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买宋 第九十二章 可悲可叹亦可怜

第九十二章 可悲可叹亦可怜

    每个朝代都有国策,这是无可厚非的,开国的太祖们凭借着远超常人的聪明才智,制定出治国的基调,并规定永久的延续下去,希望后世统治者能借此永保江山巩固。
    怎么说呢,只能说这种做法有好有坏,因为时代在变,所处环境在变,包括人心也在变,而政策却一成不变的话,这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因为可以说,不顺应时代发展的政策,都不是什么好政策。
    虽然这些政策在当时看起来是很好,但总归有时代的局限性,这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说宋朝,太祖皇帝赵匡胤的重文轻武,是鉴于唐末的藩镇割据,武将专权而专门制定的,为的就是防止武将们尾大不掉,重蹈五代十国的乱局。
    这一政策在当时很好,帮助国家快速稳定,结束了乱局,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
    可弊端也很显著,那就是后世子孙没有及时调整,越来越歧视武将,连带着就连当兵的都看不起,还为此专门衍生出了一句骂人的话,那就是‘你个贼配军’,可见社会地位如何。
    低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宋真宗咸平年间,陈尧咨状元及第,名噪一时。
    此后,其仕途颇畅,屡迁至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翰林学士。据记载,陈尧咨不仅文辞出众,而且在箭法了得,当世有名,有“小由基”(春秋时的著名神箭手养由基)的佳号。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保持来往,但辽使到开封后,常挟能骑善射之长蔑视宋朝。
    宋真宗为了挽回脸面,也打算在文臣中寻觅“善弓矢、美仪彩”者,以陪伴对方出入靶场,于是,有人就推荐了陈尧咨。
    真宗有意让陈氏转为武职,便托人给他带话:“陈某若肯改武,当授节钺(即节度使)。”
    要知道节度使为当时武将的最高军衔了,俸禄甚至优于宰相,陈尧咨有些心动,便将这事禀告给了其母,可他母亲知道后却气的大怒,一面杖打其子,一面愤愤地责备道:“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于阀阅,忍呼?”此事遂寝。
    到了宋仁宗天圣时,由于陈尧咨与执政大臣不和,遭到谤言。
    结果,“方以词职进用”的陈氏,突然被宣布改为与原官地位差不多的宿州观察使的武职,调任知天雄军。
    虽然是平调,可由文官调武职,在当时愈演愈烈的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下,明显是属于排挤贬逐之举啊,自然引起状元出身的陈氏的强烈不满。
    史称:“尧咨内不平,上章固辞。”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为了安慰他,特亲自加以召见,“敦谕之”。
    陈尧咨无奈,只得屈从,后来其虽官至节钺,却始终未能像两位兄长那样步入中书,所以抱恨死于地方衙门。
    值得注意的是,陈尧咨晚年性情极为暴躁,所谓“多暴怒”,动辄便对属下挥舞大棒,这很可能便是其极度失意的情况下宣泄积怨的一种表现。
    所以,这也是导致宋朝积弱,军队战力不强,为人诟病弱宋的主要原因。
    这就是国策的失误之处,没考虑到时代的发展性,与之相比,另一国策就要好得多,那就是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因为这属于中庸性的国策,主要目的是要买人心,利大于弊,一直继承贯穿的话,并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包括后面的明清也一样,都有许多基本国策,明朝的话,不用说,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妥妥的劳模,留下的国策一大堆,还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一共花费了整整6年时间,前后做了7次删改,叫做《皇明祖训》
    里面清楚的写道,凡是他的后代即位,都要严格遵从上面的内容,一个字也不准改。
    里面将皇帝至亲王的行为准则都做出了规定,例如:如何行政;如何执法到安排日常的生活起居;怎样管理后宫,皇族之间要怎样行礼……
    反正杂七杂八,各种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希望能机械化的运转一个国家,这样他的大明江山就能永固下去了。
    乃至于这里面就连皇帝安全这一点,都写的是清清楚楚,例如皇帝在和亲信大臣商量机密时,带刀侍卫只允许离着十丈远,这样才安全,晚上要记得警醒,没事多听听城中的传言,知道是否有什么异常。
    当然,只是规定这么一点当然不会花费6年的时间,所以这里面连皇帝的饮食都写得清清楚楚,怎么吃饭,怎么作息都安排的很周全,就连啪啪啪时几次都差点规定出来,直说吧,就是怎样打造无数个一模一样的他,来巩固大明江山。
    这当然是扯淡了,人又不是机器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怎么可能完全按照老朱同志的想法来做,这就相当于真的变成机器人,一点自由都没有啊。
    不说皇帝受不了,就是手下的大臣也受不了啊,毕竟老朱同志对贪官太狠,可给的工资又低,没法不贪,可一贪吧不是杀头就是剥皮萱草,这谁特么受得了?
