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你好,1983 第七十七章 有滋有味的小日子

第七十七章 有滋有味的小日子

    “唉,要是有稻草就好了,稻草又软和又保暖,编草帘子最合适。”
    大头还从书上看过稻草帘子,可惜他们这边暂时没种水稻。
    一提到稻草,大头和刘青山不由同时想到了二彪子。
    这小子也出去快俩月了,不知道学的咋样,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来呢?
    小哥俩蹲在场院这正聊着呢,就看到一辆牛车,慢悠悠地从西边晃悠回来。
    场院里的人便纷纷打招呼:“老蔫儿,这是干啥去了?”
    赶车的叫张老蔫儿,为人老实,不爱说话,但是农活样样精通,为人也勤快,是个会过日子的。
    “把秋天打的苫房草拉回来,来年老二要结婚,家里实在住不下,准备接两间房子。”
    张老蔫儿嘴里说着,吆喝住拉车的老牛,也凑到大伙跟前,卷了一根烟:“这一上午把俺憋坏了,甸子上都是枯草和苇子,俺都没敢抽烟。”
    守着林子和草甸子,平日里,村民们都很有防火的意识,尤其是春秋冬三季,都知道特别加小心。
    就连小孩子也不例外,要是敢在野地里玩火儿,被大人知道,绝对能把屁股打开花。
    “老蔫儿叔,你刚才说啥?”
    刘青山好像隐隐抓住点什么,又一时间没想明白,就赶紧追问。
    “俺刚才就说没抽烟啥的。”张老蔫儿吧嗒了两下纸烟说道。
    “不是,是前面那句。”
    “就是甸子上的草和苇子啥的。”
    苇子,对,芦苇!
    刘青山一拍巴掌说道:“苇子又轻便又保暖,咱们就用苇子编帘子好啦!”
    夹皮沟西边,就是一望无边的大芦苇荡,里面的苇子,都有两米多高。
    这玩意烧火也不禁烧,呼燎一把火,连一瓢水都烧不开。
    偶尔也有用苇子苫房的,但是苇子跟苫房草相比,容易烂。
    所以年年都在甸子上长着,也没人收割,以至于刘青山把这玩意都忘了。
    “老蔫儿叔啊,多亏你提醒了,来,赶紧坐牛车上,俺给你照张相!”
    刘青山心情大好,非得拽着张老蔫儿,要给他照相。
    “那俺回家把中山装穿上去,那还是家里大小子结婚的时候做的呢。”
    张老蔫儿一听是照相这么隆重的仪式,就要跑回家换衣服。
    结果又被刘青山给拽住:“别啊,咱们就本色照相,生活气息才浓呢。”
    刘青山和大头一起,把张老蔫儿摁到车上,拍了一张照片。
    拍完之后,发现车上还放着个破铁桶,探头往里一瞧,好家伙,里面竟然是半桶蛤蟆。
    这种蛤蟆的肚皮上都是红色的斑点,俗称红肚囊蛤蟆,学名叫哈士蟆。
    和山上的林蛙相比,个头小一些,营养成分也稍差,主要是体现在母蛙肚子里的蛤蟆油上。
    哈士蟆也有蛤蟆油,只不过比较少。
    在刘青山的记忆中,几十年后,他们这边别说林蛙了,连哈士蟆,都变得十分稀少。
    归根结底,还是栖息环境的破坏,以及农药滥用造成的后果。
    刘青山把手伸进桶里,捏出来一只,个头也不小。
    再瞧瞧爪子,带着小疙瘩,于是又扔进桶里,这种是公的,肚子里没籽。
    没籽就没有蛤蟆油,因为蛤蟆油虽然带着一个“油”字,却并不是脂肪。
    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用来供应后代生长发育的,所以营养才会那么高。
    “天亮了,蛤蟆都下水过冬,俺就是找个坑子,随便搂了几下,就弄了半桶,青山一会你挑点母的拿回去,你姐不是怀孕了嘛,正好补补身子。”
    张老蔫儿直接把水桶从车上拎下来,放到刘青山面前。
    这年月,大伙也不怎么喜欢吃蛤蟆。
    一来是大多数人都嫌脏。
    二来,吃蛤蟆的时候,公的最好油炸,母的酱炖,但是油小了也不好吃,而油恰恰又是最珍贵的佐料。
    “行,那俺就抓点。”
    刘青山也不客气,跑回家取了个搪瓷盆,倒了小半盆。
    这月份天气凉了,蛤蟆也都懒洋洋的,不怎么愿意动弹,所以也不用担心蹦出去。
    至于割苇子的事儿,暂时不急,最好是等草甸子的沼泽地都封冻之后,能禁得住人了,再干这活。
    正好刚入冬的时候,气温还没那么低,大棚也用不着苫草帘子,时间还赶趟。
    刘青山乐呵呵地把蛤蟆端回家,清洗两遍,再撒点盐处理妥当,中午直接就闷上了。
    至于开膛清理内脏啥的,这个还真不用。
    因为到这个时候,蛤蟆早就不进食,所以肚子里面非常干净,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这叫“辟谷”。
    不光是蛤蟆,就是冬天和刚开春的时候,捕捉到的鱼类,也都不用开膛。
