,他们却是有可能做到团结一,一致对外的。
    且不必多说。
    巡县的同时,荀贞摸清了扬州各郡太守现今的政治动向。
    尽管对周昕、周术、陆康、盛宪这四位籍贯扬州、又任职本州的郡太守,他颇是怀有略微的忌惮之意,可却也放下了“万一被袁术或刘表染指扬州”的这个担忧。
    他交代王朗,说道:“君在广陵,宜多闻扬州事,无论大小变化,当即刻传报我知。”
    王朗应诺。
    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已到年底。
    广陵诸县已经巡毕,荀贞想要赶在明年的正旦前回到郯县,就没在广陵再作停留,即离郡还郯。王朗、李博、徐荣等送他到郡界乃止。
    广陵郡的最东北角,有约六十里的地段,与东海郡接壤,但这个位置太偏了,再往东就是海,荀贞因没有选择走这条路,选了沿广陵郡腹地的渎水北上这条路。
    走这条路,就需要先过下邳郡的东部。
    出了广陵郡,重新入到下邳郡。
    渡过淮水,刚行不远,离东海郡界还有百十里地时,一道军报送至。
    仍是兖州荀攸送来的。
    还是冀州兵与黑山军交战情势的报告。
    军报上写道:“袁本初率兵出邺,与淳於琼部合,进进山,与张飞燕部战於真定。张飞燕召四营屠各、雁门乌桓相助,精兵数万,马数千匹。袁本初初战不胜。”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