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我的大宋新帝国 第三十七章 大将军

第三十七章 大将军

    八月十五日,大宋朝廷休朝一日。
    一大早,以赵匡胤为首,宗室为辅,文武大臣缀后,与皇宫西南的太庙,共同祭天,祭祖。
    宋朝祭祀典礼一应随唐,经过动荡的几十年,这种制度已经被简化了许多。
    不过祭祀乃是古人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赵匡胤当上了皇帝,年号建隆,建隆元年(960年),就在原后周皇宫西南建立太庙。
    太庙采用隋唐四亲庙制度,建置太庙四室,每室三间,追尊赵匡胤以上四代。
    根据辈分,其庙号分别为僖祖,顺祖,翼祖,宣祖。
    这个太庙只有四栋十二间房子,看起来真的简陋无比,不过绿树庭院,深檐高阶,加上祭祀台的布置,让这里有了一丝肃穆的气氛。
    诸位大臣分散在整个院子里面,除了祭祀台前的一小块区域,将这里挤的满满当当。
    礼部尚书许拱主持大典,首先就是娱神曲的傩戏。
    在后世,知道傩戏的人很少,最多知道京剧,昆曲,豫剧。
    但是,只有傩戏,才是华夏民族从古至今最古老的庆祝方式。
    自商周时期,公元前一千年,就有了傩戏,到了周朝,逐渐成型。
    它起源于华夏民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是一种以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是民众渴望驱逐苦难,追求幸福生活最朴素的表达。
    国家要祭,民间也要祭,日月星辰、风师雨师、五岳山林、上帝社稷都要祭。
    这种祭祀的方式就称为傩,并且国家有大傩,民间有乡人傩。
    在祭祀的仪式中必然要有歌舞礼乐,这种歌舞也就是傩舞。傩在民间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节,丰富了表演,向傩戏转化。
    在现代的时候,这种舞蹈在赵德昭看来,实在有些滑稽。
    民间有一个很形象的形容,那就是“跳大神”。
    因为傩戏的主要动作就是表达对神的崇拜,展现自身的谦卑。
    这里面,捶胸,頓足,摇屁股,以动物本性的姿态向神展现崇拜。
    这种华夏民族最悠久的传统,在元蒙时期因为信仰不同,被全面禁止。
    到了明代中期,才逐渐恢复,可是后来满清入关,再次被禁止。
    只有一些偏远地区还流传了下来,却也残缺不全。
    以至于后人都不知道傩戏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信仰,还以为是偏僻地区的民族舞蹈。
    可是在这种祭祀的场合,是没有那种世俗化的表演的,每一个祭祀人员都华服满身,脸带面具,步伐迥劲有力,上身动作沉稳肃穆。
    这种铿锵有力的表演根本没有任何戏剧化的元素,在音乐的配合下,肃穆庄严,让人心生敬畏。
    上一世在大明,他只顾发展经济,后来也无心恢复。
    现在看到这种祭祀方式,感觉还是很有推广的必要的。
    赵德昭左手牵着六姐,右手牵着五姐,四姐牵着赵德芳,五人站在赵匡胤三兄弟身后,诸位大臣之前。
    每年的几场大祭,是四姐她们少数可以亮相的场合,大部分时候,她们就只能生活在深宫,一直到出嫁。
    六姐看的开心,才三岁的她不懂得大道理,只是觉得热闹,好玩。
    她被四姐教导了许久,在这个场合不哭不闹,跟着众人有样学样,还觉得挺好玩,脸上带着开心的笑。
    先祭天,后祭祖,赵匡胤亲自念完在赵德昭看来粗陋不堪的祭文,众人纷纷下拜,三拜九叩首。
    粗陋不堪并不是文采,而是许多真正的传统并没有延续下来,漏洞颇多。
    来到这个时代,他才深刻体会到,战争对传统的摧毁。
    后人心目中的宋朝,也是经过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的。
    就在众人以为祭祀结束,该各自回家过节的时候,孟宽在赵匡胤的示意下,走到了赵匡胤与大臣之间的祭祀台角落。“诸卿听旨……”
    看到赵匡胤不动如山,诸位大臣显然知道这是赵匡胤的意思,齐躬身道:“臣候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有皇子德昭,年岁渐长,其性忠厚纯良,垂训端严,业可开先式榖。兹以亲恩封尔为大将军,望克承吾志,嘉兹报政,钦此……”
    圣旨很简单,意思就是说赵德昭年纪逐渐大了,其人忠厚,对弟弟妹妹亲近,可为榜样。
    封一个大将军的官位嘉赏你,希望你继承我的志愿,奖励了你的功劳,你要好好做事。
    这个圣旨并不出格,只是封赵德昭一个大将军的虚衔,也不逾规。
    但是中间有一句话很重要,那就是望克承吾志……
    赵匡胤可是皇帝啊,既然要赵德昭继承他的意志,这话里面的意思虽然没有明说将赵德昭当储君看待,可是文武大臣会怎么想?
