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滔天、风雨之飘扬中,汉室走到了中平五年的八月。
这一月,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就是朝廷设立了西园八校尉。
西园八校尉的设立,表面上来看是因为当今天下动荡,贼兵四起,连京畿之地都时闻贼患,今年初,太行山西麓又兴起了黄巾的余部“白波军”,威逼司隶校尉部,故而朝廷设立八校尉,以此来增强洛阳的防御,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八校尉的设立却是改变了洛阳的军事格局。
前汉的时候,京都长安的戍卫军主要是南军与北军,入到本朝之后,光武帝精兵简政,不但减、省地方州郡的驻军,而且大力压缩京都的禁军,最终形成了以“北军五校”为主的戍卫部队,在禁军的人数上远比前汉要少,即便加上诸如虎贲中郎将所属的虎贲与羽林、执金吾属下的缇骑与持戟、卫尉所领的南宫卫士与北宫卫士等,以及掌洛阳十二城门的城门校尉所部,整个儿加到一块儿,本朝的京都戍卫部队也只不过只有一万两三千人左右。
现而今,朝廷增设了西园八校尉,虽然荀贞只是从简报上知道了此事,尚不清楚西园八校尉所统的具体兵马数额,但以“北军五校”各校尉所统之兵力推测,这西园八个校尉所统之总兵力怎么也得在六千步骑上下,——“北军五校”中的屯骑、越骑、步兵、射声四校尉皆“领士七百人”,长水校尉所领较多,千骑上下,以此推之,即便西园八校尉各自所统之兵力皆为七百人,加到一块儿也有五千六百步骑,前汉时长安的禁军最盛时约有十万步骑,而本朝总共只有万余人,原本的万余禁军之外,忽然多出了五六千步骑,几乎相当於原本禁军的一半还多了,可以想见,西园八校尉的设立,对洛阳旧有的军事力量格局必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此前之所以会出现党锢之祸,归根结底,便是因为士人对洛阳的武装力量掌控不力,在军事上被宦官集团压了一头,所以才有窦武、陈蕃等人之死,才会有第一次党锢的出现,士人在这方面也是吸取了教训的,——袁绍出仕之后,第一个得到的朝廷职务是侍御史,经过短暂地过渡,他马上就被升迁为虎贲中郎将,可见他对兵权是非常看重的。
既然士人吸取了教训,袁绍也非常地看重兵权,那么在西园八校尉的人选上,袁绍自然要联络朝中的盟友,为士人争取最大的利益。
如果能把这一支新设的六千步骑上下的部队掌握在手中,至少士人们就不用太担忧宦官集团会再次利用军事打击来摧毁他们了。
只是,袁绍能够看到这一点,宦官集团自然也能够看到这一点。
所以,荀贞尽管远离朝堂,不知西园八个校尉的人选是怎么出来的,但只从名单上却就能够看出,必是经过了一番士大夫与宦官的激烈角逐。
八个校尉里,既有蹇硕、冯芳这样的宦官集团之重镇,也有袁绍、曹操这样的士人集团之干将,不过,虽说袁绍、曹操等人得以跻身入八校尉之列,在这场角逐中,最后的赢家却不是士人,而还是宦官。
因为八校尉中最重要的职务——上军校尉,被蹇硕得到了。
上军校尉,顾名思义,是八校尉中的第一位,总管各军,余下的七个校尉都得听命於他,蹇硕深得今天子之信用,本身壮健有武略,因此被今天子亲自任命为此职,——“虽大将军亦领属焉”,即使大将军何进,也得听受他的命令。
说及曹操,他虽然前时闹情绪,不肯接受朝廷的任命,没有去东郡上任当太守,可这一有了西园八校尉这等实权差事,他却是毫不费劲地就登列其中了,不用说,这肯定是他父亲曹嵩给他运作的功劳,曹嵩既是宦官之后,又是天子面前的红人,去年刚拿了一亿钱买了个太尉之位,就冲他的家世、他出的这份钱数,宫中的宦官和今天子也得给他个面子,给曹操一个校尉之职,而且这个校尉还不低,仅在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和下军校尉鲍鸿之下,位列八校尉之第四,是为典军校尉。
荀贞看完简报,递给在侧的荀攸。
荀攸看完,叹了口气,将之放到一边。
荀贞问道:“公达缘何慨叹?”
“朝廷设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袁本初以下,皆归其节制,便连大将军亦得听受其命。……君侯,宦者之势,更胜於前了啊!”
荀贞听弦歌而知雅意,笑道:“公达可是在为我担忧?”
