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少帝成长计划 第0371章 风吹幕北

第0371章 风吹幕北

    时间一晃,八月秋高。
    长城以南的中原,已经逐渐被秋收的欢快氛围所笼罩,但对于草原,尤其是幕南的匈奴部落而言,秋天,却并不意味着欢乐。
    ——经过近半年的巡游,单于庭,即将在八月末回到幕南!
    即便是现在,单于庭大帐也已经靠近了幕北龙城一带。
    而单于庭的到来,对于匈奴每一个部落而言,都只意味着繁重的牛羊、奶酪供养,以及对草场的严重破坏。
    没办法——单于庭随行的人畜远超百万,且基本聚集在一起。
    在如今的草原,没有任何一块草场,能负担单于庭留驻半个月以上!
    如果超过一个月,这片草场第二年很可能无法放牧;若达到两个月,更是极有可能成为大幕。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单于庭基本不会在一片草场停驻超过五天。
    即便是在每年四、五月的龙城大会,单于庭也会将部众、牧畜分散在龙城为中心的方圆数百里范围内,以最大程度减轻对草场的损害。
    但今年的状况,显然再次出现了一点不同。
    在过去,单于庭会在幕南温暖的河套地区过冬,而后从三月初春开始北上,五月在龙城举行蹛林大会,而后稍微改变方向,向西走到六月末月份,再折返。
    在八月抵达幕北之后,单于庭一般不会再一次于龙城停驻,而是直接继续南下,在九月来临之前抵达幕南。
    随着单于庭的到来,幕南部落本就贫穷的生活,便会顿时雪上加霜。
    为了保证生存,在完成单于庭摊派的供养任务的同时,尽量不对自身生存造成太大影响,幕南部族就会开始另辟蹊径。
    ——南下掠夺!
    或许很难想象:让汉室头疼近百年,甚至在绝大多数时候,将大半防御力量投入进去的‘北墙防御’,居然源自于匈奴部落面对单于庭的压榨苦不堪言,才‘不得已而为之’。
    但事实上,在了解过匈奴人,以及绝大多数游牧文明的生活方式之后,再来看这件事,显然就合理了许多。
    在匈奴,最低一级的阶级,并非是人们常以为的牧民,而是牧奴。
    这里的牧奴,值得可不是那些碧目蓝发的西方人、中亚人,亦或是那些被征服部族的遗老遗少——这些人,充其量就是平日里的苦力,战争时的炮灰。
    牧奴,指的是那些本部族出身,却由于某些意外状况,如瘟疫、白灾、战争等状况,失去家中大半财富、牧畜的‘破产牧民’。
    与汉室农民破产后,会选择成为佃农,替他人耕种田地一样,匈奴牧民破产之后,也会选择替其他邻居放牧。
    但在草原弱肉强食的文化背景下,显然不可能出现‘我把牛羊借给你,产下来的奶对半分’的人性化佃租方式。
    绝大多数情况下,牧民破产后会找上一家血缘相对亲近的亲戚,而后请求收容。
    如果这家亲戚刚好缺放牧的人手,那或许就会拍拍这位破产亲戚的肩膀,说:来给我放牧吧,我保证你吃穿不愁。
    所以,破产牧民在被亲戚们收容之后,便会成为没有收入,只能保证生存的牧奴。
    平日里,牧奴会帮有钱人亲戚放放牧,收割收割牧草,然后得到能吃半饱的食物。
    战时,牧奴便会得到一个重回牧民阶级的机会——跟随‘主人’出征,然后抢回某一个勇士的尸体!
