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胜诉才是正义 第86章 后续的小事情(上)

第86章 后续的小事情(上)

    只是有些小事和“小”人还要交代一番。
    谢尔顿和另外两个蠢货都是“保卫犹太人”同盟的成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随着这三个废柴被无罪开释,或者说对他们不能认定有罪的判决,实际上促进了这个组织的快速消亡。
    在谢尔顿指名道姓的透露了作案者和作案详细情况后,组织发言人依然气势汹汹的表示否认,这让很多人觉得,这组织似乎是敢做不敢认,没胆子承担责任的的软蛋。
    对kb组织而言,强悍而无畏的人设是他们迷惑群众最好的法宝。
    眼下,他们的反复否认等于是亲手撕掉了自己伪装,把龌龊全部暴露在阳光下,这种两面三刀自然不得人心。
    其次,因为三人被释放,让同盟缺少了可以煽动年轻人效仿的偶像或者说“烈士”。
    倘若谢尔顿被绑上电椅,或者被碎冰锥弄成白痴的话,联盟绝对会追认他为犹太人的好儿子,哪怕判个十年徒刑,也可以给他带个“政治犯”的帽子,然后依次为借口来发动各种游行抗议活动,当然在爱德华嘴里称之为政治碰瓷。
    爱德华一直在恶意的猜测,整个保卫犹太人同盟的高层组织里,除了有点缺心眼的伯特·维茨莱本是真心实意的给谢尔顿他们辩护的外,其他人会不会偷偷给法官塞钱,好让这仨货直接“烈士”了;然后组织大概就能顺理成章的改名为“耶路撒冷烈士旅”或者“纽约烈士兵团”啥的,这招牌看上去就更加光鲜了,毕竟上面有“烈士”的鲜血嘛。
    然而谢尔顿恢复了自由,这让极端组织失去了最重要的“凝聚点”,他们的日子开始难过起来。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这个组织的主席俗称团伙首脑卡哈尼拉比除了在blm爆炸案刚发生时,发表声明谴责以外,之后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并没有发出任何动静。
    反而是其副手兼团队(团伙)法律顾问的伯特·维茨莱本从头到尾都在兢兢业业的给自己人辩护。
    这倒也不奇怪,因为那时候卡哈尼拉比正在他的精神祖国以色列作访问。
    原本计划他会在4月份下旬就返回美国,大概是以色列方面太过热情好客,以及流落天涯的犹太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总之卡哈尼拉比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纽约。
    而且,事后人们才得知,在案情进入焦灼化的八月,他甚至委托自己的私人律师和会计师,将自己和同盟在纽约的固定资产悄悄变卖,所得款项悉数存入他在瑞士银行的个人户头。
    顺便说一句,爱德华等几个辩护人都没收律师费,而他们的临时办公室也来自他外公的援助捐献甚至“免水电费电话费”。
    但爱德华等人还自己贴了不少钱,诸如打印费,车钱等等,都没去报销。
    他之前去过保卫犹太人同盟总部不止一次,要求对方先给报销一部分出来。
    组织的财务人员说按照章程所有费用支出都需要卡哈尼拉比亲笔签字才行,哪怕是副主席伯特·维茨莱本亲自出马,对方依然铁面无私的维护财务纪律。
    而问起卡哈尼拉比何时归国时,对方的态度倒是非常可信:“拉比有些重要事情要处理,下周一定回国。”
    每次都是这句。
    以至于爱德华精神都恍惚起来:“为啥这话听起来那么耳熟啊!?”
    案件结束后不久,“保卫犹太人同盟”正式宣布资不抵债破产清算。
    这时爱德华还在安慰自己,这些交通费、文件资料费等应该还是有很大希望获得清偿的。
    从法律层面说,破产清算后发卖资产得到的款项。
    首先用于支付相关税费,
    其次员工工资保险等,
    再次是支付日常债务,
    最后如果还有剩下的,那就在向股东或者合伙人进行最后的清偿。
    爱德华倒也不是盲目乐观,他不是商法专业,但多少懂一点。
    保卫犹太人同盟还是有点实力的,旗下有至少两座教堂,若干养老院,不说教堂的地皮,就是附属的几栋小楼买了能换几十万刀的,而且这样的社会组织能欠多少债务和税金?
    何况这“旋转门”也不是白当的,肯定能落下不少好处来。
    结果却是让他措手不及,证明他虽然两世为人但毕竟还是图样!
    卡哈尼拉比竟然在背地里搞集资!!
    许以高额回报,从犹太社区吸走了了一大批资金。
    从警方披露的资料来看,这货根本就是在搞“庞氏骗局”,利用后来者钱来支付先前投入者的利息。
    而且存在的时间超过十年之多!
    爱德华惊呆了,随即是欲哭无泪,深深自责字来,身上的犹太血统怎么竟然没有提前发出警示?!!