    听到这个圣旨,所有人躬身应诺,只有赵光义的脸色阴沉了起来。
    如果是其他政令,他这个中书令还可以封驳圣旨,但这只是给已经长大的侄儿一个虚衔,他如何能反对?
    何况这个虚衔并没有越过他去,手里也没有半点实权,最多以后说起来好听一点。
    很快,他的脸上露出了和煦的笑容,跟赵德昭点了点头,轻声笑道:“二哥儿,以后当了大将军,切勿像以前一样胡闹,今后行事当以国事为重。”
    当着众大臣的面,他说赵德昭行事胡闹,这就属于明着鼓励,实则打压赵德昭的名声。
    不过这句话并没有点出重点,而赵德昭因为一手书法已经宣扬出了名气,各科考核的卷宗也已经传遍了开封府,人人都知道皇子并不是不学无术之辈。
    所以,他的这番苦心并没有起到作用。
    在武将这边,就更没有人在乎了,因为现在皇子农庄出的镔铁宝刀,已经是开封府最热门的话题。
    唐天宝年间之后,镔铁宝刀的炼制就已经失传,如今赵德昭这边将镔铁宝刀炼制之法重见天日,每个武将都想获得一把在战场上无往不利的宝刀。
    有一把合适的兵器,有时候就是多了一条命。
    因为宝刀炼制需要保密,赵德昭的农庄又被赵匡胤调集了两百禁军,让东宫的禁卫填满了一都率。
    以前袁不让这个都头,名下只有一百人,这个都头有些名不副实,现在终于名副其实了。
    而赵匡胤从禁军造作所又调集了四十铁匠,让他们跟着裴甲父子后面学习镔铁刀的打造之法。
    假以时日,大宋将领的腰间,都能挂上一把镔铁刀。
    而这些人,现在全部被赵匡胤划归了赵德昭所有,这群铁匠,也是赵德昭手中现在跟达官贵人交易的主要凭仗。
    三百禁军,四十多个铁匠,来到这个世界两个月,总算有了一点班底。
    对其他人来说,这几十个铁匠跟三百禁军无法相比,在赵德昭的眼里,他们却要比三百禁军更加重要。
    但以前的赵德昭只是一个贵州防御使,从五品的衔,没有多少人看得起他。
    今天,赵匡胤给他补齐了最后一块短板。
    以后,大臣见了他就不用再叫皇子或者二哥,也能叫一声大将军了。
    而且除了少数几位大臣,其他人都比赵德昭的级别低。
    想到这里,赵德昭的心中一震,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犯下的一个大错误。
    从来到这个世界,他就考虑的是如何借助赵匡胤的力量,突破赵光义的压制。
    在他的心里,赵匡胤的力量应该是不受限制的。
    可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宋朝初期几个皇帝皇权的旁落。
    明朝初期的皇帝就像一家私企的老板,不管是经营权,还是人事权,经济大权全部集于一身。
    所以,当初在明朝的任何改革都可以稳步推进,有朱棣的支持,没有人敢违逆朱瞻基这个皇孙。
    可是赵匡胤就像一家国企的董事长,看似大权在握,实则受到很多掣肘。
    更何况,赵光义就像这家企业的强势总经理,也有很大的权力,并不是赵匡胤的一言堂。
    他想要一个节度使的位置,在明朝那是理所应当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就有些犯忌讳了。
    赵匡胤显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根本不给他这个级别更低的实权位置,而是只给他一个虚衔。
    以后长大了,领军了,立下几个功劳,兼领几个实权位置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是自己心急了,赵匡胤的决定才是正确的。
    祭祀场合不能随意攀谈,出了太庙,一些与赵德昭熟悉的大臣这才纷纷恭贺。
    特别是武将,围了一大圈。
    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镔铁刀的份额,年前的产量已经被赵匡胤全部要走了,自觉不会得到赵匡胤赏赐的将领,都想跟赵德昭打好关系,能早日获得一把镔铁宝刀。
    而现在市面上一把镔铁刀的价格已经被炒到了一万钱,还是有价无市。
    看到被热捧的赵德昭,赵光义的脸上带着笑,心中却升起了警惕。
    靠书法和文采获得了文臣的支持,现在靠镔铁刀又获得武将的拉拢。
    这个侄儿还未成年,却已经不能等闲视之了啊!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