    照这么下去除非人人都像海瑞,否则大明朝就真的没人当官了啊,全特么给杀完了。
    而且,关键是老朱同志的《皇明祖训》不仅多,杂七杂八一大推,看着就烦不说,还特么大多不靠谱,这就气skr人了……
    可以说,明朝正是成也在他手上,败也在他手上,比如,老朱同志由于早年时的惨痛经历,父母和兄弟姐妹们都死于饥饿,因此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严厉规定,凡是他的子孙,每月固定分发钱粮,不可出去工作,真正的养猪(朱)流。
    他的本意当然是好的,自己当上了皇帝想让子孙后代不用像之前那样挨饿,可谁知道光是这条规定就把明朝折腾的够呛明朝。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来看看具体事例吧,先看一组数据。
    据史书记载,不完全统计,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达到一百多万人了,嘶,恐怖如斯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一家之人,一百多万,真特么是比猪还能生!
    要知道古代人丁稀少,一个普通的城池大概也就十万左右的常住人口,而唐朝长安城的常住人口才五十万左右了,繁荣到极致的汴梁城也才一百多万。
    老朱同志这么多子孙已经能够住满两个繁华的长安城,或者说塞满一个汴梁城了。
    这个数据可谓是触目惊心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
    关键就在于老朱的国策,问题太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说一下明朝之前各国处理藩王的情况是怎样的吧。
    就拿汉朝来做对比吧,汉朝最开始也是分封,不过英明神武的汉武帝考虑到这一政策漏洞太大,这些王爷们大多有尾大不掉之势,比如之前就有七国之乱。
    于是果断采用推恩令和削藩,令刘姓王爷的职位和权利越来越小。
    到了最后许多刘姓的直系血统都无法拿到国家的俸禄了,像刘备这种汉室宗亲也只能自己创业玩,开始买草鞋,彻彻底底的成为了一介平民,真的是惨的不要不要的,实在混不下去后,只能打着旗号造反了。
    同样,老朱同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为了保证子孙后代都能够安安分分的,别瞎想,便给他们都发了一个“铁饭碗”,那就是子子孙孙都能分封爵位。
    并且,老朱同志出身寒苦,为了避免自己的子孙也像汉室宗亲一样自己“创业”,特地的颁发了一条规则,便是:“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
    说白了便是,你们好歹是我朱元璋的龙子龙孙,你们可以有钱花,但是却不能有地方的管辖权。
    正是这种所谓的“国家包养”制度的强制执行,让朱元璋的“龙子龙孙”们彻底的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痛痛快快的吃喝玩乐,安安心心的当小猪仔,被美滋滋的养着。
    也正是这种制度让得老朱同志的后代知道了一点“多生就能多拿钱”,这钱不但是国家出,更是有分封的土地,因为照规定“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
    正是这种国策的执行,到了明朝中期,各地的官员惊慌的发现,每年的税收居然还不能供养当地的皇族消费。
    就如同一个地方一年税收大概在152万石,可光是当地的皇族消费便达到了312万石,是税收的两倍多,多出的一百多万自然是从国库里拿出来,这还仅仅是一个地方的数据,要是全国,嘶,不可想象啊!