    很显然,相较于那些平日里饭都吃不饱,每天都要忍受繁苦劳动,还要忍受主人鞭打,手持木棒的奴隶,牧奴们抢回尸体的机会大得多。
    如果真的抢回某一个‘有钱人’的尸体,那牧奴就可以继承这位战友的所有财产,重新回到牧民阶级。
    而与之对应的,就是那些有完整家庭,几个女人,几个孩子,十几个奴隶,三五个牧奴,百十来头牧畜的牧民。
    严格意义上来讲,匈奴的牧民,某种意义上并不对应中原的农民阶级,而是更类似小地主。
    在平日里的生活中,牧民实际上并不参与放牧。
    ——挤牛奶、制作乳制品的工作会由女人承担;放牧、收割牧草、照顾牛羊的事务,会由牧奴和奴隶负责。
    牧民的日常,则是骑着自己的其中一只马,晃晃悠悠出去闲逛,去某个朋友家里喝上点马奶酒,再一起去逛逛其他部落的奴隶市场,看有没有皮实的奴隶。
    如果还有兴致,那还能叫上几个朋友,赌上几只羊羔的赌注,来一场竞速赛;亦或是一起到树林间打打猎。
    经过这样一个枯燥而又乏味的一天,牧民会在黄昏前后回到家中,简单查看一下牛羊牧畜的状况,然后看着牧奴把牧畜赶回牛羊圈。
    亲手给牧奴、奴隶‘赐下’食物,并在奴隶身上留下几道象征权力的鞭痕之后,牧民便会回到自己的毡帐里,吃点东西,逗弄逗弄孩子。
    等孩子睡着了,牧民就可以把女人叫到身边,继续造下一个孩子了。
    听上去,匈奴牧民的生活还真是简单,枯燥,而又乏味,莫名令人心生向往。
    但这样一个吃喝不愁,悠闲快活的匈奴牧民,也是有自己的担忧的。
    生存。
    ‘牧民’这个阶级,之所以被认知为游牧文化的最低一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只有到了牧民及以上,才有资格为生存发愁。
    更低的牧奴乃至于奴隶,根本没资格考虑生存——主人给了就吃,不给就死,毫无反抗余地。
    而对于牧民而言,生存的关键,除了牛羊牧畜的健康、家庭的安全之外,便是水草是否充足。
    草原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得这样的牧民根本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去保证整个家庭的安全。
    基于此因,便会出现由数百上千,乃至上万牧民组成的单位:部落。
    在正常情况下,部落一般都会负责保障牧民家庭的安全;但与之相应的,是每一个牧民,也都有在战时随部落出征战斗的义务。
    如果说牧奴上战场,是为了抢回某个有钱牧民的尸体,那牧民的目标,就是不能变成尸体。
    听上去,这个目标或许很容易就达成——打不过就跑咯~
    但实际上,在真正面临战争时,除非到了万不得已,没有任何一个牧民会选择逃跑,乃至于怯战。
    原因很简单:匈奴部落里的草场再分配,是通过‘荣耀’为参考的。
    这里的荣耀显而易见,就是牧民作战是的勇敢程度,以及取得的战果。
    所以,为了保证能保住自己已有的草场,或是获得更大的草场,牧民就需要带更多的牧奴上战场,以保证自己在不变成尸体的同时,获得更多‘荣耀’。
    更多的荣耀,意味着牧民需要拥有更多的牧奴;更多的牧奴就需要更多的牛羊来产出口粮;更多的牛羊又需要更大的草场···
    而部落内部的草场分布,又与整个匈奴对各部落的草场分布一样,普遍都处于‘勉勉强强够牛羊吃’的状态。
    也就是说:匈奴除单于庭本部之外的所有牧民,基本都处于‘已有草场不够自己的牛羊吃’的状态。
    为了拥有更大的草场,牧民就需要招收更多的牧奴随自己作战;有了更多的牧奴就需要更多的牛羊产奶;有了更多的牛羊,又需要更多努力照看,以及再大一些的草场···
    在这样的无限循环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掠夺,以及战争。
    ‘荣耀’需要战争,新牧奴的出现、奴隶的掠夺需要战争,牛羊的掠夺需要战争。
    乃至于让部落拥有更多可分配的草场,也同样需要通过战争,从其他部落手中掠夺。
    所以,‘战争’和‘掠夺’,就成为了草原上永存的主旋律。
    如果你是奴隶或牧奴,就需要勇敢战斗,夺回别人的尸体,成为一个牧民。
    如果你是牧民,也同样需要勇敢作战,凭借荣耀获得更大的草场,抢回更多的牛羊、奴隶、女人。
    如果你是贵族,那依旧需要参与乃至于发起战争,奠定自己在部落内的统治地位,并为部落抢回更多牛羊牧畜、女人奴隶,以及草场。
    在这样的无限循环之下,也就很容易出现一种状况:在草原生活的任何一个人,要么凭借这个循环一路壮大,最终向单于庭发起挑战,要么就在某一环节出错,直接成为牧奴、奴隶,乃至于一具具尸体。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草原游牧文化当中,无论统治者有多么强大,政变、刺杀都会层出不穷。
    ——草原的资源,永远都无法供养草原的人口!