    加工哈士蟆,清蒸的话,总会有淡淡的土腥气,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酱炖。
    刘青山往锅里倒了半勺子豆油,又舀了半勺子荤油,揪了两个红辣椒扔进去,再加一勺大酱,把酱香味炸出来,再放进蛤蟆,添水小火慢炖即可。
    等中午放学的时候,小老四进屋就吵吵好香:“哥,你做啥好吃的啦?”
    “去,把爷爷奶奶叫来一起吃饭。”
    刘青山扒拉一下她的朝天辫,小家伙就乐颠颠跑了,等回来的时候,除了爷爷奶奶之外,当然还有杨红缨。
    这个都不用刘青山吩咐,小老四和山杏,对杨老师可好了。
    刘青山还炒了一个土豆片大辣椒,一大家子就挤在大炕桌周围,开吃。
    “这是青蛙?”
    杨红缨瞧着盘子里黑乎乎、而且还伸腿拉胯的蛤蟆,真不敢下筷儿。
    “不是青蛙,是蛤蟆。”
    刘青山还没开吃呢,所以就用筷子在盘子里翻找两下,往大姐碗里夹一只,还有老妈和爷爷奶奶,包括杨红缨碗里,都夹了一只。
    他可不是随便夹的,挑选的都是母的,肚子里带着黑籽,黑籽上还裹着蛤蟆油。
    “那还不是一样!”
    在杨红缨的观念里,青蛙和蛤蟆是一个意思。
    刘青山又给老四老五夹了一个之后,这才乐呵呵的说道:“当然不一样,这是哈士蟆,放到从前那会,都是给皇宫里专门进贡的贡品。”
    刘金凤也在旁边劝说:“杨老师,你吃吧,这蛤蟆很滋补的,青山给咱们夹的,都是母的。”
    为了增强说服力,还把碗里的哈士蟆夹起来,整个塞进嘴里,大嚼起来。
    杨红缨还是不敢这么吃,小心翼翼地先撕了个蛤蟆腿儿,放进嘴里。
    嗯,味道还不错,酱香浓郁,肉质细腻。
    不过用筷子捅开肚皮之后,看到里面黑糊糊的蛤蟆籽,还有上面缠绕着的乳白色的蛤蟆油,还是觉得难以下咽。
    “丫头,放心吃吧,吃哈士蟆,就得吃这个呢。”
    奶奶慢声细语地在旁边说了几句,杨红缨这才闭着眼睛,送进嘴里。
    咬了几口,她忽然睁开眼睛,眼神也明亮许多:“咦,还真是越嚼越香呢!”
    一旦适应之后,杨红缨也就放开了,一顿饭下来,也吃了十多只,不过大多是公的,因为母的,大多被刘青山挑着给了大姐和老妈他们。
    杨红缨这样的门外汉,当然是无法分辨出公母的,最后一个劲拿眼睛瞪刘青山。
    刘青山嘴里嘿嘿着:“杨老师,俺姐怀孕了,需要营养,所以多吃点,好好补补,你就别有啥意见了。”
    听他这么一说,杨红缨也吐了下舌头,有点不好意思,她吃着吃着,就把这茬给忘了。
    然后就听刘青山继续慢悠悠地说着:“除非你也像俺姐一样,嘿嘿……”
    杨红缨立刻炸毛了,猛地伸出手,娇喝道:“三凤儿,我看你是耳朵痒痒了是吧!”
    刘青山赶紧一个后仰避让开来,心里暗暗嘀咕:这一个两个三个的,都会这招,这日子没法过啦。
    ……
    刘青山的小日子当然还得照常过,而且还过得有滋有味,第二天,就跟着大伙一起进山了。
    这月份已经是深秋,也是一年中,山里最美的季节,层林尽染,万山红遍,景象壮美而辽阔。
    刘青山心里也庆幸不已:多亏把相机给带来啦!
    到了哑巴爷爷的木刻楞那,一个黑影就猛扑过来,刘青山还没怎么反应过来呢,大腿就被抱住了。
    职业抱大腿的,当然是小黑熊了,这小家伙记性不错,还认得刘青山。
    一瞧它那吭吭唧唧的熊样,刘青山就知道这货是跟小孩子一样,馋糖了。
    兜里还真装了两块奶糖,就全都剥了糖纸,塞进小熊嘴里。
    瞧得哑巴爷爷都满脸笑纹儿,心里想着:比跟俺还亲呢,你个嘴馋的小东西。
    稍事休整,大伙就背着大背篓进了林子,来到一片落叶松林子了,树上的针叶金黄,秋风吹来,缤纷而下。
    这种林地,在这个季节,专门出产小黄蘑。
    放眼望去,地上一片一片的,全是金黄的小伞盖。
    没说的,蹲那捡吧,专门挑大个的,太小的根本就拿不上手。
    这小黄蘑最好了,现在昆虫都销声匿迹,所以不用担心里面生蛆。
    唯一的缺点就是落叶松细小的针叶,会粘到蘑菇上,清理起来比较麻烦。
    只能是回家之后晒干,轻轻用手抓一阵,针叶就全都掉下去了。
    除了小黄蘑,就是冻蘑了,冻蘑的学名叫做元蘑,是侧生在树木的根部和树干上。
    这种蘑菇个头比较大,肉质也非常肥厚,碰上就是一大堆,层层叠叠地生长在树干上。
    即便是下了头场雪,依旧可以在林子里采到冻蘑,这大概也就是它名字的来历吧。
    大家分工明确,大部分人采小黄蘑,一小半采冻蘑。
    采蘑菇这工作,看起来轻松,实际上还是挺累人的,一会儿蹲一会儿站的,身体不好的,折腾一会儿就迷糊了。
    两点多钟就收工了,众人回到木刻楞,匆匆吃了块饼子,喝了碗热汤,就赶紧下山了。


同类推荐: 神道仙尊做局我的极品美女老婆都市小保安至尊保安逆天丹尊都市沉浮都市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