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皇兄何故造反? 第五百七十一章:天子无所不知

第五百七十一章:天子无所不知

    徐有贞在朝中的存在感并不算强,毕竟,他只不过是翰林院一个区区侍讲而已。
    就算当初在最危急的时候,曾经提议过南迁,但是时过一年,瓦剌都已经被打退了,太上皇也已经归朝了,朝堂上发生了这么多的大事,哪一个都比一个被边缘化的翰林侍讲,要值得关注。
    所以,他这个人,自然也早就被大家所遗忘了。
    何况,他还改了个新名字,就更没有人认识他了。
    不过,当翰林院的序列当中,站出来一个青年官员领旨谢恩的时候,有不少大臣便认出来了。
    这不是陈循的得意弟子徐珵吗?
    怪不得,据说前段时间,工部修建大渠,这个徐珵,哦不,徐有贞有大功劳,但是一直没有被升赏。
    却没曾想,在这个时候顶上用了。
    翰林侍讲是正六品,右春坊大学士是正五品,妥妥的擢升,何况,右春坊大学士这个五品,可和别的五品官员含金量不同。
    这回,这个徐有贞算是走运了,有消息灵通的人,则是立刻将目光移到了陈循的身上。
    要知道,这个徐有贞据说在翰林院的日子可不怎么好过,但是,他的这位老师,工部的陈尚书,可是一直在想法子将他外放出来。
    如今,徐有贞真的被重用了,只怕,跟这位陈尚书脱不了关系,还有思维发散的,直接将杜宁刚刚的表态,归结为要将徐有贞塞进东宫。
    众所周知,杜宁和陈循也关系匪浅,所以,理所当然的,大家都纷纷感叹,这位陈尚书为了自己这个弟子,真的是煞费苦心啊……
    熟不知陈循在一旁,心中也是疑惑万分。
    事实上,从刚刚于谦开口说,设衙而不备属僚的时候,他心就凉了半截。
    如果说东宫的人员齐备,那么从三品詹事到七品主簿,至少能有二三十个的官位出现。
    一次性调拨这么庞大数量的官员,除了翰林院这种本就是用作人才储备的清贵衙门,没有别的衙门支撑的起。
    如此一来,他不用做什么,就能完成自己在翰林院的门生从观政到参政之间的转变。
    但是,被于谦这么一打岔,这个盘算自然也就被打消了。
    只设主官,那么太子府詹事,肯定是要由重臣担任的,这毋庸置疑,左右春坊大学士,也必然要抽资历深厚,学识出众的人来担当,剩下一个司经局洗马,又顶的什么用。
    失望当然是有的,但也只是片刻,陈尚书就收拾好了心绪。
    毕竟,这不过是他随手为之的尝试而已,成了最好,不成也无妨,这种程度的失败,他经受得起。
    但是,谁曾想,竟然又闹了这么一出。
    对于徐有贞,尤其是在修筑大渠之后,陈循打心底里觉得人才难得,所以,变着法的想要拉他一把。
    但是,陈循更多的是觉得,这个人对于各种实务精通无比,所以一直盘算着,想要将他外放到工部,当自己的得力臂助。
    所以,在给天子的举荐奏疏上,他也一直都是这么写的,可谁想到,这怎么忽然就被调到东宫去了……
    陈尚书心中一头雾水,感受到四面八方的或明或暗的目光向他投来,脸上却始终带着淡定自若的笑意。
    这个时候,即便不是他的盘算,也得装作是他的盘算。
    不然的话,可太跌份了。
    所幸,徐有贞也的确是他的门生,他能进东宫,而且是做右春坊大学士这种官职,也算是好事。
    底下人心思各异,朱祁钰却并没有在意。
    待徐有贞等四人谢恩之后,他再度摆了摆手,于是,成敬从御案上抽出两份奏疏,然后走下御阶,分别交到于谦和俞士悦的手中。
    紧跟着,御阶上声音再次响起,道。
    “于少保,俞次辅,你二人的奏疏,朕已准了,诏旨已经拟好下发到了六科。”
    “自即日起,俞山调任吏部侍郎,项文曜调任兵部侍郎,方杲调任武库司郎中,洪常调任为武选司郎中,叚寔调任为职方司郎中。”
    “另外,擢吏部员外郎沈敬为武库司郎中,命东阁大学士李实为兵部侍郎。”
    “兵部呈递上来的关于边境军屯的奏疏,朕也看过了,下朝之后,朕会明发到各衙门,年底封印之前,朕要兵部拿出一份详实可行的,清查军屯的方案,可能做到?”