宦官的势力更胜於前,这句话的潜台词自然就是:如果诛灭了邺县赵家,荀贞将要面临的风险怕是会比以前还要大了。
荀攸默然片刻。
荀攸熟悉荀贞,也知道荀贞是个一旦做出决定就轻易不会再做更改的人,更何况“诛赵”这件事荀贞谋划了这么久,时至今日,邺县赵家违法乱纪的罪证也收集得差不多了,而且如宣康、陈到、栾固等人也都已知此事,料来荀贞是绝不会放弃的,所以他也干脆放弃了劝说荀贞的打算,笑道:“君侯所谋者,大事也。自古谋大事者不能惜身,攸虽鄙陋,亦知此理。”
“公达,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因为如今阉宦之势更胜往昔,所以我才更要诛灭赵家!我如不为此,则天下士人之气何以复振?”
荀贞嘴上说得慷慨,心中却是惋惜。
不是为他自己惋惜,而是为袁绍、何进惋惜。
穿越之前,他不明白何进、袁绍为何要召董卓等各路兵马入京,但现在,随着对朝廷局势、洛阳局势的越来越了解,他却是明白了何进、袁绍为何会不约而同地不肯听从别人之劝谏、执意要召董卓等兵马入京的主要缘故了。
有窦武、陈蕃身死兵中的前车之鉴,何进、袁绍在谋诛宦官的时候,当然首先会考虑到军事力量,京都的禁军本来就大多被掌控在宦官的手中,好容易朝廷新设西园八校尉,可这一支新设的武装力量却又被宦官拿去了,这么个情况下,政敌手中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多,而自家却越来越处下风,那么为了不重蹈窦武、陈蕃的后辙,只有从外召兵入京。
换个角度想一想,设若这一次袁绍能够得到西园八校尉的兵权,如果袁绍当上了上军校尉,那么有了这五六千生力军在手,也许在谋诛宦官的时候,袁绍就不会执意要召唤外兵了。
不过,袁绍也许不会再召外兵,何进却就说不定了。
何进和袁绍虽是盟友,然而一个是外戚,一个是士人,两个人在政治利益上也是有矛盾的,只不过在面对宦官时,他两人在政治利益上的矛盾变成了次要矛盾,可一旦袁绍掌握到了足够的兵力,他两人的矛盾却极有可能会浮出水面,那么这个情况下,袁绍不会再召外兵,何进为了抗衡袁绍,却说不定还会坚持召外兵,也即主要是由董卓、丁原这些非士人出身的武人所统之部队入京。
总而言之,汉室已然老朽,只手难以回天,就算出现小小的变动,最终料来也是难以改变董卓入京乱政的结局。
荀贞推演过很多回,除非何进、袁绍精诚合作,同时他两人掌握到足够的兵权,只有这样,才大概不会有董卓入京之情况的出现。
可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要怪只能怪何进、袁绍各有政治利益,要怪只能怪何进、袁绍都没有认识到董卓的危害性。
事实上,现在就算是把荀贞放到何进或者袁绍的位置上,他也想不出破解这个局面的办法,不错,他可以和对方精诚合作,可问题是对方有着对方的政治利益,对方却绝对不会和他精诚合作。
可以这么说,在西园八校尉设立之前,如欲诛宦,袁绍、何进到最后已经必然会走上召外兵入京的路,在西园八校尉设立之后,他两人更会走上这条路了。
历史固然是有偶然,但在大势面前,在个人之力不足以改势之前,更多的却是必然。
荀攸见荀贞面带思索之色,问道:“君侯,在想什么?”
荀贞不能把对历史的推演告诉他,回答说道:“我在想,邺县赵家的罪证收集得足够了,什么时候动手最好?”
荀攸不知道历史的走向,对此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在他看来,既然罪证收集够了,那么早晚动手都可以。
荀贞心道:“我记得西园八校尉设立后不久,今天子就崩了,随后便是袁本初诛宦。只是,虽然在印象中,西园八校尉的设立和袁本初诛宦之中的间隔时间不是很长,却记不得到底是多久,我是在今年底前动手,还是等到明年再说?”
今年动手似乎有点早,看现在的局势,今天子今年怎么也是崩不了,袁绍今年也肯定是诛不了宦的,明年年中前后动手应该最是合宜,不早、也不晚,既不影响扬名海内,也不会因为逃亡江湖太久而失去太多的实力,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
如果说推演京都局面得出的结论是荀贞认识到了历史的必然性,那么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荀贞认识到了历史的偶然性。
八月底,荀贞接到了一封信,信是冀州刺史王芬写来的。
荀贞初时以为只是一封寻常的私信。
他与王芬同为士人,王芬又是党人的领袖之一,是他的前辈,在讨击张牛角、张飞燕之战中,他二人也算是有过一段交情,所以平时时有书信来往。
但在看过了信的内容之后,荀贞却是大惊失色,急把荀攸、程嘉召来,把王芬的信出示给他两人看,说道:“方伯必败。族赵家者,在今日也!”
——
1,东汉的京都戍卫部队。
汉魏之际的王朗曾在给魏文帝的上书中提到:“旧时虎贲、羽林、五营兵及卫士并合,虽且万人”。
84 诛赵家者在今日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
启明1158、
抚宋、
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
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重生后嫁给废太子、
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