    所以正是这一坑人国策的执行造成了“举国之力也无法养活一家一姓这一荒唐场景”
    因为老朱同志的每个子孙都要封地,都要拿国家的俸禄,导致了一个城池的一半土地都归到了王府所有,而这群王爷在李自成,张献忠带兵打过来的时候要么等死,要么投降等死,反正可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真的是被当成大肥猪给宰了,比如说那位大名鼎鼎的福王殿下。
    所以说正是老朱害苦了后世的明朝皇帝,白养着这么一群亲戚,让他们白吃白喝白拿钱不说,还得防着他们,直到拖垮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真的是宝宝心里苦啊。
    作者菌估计后世的明朝皇帝,比如崇祯之流,很有可能极度怨念老朱留下这么一条坑人的国策,无数次深夜难眠辗转反侧间,也肯定想掐死这帮白吃白喝白拿钱的死猪头。
    比如最先被坑的,就是建文帝,估计他是知道了这一政策的弊端,所以想抢先一步下手,先把藩王们给撸了,可惜没撸成,反倒把自己给撸下去了,搞的生死不明的。
    之所以如此,便是老朱同志好死不死的,偏偏要在《皇明祖训》里留下这么一句:“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这就扯淡了,完全是纯天然的造反借口啊,毕竟我说你是奸臣,你就是奸臣,什么?不信,看看我手里的大刀再说话,毕竟我喜欢以理(物理)服人。
    于是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初五,胸怀大志的燕王朱棣,便召集将土,誓师起兵,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自称“奉天靖难”,到最后造反成功,洗白了自己。
    这就是老朱莫名其妙的地方,为什么要留下这么一个纯天然的造反借口呢?
    当然,唯一亮眼的就是老朱同志的另一条国策了,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很提气,奠定了大明王朝不屈的脊骨,但还是很可惜,这也害了明朝。
    因为崇祯同志就是因为这条祖训,跑也不是,议和也不是,只能傻呆呆的在那守国门,最后实在走投无路之下,只得死社稷了,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可叹啊!
    因此咱们才说整个大明王朝真的是成也老朱,败也老朱。
    由此可见,要是老朱同志不制定那么多国策的话,说不定明朝也能活的长久一些,不过这是两说之事,也许能活的长久一些,但没那么硬气,也许也活不长,世事无常,谁知道呢。
    只能说老朱同志制定的国策并不高明,问题多多,很坑就是了。
    包括后来的清朝也一样,也制定了许多国策,比如闭关锁国,抑制汉人。
    因为清朝统治者是少民出生,抑制汉人不必说,而且是打苦寒之地来的,眼界更低,比贫农出生的老朱同志还不如,占据中华神州后就以为到了天堂,简直美的的冒泡。
    于是乎心态大变,立马觉得自己进化了,高人一等,你们外来的都是蛮夷,穷,落后,开始了长打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贻害无穷,还引发了文明的倒退。
    毕竟明朝虽然也闭关锁国,但好歹后世还出了一个隆庆,有些眼力见儿,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力排众议,有了赫赫有名的隆庆开关。
    这一决定,导致从隆庆元年开始,到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一共70 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有1/3涌入中国,共计约3.53 亿两(保守估计,也有估计约为5亿两),帮助明朝极大的回了一口血,再次撑了下去,不然,明朝可能更早灭亡。
    甚至因此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沿海地区的贸易极度发达。
    可清朝的统治者完全没有这个概念,依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也对,毕竟中华神州比他们的老家实在是富饶美好太多了,所以没有一个皇帝主动提出开关,解除海禁。
    到最后,人家的坚船利炮都打到家门口来了,皇帝都吓得重新跑回老家再也不敢回来了,才被迫解除海禁,允许各国往来贸易。
    可这时已经完全做不了主了,导致华夏神州成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不得不说,亦是可悲可叹。
    ……
    ……
    ……


同类推荐: 冬夏莫言(父女,1v1,H)启明1158抚宋摄政王家的农医宠妃不死的我只好假扮血族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重生后嫁给废太子李治你别怂