    这又是一个足以震动朝野的重大消息。
    于谦上奏举荐的那几个人,朝中自然早就有所流言,甚至于,有不少科道,已经上了奏疏弹劾于谦,就等着廷议了。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天子竟然趁着东宫出阁的廷议,直接就把这件事情抛了出来,而且,并非是商议,而是直接下诏。
    听听天子说了什么……
    “诏旨已经拟好,下发到了六科”!
    这意思就是,已成定局,不必再商量了。
    更不要提,还有军屯的事。
    自从于谦归京开始,朝中猜测的最多的,就是他在边境到底做了些什么,不少人都猜到,于谦巡查边境,是和军屯有关。
    但是,毕竟没有人真正看到于谦呈递出来的详细情况,所以,这件事情,反而没有前一件让众人的关注度高。
    虽然说天子是这样的态度,但是,依然有御史立刻站了出来,道。
    “陛下,此举不妥,于少保乃兵部尚书,其举荐之人,又是出任兵部之职,况兵部四清吏司,于少保举荐其三,有结党营私之嫌,此例断不可开,请陛下三思。”
    紧接着,不少科道官员,也开始跃跃欲试。
    但是,这一次,朱祁钰没有保持沉默,而是直接从御座上站了起来,俯视着底下的群臣。
    于是,所有的人都停了下来,望向御阶上的天子。
    众目睽睽之下,朱祁钰长身玉立,罕见的以一种肃然的神色开口道。
    “此次关于兵部的调动,还有对于军屯的清查……”
    “于谦,是受朕之命而为!”
    话音落下,满朝上下,顿时寂然无声,针落可闻。
    于谦更是猛然抬头,眼中带着浓浓的难以置信。
    在群臣的眼中,当今天子英明神武,胸怀天下,听言纳谏,仁慈宽厚,登基这一年多以来,几乎做到了所有人心目当中认为最好的君上。
    更难得的是,虽手握大权,却未独断专行,相反的,能够事事顾全大局,通过朝议多方斟酌而定,一切以社稷为重。
    这和某太上皇之前不听劝阻,胡作非为的对比强烈,以至于老大人们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中都十分庆幸,大明如今是当今天子在位。
    因此,在于谦举荐自己的亲信进入兵部的时候,哪怕他是天子的心腹,所有人的第一反应,也会是于谦谋私,而非天子暗中授意,意欲争权。
    然而,今天,廷议之上,众臣面前,天子明明白白的说……
    于谦的所作所为,皆是出于上意!
    极静之后,便是一阵低低的议论声响起,群臣反应过来之后,哪怕知道这个时候不合适,已然忍不住交头接耳。
    礼官一声鞭响,朝堂再度安静下来,随后,一名身着风宪袍服,头发花白的官员上前,拱手道。
    “陛下,清查军屯一事乃兵部执掌,自是无妨,但是,方杲,洪常,叚寔三人,皆与于谦亲厚,若调任兵部郎中,恐有把持兵部之嫌,请陛下明鉴,收回成命。”
    说话之人,是吏科给事中,周鉴。
    此人在朝中风评很好,以不畏权贵,清廉自守著称。
    和朝中诸多青年才俊不同,周鉴属于大器晚成的典型,考会试足足考了九次,四十五岁的时候,才勉强得中进士,步入仕途。
    初授御史,巡按江西,到任的当年,就干了一件大事。
    江西历来文风繁盛,出现了不少的进士举人,在朝为官的也多如过江之鲫,位列重臣的自然也有。
    因此,在江西巡按并不是什么好事,稍不小心,就会得罪权贵。
    周鉴当时得罪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翰林学士,内阁大臣,如今的工部尚书,陈循陈老大人。
    当时,周鉴巡查至江西泰和县,接到百姓举冤,状告陈循之子陈容强占民田,强纳民女为妾。
    差事之后,他没有犹豫,即刻派人将陈容拘捕,通报陈氏退还民田,放还强纳民女,并赔偿银两财帛。
    陈家仗着有陈循在京为官,怎会对一个小小御史低头,不从。
    结果,周鉴直接在县衙里头,将陈容杖责五十,并再次通报陈氏,若再不从,则要将陈容枷号游街示众。
    陈氏书香门第,也是好面子的,别的他们都能接受,但是游街示众,一旦真这么干了,陈家在泰和县可就彻底无法立足了。