    而卡哈尼拉比之所以能玩这么长时间没出事,原因也挺简单。
    首先,拉比是个体面的职业,而且和宗教沾边了,很好的伪装色。天然就容易让人轻信。
    其次,这也是犹太人社区的惯例,倒不是说每个拉比都是集资诈骗犯,但若是按照非法集资罪(如果米国有这个罪名的话)来判,基本一个都跑不了。
    这就涉及到犹太人的本性问题,喜欢钱也喜欢赚钱,但正常的投资回报率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
    反过来这个国家也存在很多并不那么正大光明但大致合法的项目需要投钱,通常回报率和偿付信誉都不错,但这不是一般人有资格能接触和参与的。
    于是拉比们就成了“社会闲散资金”和“灰色项目”之间的桥梁。
    就是爱德华的外公也干的不亦乐乎。
    以上两点只能算是先决条件,最重要的就是卡哈尼拉比在业务上着实“出类拔萃”这么多年来,还本付息是毫不含糊,而且利息始终比其他拉比高几个点。
    “同行”们当然眼红,联合起来故意放风出去说他的利息太高分明就是涉嫌诈骗。
    造谣的目的无非是想引发挤兑,等卡哈尼拉比爆雷后,他们再结伴去摸尸体,这能捡到不少便宜货。
    结果,卡哈尼拉比面对蜂拥上前的挤兑者毫不慌张,哪怕按照规定:提前支取不但不能给利息甚至要损失部分本金。
    他也不管,反而是给足对方应得的利息和本金,但也不是无条件拿钱后就此两清从此后再也别想再度参加卡哈尼拉比的投资计划。
    如此一来,反而是把信誉和能力的招牌打出去了,挺过风波后,他的客户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也有那些提前支取者厚着脸皮(只要和钱有关,犹太人通常不在乎脸皮问题)上门要求再度合作。
    卡哈尼拉比也不是不近情理,在收了更加昂贵的佣金和管理费后也就淡淡的表示都是犹太人,那就“下不为例”。
    至于当他面对挤兑时从哪儿调来那么多头寸应付。
    说出来也让人啼笑皆非,那时候他名气还没现在那么大,但在“理想”的驱使下,还是在某个族裔的聚集区搞了个大新闻……大爆炸。
    于是获得了某些前kb组织后洗白为政党的境外组织的资助,大把的票子滚滚而来。
    恰好,最大的一笔就出现在那个紧要关头。
    后来随着某组织逐渐进入议会,这样的钱就越来越少。
    但卡哈尼拉比的牌子毕竟打出去了,不但依然境外有小组织汇钱过来,还有不少激进暴徒也愿意捐钱,这样他的流动资金不断,就能继续玩拆东墙补西墙的把戏。
    至于为啥崩盘?
    因为他发现收入有减少的趋势,照这样下去,不出半年就得崩盘,就想再搞几个案子,刷刷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傻钱进来。
    其实他也挺鬼,炸弹归炸弹扔,但从没想过弄死人。
    blm大厦的实际上是燃烧弹,考虑到新建大楼的消防设施都不错,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但坏就坏在,案发地办公室的老板也是犹太人,买卖做的很大,但依然吝啬,既要面子又舍不得花钱,整间办公室都铺了地毯化纤的……
    这玩意遇到火就燃,而且会放出大量毒气,加上blm大楼是新造的,采用了时髦的不可开窗式设计……
    不死人一切好说,死了人,而且还是死的同族的。
    舆论马上就会产生变化。
    虽然爱德华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把谢尔顿等人塑造成无知和生不逢时的悲剧英雄,但毕竟只能管一小段时间和一小撮受众。
    正如林肯所言,你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也可以欺骗部分人于一世,但你无法欺骗所有人于一世。
    米国群众又不是真的蠢,很快回过神来,这仨货或许是情有可原,但保卫犹太人同盟肯定不是好货,墙倒众人推,媒体也最喜欢打这种太平拳政治正确、同情平民、还没有风险。
    于是捐款来源马上锐减,那句“所有资金的支出都要卡哈尼拉比亲自签字”的规定也不是针对爱德华,而是针对所有的受骗者或者说叫投资者。
    事情大体就是这样。
    至于卡哈尼拉比本人,在这段时间里已经飞快的办妥了各种手续,火线移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以色列公民。
    至于为什么对于国外移民定居审核极其严格的政府会用如此罕见的高效率帮助拉比办妥一切手续?
    一方面,“祖国”需要人民的回归;另一方面,拉比在瑞士银行的存款也是一个很大因素。
    总之,卡哈尼拉比现在安全了。
    当然如果留在米国,他也会很安全,米国监狱戒律森严,牢头狱霸和司法警察构成恐怖的镇压力量,但只要耐心改造,至少生命能得到保证。
    但在以色列,他在安全之余还能获得自由!
    从遥远的,世界上最自由的米利坚来到战争前线,是为了追求自由,显然这是个极为动听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为他在祖国带来许多追随者,就和在米国一样。
    随后他在新故乡或者旧说故乡重操旧业,成立了极端组织,宣扬暴力活动。
    结果被效率极高的以色列国家安全局(辛贝特)特工破门而入,反拷双手押上警车。
    卡哈尼拉比立刻抱怨:“我就是在美国也没受到过这样粗暴无理的对待。”
    得到的回答是:“该死的,老实点儿!这儿可没有谁会在乎见鬼的‘犹太人选票’”!
    ……………………
    说回正题,卡哈尼拉比留在米利坚的只是一个烂摊子,爱德华之前垫付的大几千办案费用也等于打了水漂。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