    这就意味着生存,成为了少数人才能拥有的权力。
    所以为了生存,草原上的每一个人,都要不顾一切的强大自己,壮大自己,一步步永无止境的往上爬。
    但令人无法置信的是:哪怕一个奴隶,通过抢回牧民尸体、英勇作战、成立部族、壮大部族、挑战单于庭这一系列的操作,奇迹般的成为草原主宰,登上单于宝座,也依旧无法完全解决生存问题。
    还是那句话:草原的资源,无法供养草原的人口。
    而对于草原的统治者而言,‘保障草原民众’生存,已经成了推卸不掉的义务,以及确保自身统治地位的必要条件。
    但资源不够,该怎么办?
    两方面:开源,以及节流。
    ‘开源’自是不用多说,就是对外掠夺,如匈奴对汉室北墙的掠夺一样。
    而‘节流’在如今匈奴的真实体现,便是单于庭的匈奴内部各部族之间的战争视若无睹,甚至鼓励不同部族为了资源去战斗。
    客观角度上来讲,这两方面的做法,对匈奴的政权稳定提供了非常健康的循环。
    对外掠夺,能让草原的资源总量上升,草原生存压力减缓;而内部斗争又使得更多人成为奴隶、牧奴的同时,让匈奴的牧民阶级以类似‘养蛊’的方式,具备愈发强大的战斗力。
    至于唯一的副作用,即部落对单于庭的威胁,实际上也符合‘节流’。
    ——要是没成,那就会少一整个部族的‘人’,多出一整个部族的奴隶。
    要是成了,那也意味着统治阶级改型换代,斗争又让足够多的人死去,资源压力进一步减缓。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草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一样,是有类似‘王朝周期律’的东西存在的。
    就连王朝周期律的形成过程,也基本如出一辙。
    ——政权建立,稳定,繁荣,人口增加,生存压力增大,资源分配愈发紧张,然后一场战争将人口消耗大半,继续进入下一个轮回。
    只不过草原的抗压能力更差,王朝周期的间隔期更短一些,大都维持在百年左右。
    这个问题,无论是对草原游牧文明,还是对中原农耕文明而言,都只有一条出路。
    要么通过对外掠夺增加资源总量,要么通过工业改革提高生产力,才能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如果这两个方面都没有完成,那最终就会只剩下一个结果:内卷,然后进入王朝周期律。
    对外掠夺,能让草原的资源总量上升,草原生存压力减缓;而内部斗争又使得更多人成为奴隶、牧奴的同时,让匈奴的牧民阶级以类似‘养蛊’的方式,具备愈发强大的战斗力。
    至于唯一的副作用,即部落对单于庭的威胁,实际上也符合‘节流’。
    ——要是没成,那就会少一整个部族的‘人’,多出一整个部族的奴隶。
    要是成了,那也意味着统治阶级改型换代,斗争又让足够多的人死去,资源压力进一步减缓。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草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一样,是有类似‘王朝周期律’的东西存在的。
    就连王朝周期律的形成过程,也基本如出一辙。
    ——政权建立,稳定,繁荣,人口增加,生存压力增大,资源分配愈发紧张,然后一场战争将人口消耗大半,继续进入下一个轮回。
    只不过草原的抗压能力更差,王朝周期的间隔期更短一些,大都维持在百年左右。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