    所以,无奈之下只得低头认罚。
    后来,事情传到了京城,陈循当然生气,觉得这个新任的御史,未免有点太不给面子了
    要知道,大家同在朝为官,不说什么曲意逢迎,但是总归是要相互留几分余地的。
    正常来说,遇到这种事情,御史们都会先通报在朝的老大人,然后让族中请家法处置,像周鉴这样明着打脸的,其实不多。
    但是,生气归生气,陈循也不好多说什么,毕竟,是自家儿子先犯了事,所以,他只是写信回去,让族中长辈将陈容又收拾了一顿。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后来越传越广,周鉴倒是声名鹊起,被调进了京师里头成了吏科的给事中,陈循却落了个教子无方的名声,在士林当中,风评有损。
    这就不得不让陈老大人心有芥蒂了,因此,瞧见这货蹦出来,陈老大人下意识的就皱了皱眉,脸色有些不大好看。
    不过现在很明显是天子的主场,陈循还没有不长眼到这个时候往外蹦,只是心中不免冷笑一声,等着看周鉴吃瘪。
    果不其然,周鉴站出来之后,天子也将目光落在了他身上,问道。
    “把持兵部?周给事中,你告诉朕,如何才算把持?是因着三人皆是于谦举荐,所以你觉得,他们被提拔到兵部之后,必会惟于谦之命是从吗?”
    周鉴觉得这话不好接,所以他迟疑了片刻,没有立刻回答。
    不过,朱祁钰也不需要他回答。
    这个时候,如果是别人出面阻拦,或许还要多费一番唇舌,但是周鉴却不用,因为……
    “周给事中,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为国举才,亦是大臣本分,岂可因此而断定,受举荐之人,会因此而毫无原则,阿谀攀附呢?”
    “朕没记错的话,今年年初江西乡试,主持者便是周给事中,可对?”
    周鉴的脸色变了变,他忽然就意识到了什么。
    果不其然,下一刻,天子便道。
    “这一届江西乡试,有一士子名为彭华,名列乡试第二,被点为亚元,此人,周给事中可识得?”
    这一下,周鉴的头立刻就低了下来。
    这个人,他当然识得,不仅识得,而且和他关系匪浅。
    只是,他没有想到,天子的消息渠道,竟然延伸到了如此地步,而天子自己,日理万机也就罢了,竟然连他这样一个区区给事中和一个连仕途都未曾步入的举人,都能够记在心中。
    东厂和锦衣卫的势力,真的恐怖到了如此地步吗?
    周鉴心中暗惊。
    但也只是片刻,他便抬起了头。
    这件事情,他心中无愧,自然也没有必要避讳。
    “回禀陛下,臣不敢欺瞒,这名被点为亚元的士子彭华,乃是臣的授业恩师!”
    一言既出,朝堂之上顿时无数个各种意味的目光,都望向了周鉴。
    不得不说,这种关系,的确会引人遐想。
    但是,周鉴却坦坦荡荡,道。
    “陛下明鉴,彭华能被点为亚元,乃是他自身才学出众,非臣徇私舞弊,乡试过程中,糊名誊录,封场考试,臣并无丝毫逾矩,彭华的试卷,如今仍在礼部封存,可以派人查验,其人却有真才实学,能当亚元之名。”
    不过,话虽是如此说,但是,朝堂上的老大人们,能不多想的却很少。
    要知道,大家都是经历过科举的,其中的门道自然都清清楚楚。
    在考场上做弊,是最低等,也风险最大的做法。
    乡试不跟会试一样,题目由御前亲自圈定,乡试的题目,就是由主考官会同副考官商定几个之后,随机抽取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是自己的后辈亲人参与科考,随便透露一点什么,不比考场上作弊要稳妥的多吗?
    所以实际上,当周鉴和彭华的关系被摆出来之后,他就已经有口难辩了,除非彭华能够证明自己的实力,但是显然,现在并不可能。
    因为,到现在为止,景泰年间,还没有举行过任何一次会试。
    与此同时,和周鉴一样,底下大臣们也纷纷惊疑于,天子的消息渠道之广与心思之细,竟然连这等小事,都能放在心中……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